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無知者無畏

2022/09/16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Wilhelm I., Deutscher Kaiser in Generalsuniform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德語: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去世。威廉一世的全名是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馮·普魯士(德語:Wilhelm Friedrich Ludwig von Preußen)於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稱帝 — —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
從1861年1月2日登基普魯士國王開始,到1871年1月18日,僅十年,在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俾斯麥的幫助下,將德意志地區39個獨立的州國(這些州國包括王國、大公國、公國、親王國、自由漢薩城市和帝國直轄領)統一成一個德意志帝國(The German Empire, 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 官方名稱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史家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包括:
王國(Königreiche),8個:
普魯士(Preußen)
柏林(Berlin)
巴伐利亞(Bayern)
慕尼黑(München)
符騰堡(Württemberg)
斯圖加特(Stuttgart)
薩克森(Sachsen)
德累斯頓(Dresden)
大公國(Großherzogtümer),12個:
巴登(Baden)
卡爾斯魯厄(Karlsruhe)
黑森(Hessen)
達姆施塔特(Darmstadt)
梅克倫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
什未林(Schwerin)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
新施特雷利茨(Neustrelitz)
奧爾登堡(Oldenburg)
歐登堡(Oldenburg)
薩克森-魏瑪-埃森納赫(Sachsen-Weimar-Eisenach)
魏瑪(Weimar)
公國(Herzogtümer),10個:
安哈爾特(Anhalt)
德紹(Dessau)
不倫瑞克(Braunschweig)
不倫瑞克(Braunschweig)
薩克森-阿爾滕堡(Sachsen-Altenburg)
阿爾滕堡(Altenburg)
薩克森-科堡-哥達(Sachsen-Coburg und Gotha)
科堡/哥達(Coburg/Gotha)
薩克森-邁寧根(Sachsen-Meiningen)
邁寧根(Meiningen)
親王國(Fürstentümer),14個:
利珀(Lippe)
代特莫爾德(Detmold)
羅伊斯-格賴茨(長系)(Reuß-Greiz)
格賴茨(Greiz)
羅伊斯幼系(Reuß jüngerer Linie)
格拉(Gera)
紹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
比克堡(Bückeburg)
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Schwarzburg-Rudolstadt)
魯多爾施塔特(Rudolstadt)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Schwarzburg-Sondershausen)
松德斯豪森(Sondershausen)
瓦爾德克和皮爾蒙特(Waldeck-Pyrmont)
阿羅爾森(Arolsen)
漢薩自由市(Freie Hansestädte),3個:
不來梅(Bremen)
漢堡(Hamburg)
呂貝克(Lübeck)
帝國直轄領(Reichsland),2個:
阿爾薩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
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
帝國各州的區劃細分圖
在政治地理學上並沒有德意志地區這麼一說。有王國和大公國,公國和侯國,德意志人在其中居住,每個國家各由一個獨立君主統治,國家機制齊全。然而卻有一種潛在的民族意識,希望能夠完成德意志民族的一統,由一個共同的領袖統治。
— — 《紐約時報》文章,1866年7月1日
Bundesarchiv Bild 146–1990–023–06A, Otto von Bismarck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認為威廉一世是一個傳統、謙恭、絕對有禮的紳士,是名副其實的普魯士軍官。他有些判斷偶爾會被“婦人之仁”所影嚮。對於威廉一世來講,能夠信任一個具備真知灼見和忠誠的手下,並且實際上把內政和外交的實權都交給了俾斯麥,在數次意見不同發生爭執時,又能夠容忍俾斯麥的不遜,這是他最終成就霸業的關鍵。可以說,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配合中,完美再現了中國人的聖君賢相的理想。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威廉的獨子,57歲的腓特烈三世(德語:Friedrich III,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 腓特烈·威廉·尼克勞斯·卡爾·馮·普魯士, 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 von Preußen,亦稱“弗里茨”,Fritz)繼位。
腓特烈三世於1858年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全名為 亞历山德麗娜·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長女維多利亞長公主 — — 維多利亞·阿德萊德·瑪麗·路易絲公主(Princess Victoria Adelaide Mary Louise,1840年11月21日-1901年8月5日) 結婚。他深受英國自由主義的影嚮,並且景仰英國,希望可以和維多利亞女王與王夫阿爾伯特親王(Albert, Prince Consort,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全名弗朗茨·阿爾伯特·奧古斯特·卡爾·埃曼努埃爾,德語:Franz Albert August Karl Emanuel)一樣,在德國實現憲政統治。
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三世
一個國家數百年的國運,往往僅在历史關鍵節點那一刻的抉擇。
— — 旭
然而很遺憾,因為咽喉癌,本可以成就德意志憲政共和國的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後去世。而他的繼任者,開啓了德意志帝國的災難,歐洲的災難,也深刻的影嚮了東方的中國。

