瞻前也顧後,AI記憶庫拼湊的防疫群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Prompter:黃小尼
Image Generator:StableDiffusion & Midjourney

raw-image

2020年,還記得我服務的醫院,農曆年初二就有許多同事夥伴被急叩回院準備防疫工作,尤其是印不完也改不完的防疫指標海報。這場疫情確實來的突然,世界各國還來不及招架,所幸台灣因著過去對抗SARS的經歷,面對Covid-19前早已繃緊神經,因此也為台灣爭取了不少準備的時間。

即使疫情目前仍是進行式,至今也已成為生活日常,但身在台灣的你,一起經歷過那些事情呢?這裡僅「實驗性」的以AI技術「再現」這份你我的共同記憶(嗯...也許只是我的記憶)AI圖像的呈現上可能不是非常精確,但我希望能貼近一些我的想像,也測試一下AI資料庫到底可以如何拼湊出這些防疫景象,只期待未來的資訊科技,能更如實地為人類留下更多重要的數位歷史資產。

我記憶裡的起點

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交通航班與運輸人流在世界地圖裡自由移動,開始埋下了這個影響全世界政治、經濟的重大事件,你的生活也受到影響了嗎?我與Covid-19的記憶重疊,就是從2020年的大年初二開始,然後是「武漢」這個不斷重覆出現的中國地名。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接著發生了許多事情,無法一一陳述,特別是在醫院工作的我,看著第一線人員衝鋒陷陣,有他們在前面庇護,第二線的我們才能相安無事。

從「嘉玲」的平行時空到大流行

這件特殊事件,在台灣的你也一定經歷過,就是有一陣子大街小巷都認識的「嘉玲」在台灣紅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因著「嘉玲」都可以很有自信、無拘無束的逛夜市、上學、上班,在此同時,國外疫情仍是數以萬計起跳的高額數字。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世界慢慢恢復日常

疫情期間,我們終於察覺到這許多的不便,食衣住行育樂都在疫情影響的範圍之下,但可以確定的是Covid-19並不會馬上消失,後疫情時代,大家能做的就是打滿疫苗取得防護力,個人防護繼續做好,保持個人衛生習慣,適時休息運動,讓生活繼續正常轉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但防疫仍是進行式...

今年八月初,我也確診了,早上看著快篩上面的兩條線,我並沒有任何緊張或恐慌,我很平靜的關了電腦收拾東西,跟感控通報後回家居隔一周,可能是因為打了四劑的關係,我是無症狀確診者,居隔期間並沒有甚麼不舒服的地方。

居隔結束繼續上班後,醫院同事們繼續確診也時有所聞,但大家一點都不驚訝,「喔,你回去好好休息!有需要送物資請說。」這是我們最常說的話,因為我們都知道防疫的終點還在很遙遠的地方。

raw-image
raw-image

感謝堅毅的一線人員

雖然說疫情吃緊,疫情早期卡人力與關床已是如常,但護理臨床的工作細節多如牛毛,少了一個人力,都可能出現難以彌補的照護缺口,疫情更帶來許多無法預期的工作壓力,除了醫院他們也必須出現在各種公共場所,例如機場或是大眾運輸系統的檢疫站,這一路真的要感謝他們在防疫工作的支援與辛勞。


最後,相約卸下口罩的那天...

我想,應該會有那一天吧!(但我其實已經習慣出門就戴口罩,這個習慣以後應該也就繼續保持下去了...)

