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 來台北後的日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是從屏東長大,一路到高雄後來到台北讀研究所的,來台北生活大概2個月,還在習慣來台北和開學後的研究生生活。開學前暑假先習慣台北的物價,開學後發現要面對的是上下學擁擠的交通、等待排隊時間,還有學校到處都是人、時不時需要排隊等餐點、等電梯的人潮,才突然發現,以前待的高雄,不論是交通或學校上課都順暢許多,飲食上也很方便(時不時中午還有免費的講座便當),學校的規劃是很不錯的。所以交通和人潮可能還要再一陣子才能完全習慣,不知道大雨或是冬天寒流的時候又會是怎樣的情景,氣候一定是之後須要再適應的點......。但不論如何,這一切都是我選擇的,至少現在面對這一切是能以新鮮、平靜踏實的面對。當初完全沒報考原來的學校的研究所,原因是真的生活太方便、沒什麼新的刺激,也感覺被一些羈絆困住了,難以做新的嘗試及選擇,原本系上的教學也覺得有些毛病(但或許是因為自己系特別了解才雞蛋裡挑骨頭),但總之,為了其他優點和想為自己生活增加新刺激,做了這個決定也沒後悔過(如果我沒嘗試跨出去肯定會更後悔),希望以後也能欣然接受....各種不同和變化XD。
  另外,昨天晚上跟今天早上在搭公車時觀察到一件事,台北公車的拉環好像是裝飾成分居多,在交通壅擠、時不時需要煞車的道路環境、上下班公車又常常擠爆人(尤其是學校校車)的情況下,拉著拉環隨著公車剎車晃來晃去,拉比不拉還恐怖(隨時有肘擊旁人臉的風險)。雖然大家都習慣了可能拉旁邊固定的握把,覺得沒什麼,但當下突然覺得這好像是有可以創新改善、需要一些服務設計的專業介入的地方,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但我想,如果拉環的繩子換個材質或是固定的方式、形式稍加改變,使他好拉、不容易使人晃動,或許就能讓日常的需求更便利安全。而我目前知道,台中的公車有些公車站牌也設計了可以按欲搭乘公車的按鈕來代替招手行為,讓即將到的站的司機知道是否需要停靠、又不會錯過,乘客也不會冒著危險招手,當時就覺得這個創新很不簡單。
  最近上課在讀恐慌症及相關焦慮病患的主題,覺得研究所的課是真的很有趣和挑戰性,需要比大學學的單一觀點學更多並試著整合,才終於有「學到」的感覺,之後會再分享。最後也想提醒自己,自己是個碩士生,真的不能像大學那樣了,比得更重要的是「捨」,要漸漸丟棄會浪費時間的小習慣或是次要的興趣,找到讀書自己的時程規劃。
心理系照姐
心理系照姐
心理學系研究生,記錄日常與心得外,還有讀書、研究、生活中發現的心理學。有陽光的一天也可以是下雨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系照姐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