隱藏在堅毅面孔下的笑容,才是最美麗的風景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後記:

在文章開始之前,其實我用同一個關鍵字輸入兩種AI運算工具裡,呈現的狀況也挺有意思,我試著用「Taiwan's Covid-19 Pandemic」這段字詞,不加入任何的特效參數,出現兩種非常不同的結果。

raw-image
raw-image

以上是我個人在圖片運算的起手式,我可以先了解AI對字詞深入學習的程度,方便與它溝通時再慢慢調整心中的記憶想像,這裡的防疫群像就是這樣慢慢的與AI介面溝通,加上自己的記憶片段拼湊出來。

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目前仍是實驗性質的「text-to-image」AI圖像產生器,與我們人腦一樣需要經過大量的模組訓練與深度學習,因此有時候仍會無法理解輸入的文字情境,您在這篇文章裡看到的每張圖,都是我不斷的修正語意文法,試圖與AI程式用題詞(Prompt)溝通的結果,我希望能儘量還原我自己的想像,但很多時候可能是AI資料庫裡尚無這些學習資料(但90%應該是我英文文法表達太爛...)所以呈現上可能會有一些轉折。

我不擅長畫畫,但很高興能有這樣的工具輔助,讓我可以把心中的經驗與想像用圖像呈現出來,由於我非常喜歡油畫布、梵谷以及孟克幾位大師的風格,所以每張圖的題詞(Prompt)都有他們的關鍵詞,因此產出的圖像都有他們的影子。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希望自己與AI協作的過程,能為這段特殊的記憶留下一些影像印記,特別是這種與資訊科技對談式的input與output,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一起來專研這些還不錯的「text-to-image」溝通輔助工具。

Prompter:黃小尼
Image Generator:StableDiffusion & Midjourney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任何的幫助或是啟發,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這裡的專題,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祝你順心 by 福妹可啡工作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東榕的沙龍
48會員
28內容數
純寫字。
黃東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11
本文章介紹如何將繁體中文TAIDE模型與Comfyui及ollama平臺結合,以實現中文語言模型與圖像生成的應用。從安裝Comfyui工作流到導入TAIDE模型,再整合ollama平臺,最後使用Comfyui開啟ollama工作流,當中也分享了個人的心得與建議,純粹作為工作紀錄用途。
Thumbnail
2024/05/11
本文章介紹如何將繁體中文TAIDE模型與Comfyui及ollama平臺結合,以實現中文語言模型與圖像生成的應用。從安裝Comfyui工作流到導入TAIDE模型,再整合ollama平臺,最後使用Comfyui開啟ollama工作流,當中也分享了個人的心得與建議,純粹作為工作紀錄用途。
Thumbnail
2023/06/25
這個應用情境可能是,如果你有自己的產品想要以QRcode來行銷,而「文生圖」(txt2img)的結果又無法與你的實際想像契合時,那麼用你的實際產品做為基底的圖生圖(img2img)QRcode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Thumbnail
2023/06/25
這個應用情境可能是,如果你有自己的產品想要以QRcode來行銷,而「文生圖」(txt2img)的結果又無法與你的實際想像契合時,那麼用你的實際產品做為基底的圖生圖(img2img)QRcode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Thumbnail
2022/09/30
有一座橋連接天堂與人間, 因為它繽紛的色彩,於是被稱作「彩虹橋」。 在彩虹橋的彼端是......
Thumbnail
2022/09/30
有一座橋連接天堂與人間, 因為它繽紛的色彩,於是被稱作「彩虹橋」。 在彩虹橋的彼端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疫情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日常,2022年也走了一大半,這幾年我們可能 失去了一些,但或許也得到了一些,但歷史終究是一種線性活動,只能不斷地向後推疊,而歷史的影像除了透過攝影器材,這次我想與AI技術一起回顧自己參與的這一段「進行式」,慢慢地用語句拼湊,或許也是另一種建構自己片段的方法。
Thumbnail
疫情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日常,2022年也走了一大半,這幾年我們可能 失去了一些,但或許也得到了一些,但歷史終究是一種線性活動,只能不斷地向後推疊,而歷史的影像除了透過攝影器材,這次我想與AI技術一起回顧自己參與的這一段「進行式」,慢慢地用語句拼湊,或許也是另一種建構自己片段的方法。
Thumbnail
  二零一九年,中國武漢地區出現了第一位covid-19確診個案,隨後就擴散全球,至今全球在兩年間就累積了五點七九億的確診個案,死亡人數更是出現了驚天動地的六百四十一萬。
Thumbnail
  二零一九年,中國武漢地區出現了第一位covid-19確診個案,隨後就擴散全球,至今全球在兩年間就累積了五點七九億的確診個案,死亡人數更是出現了驚天動地的六百四十一萬。
Thumbnail
#無常如落葉般無聲無息降臨 記得去年12月才剛跟中國友人在上海會面,還相約今年要一起出國旅行,原本機票都訂好了(現已取消),沒想到一場現代版瘟疫就突然這樣漫天鋪地而來......。 「爸爸,我把你也弄丟了,你去找媽媽,然後我們一起回家。」 「我好害怕,我也感染了。」 **
Thumbnail
#無常如落葉般無聲無息降臨 記得去年12月才剛跟中國友人在上海會面,還相約今年要一起出國旅行,原本機票都訂好了(現已取消),沒想到一場現代版瘟疫就突然這樣漫天鋪地而來......。 「爸爸,我把你也弄丟了,你去找媽媽,然後我們一起回家。」 「我好害怕,我也感染了。」 **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的疫情爆發,新聞裡每日破百例的確診數、醫療量能的不足、醫病關係的緊張、防疫物資的搶購…...等,實實在在顯示壓抑不住內心的焦慮。 突然增加的確診數,衝擊了醫療體系量能。 這些是一年前的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畫面,正赤裸裸地在醫院上演著。 醫療防疫人員 帶著密不通風的N95口罩、著全身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的疫情爆發,新聞裡每日破百例的確診數、醫療量能的不足、醫病關係的緊張、防疫物資的搶購…...等,實實在在顯示壓抑不住內心的焦慮。 突然增加的確診數,衝擊了醫療體系量能。 這些是一年前的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畫面,正赤裸裸地在醫院上演著。 醫療防疫人員 帶著密不通風的N95口罩、著全身
Thumbnail
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 — 原文出自 Mark Han 臉書 洛杉磯
Thumbnail
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 — 原文出自 Mark Han 臉書 洛杉磯
Thumbnail
各位親愛的台灣人 這幾天是否感到有一點焦慮呢? 請大家深呼吸然後回憶一下 從一年前台灣開始對抗這個疫情到現在 我們一起經歷了甚麼? 我們經歷了對這個疾病的各種未知 我們經歷了學校必須延後開學 我們經歷了各種大型活動無法舉辦 我們經歷了每天持續增加的案例 我們經歷了醫院中曾發生群聚感染的狀況 但我們有
Thumbnail
各位親愛的台灣人 這幾天是否感到有一點焦慮呢? 請大家深呼吸然後回憶一下 從一年前台灣開始對抗這個疫情到現在 我們一起經歷了甚麼? 我們經歷了對這個疾病的各種未知 我們經歷了學校必須延後開學 我們經歷了各種大型活動無法舉辦 我們經歷了每天持續增加的案例 我們經歷了醫院中曾發生群聚感染的狀況 但我們有
Thumbnail
  從小,長輩老罵我動作拖拖拉拉、總愛東摸西摸,不到最後一刻不慌張出門。是阿,刻骨銘心的報應來了,晚了整整十年。
Thumbnail
  從小,長輩老罵我動作拖拖拉拉、總愛東摸西摸,不到最後一刻不慌張出門。是阿,刻骨銘心的報應來了,晚了整整十年。
Thumbnail
我們從來都是特別的存在,我們是台灣(TAIWAN)。我們始終感覺應該成為這世界的一員,但在平成時期似乎一切的努力,都往往如打水漂最後沒入了那水中。而從新冠肺炎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開始,台灣似乎又一次的抓緊了機會,冒出了頭,或許不是我們特別突出的表現(可能謙虛),反而是我們腳踏實地的
Thumbnail
我們從來都是特別的存在,我們是台灣(TAIWAN)。我們始終感覺應該成為這世界的一員,但在平成時期似乎一切的努力,都往往如打水漂最後沒入了那水中。而從新冠肺炎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開始,台灣似乎又一次的抓緊了機會,冒出了頭,或許不是我們特別突出的表現(可能謙虛),反而是我們腳踏實地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