無知者無畏

腓特烈三世的長子腓特烈·威廉·維克托·阿爾貝特·馮·普魯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德語: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3日) 在出生時,臀部先出,使他罹患了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於左臂萎縮。
1888年6月15日,腓特烈三世去世後傳位給年僅29歲的威廉二世。近年來的宮廷文獻中記錄威廉可能因為罹患嚴重疾病,導致腦部功能損傷。這可能導致他日後性格變得充滿野心而且沖動魯莽,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表現驕橫。不知道是疾病或者母親管教太嚴,威廉二世志大才疏,天天想著給德國和歐洲指明人類發展的方向。
Head and shoulders portrait of Kaiser Wilhelm II by Court Photographer T. H. Voigt of Frankfurt, 1902.
外交上,威廉二世利令智昏,流氓氣十足,致使德國在國際上到處樹敵。軍事上,不顧國家實際情況制定莽撞的戰略,盲目擴張海軍,激怒英國。內政上乏善可陳,而又固執己見,破壞俾斯麥的政策。
由於威廉二世剛愎自用,盲目相信暴力,在1890年3月18日最終迫使已經執政26年,年紀73歲的俾斯麥遞交辭呈,並於20日正式下野。
1915年時,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布圖,圖里同盟國標示為紅色,協約國標示為綠色,中立國標示為黃色
如果我們重新回到十九世紀初葉的歐洲,我們不僅感嘆,假如第一個發現了經濟學要義的英國人能夠看得更長遠,主動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殖民地管制和關稅。而假設腓特烈三世可以把德國塑造成歐洲大陸上的英國,那麼一戰、二戰根本不會發生,也就不會讓人類第二次經历潘多拉盒子釋放出來的災難。
历史拒絕假設,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法語: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德語:Erster Weltkrieg;俄語:Первая война) 爆發。
同盟國(Central Powers, 德語:Mittelmächte;匈牙利語:Központi hatalmak;土耳其語:İttifak Devletleri;保加利亞語: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英語:Central Powers) 方面包括:
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 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Ausztria-Magyarország, 1867年3月1日-1918年11月11日):1914年7月28日參戰。
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年1月18日-1918年11月9日):1914年8月1日參戰。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港台作鄂圖曼帝國, 1299年7月27日-1923年10月29日):1914年8月2日秘密參戰,1914年10月29日公開參戰。
保加利亞王國(Kingdom of Slav-Bulgaria, 保加利亞語:Царство България,羅馬化:Tsarstvo Bulgaria, 又稱保加利亞第三帝國, 1878年2月19日-1946年9月15日):1915年10月14日參戰
協約國(Entente Powers, 或條約國, 或連合國:Allies) 方面包括:
塞爾維亞王國(The Kingdom of Serbia,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ија,塞爾維亞語拉丁字母:Kraljevina Srbija,1882年3月6日-1918年12月1日):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其宣戰。1915年11月16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俄羅斯帝國(The Russian Empire,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1721年-1917年):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意志帝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帝國宣戰。11月1日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7年2月退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The French Third Republic,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有時寫作La IIIe République,1870年9月4日-1940年7月10日):1914年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其宣戰。8月1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11月5日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 《1707年聯合法令》生效以來的英國統治的殖民帝國,是历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帝國,亦被稱做“日不落帝國”, 最大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历史學家稱1815年-1914年為帝國世紀):1914年8月4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帝國宣戰。11月5日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比利時王國(The Kingdom of Belgium, 荷蘭語: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 1830年10月4日):1914年8月4日被德意志帝國入侵。
大日本帝國(Empire of Japan,日語: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 1936年-1947):1914年8月23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稱為日德戰爭(青島戰役)。1914年8月25日日本對奧匈帝國宣戰。
意大利王國(The Kingdom of Italy, 意大利語:Regno d’Italia,1861年-1946年):1915年5月2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8月21日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The First Portuguese Republic, 葡萄牙語:Primeira República Portuguesa, 1910年至1926年):1916年3月9日被德意志帝國宣戰。
黑山王國(The Kingdom of Montenegro, 塞爾維亞語:Краљевина Црнa Горa, 1910年8月28日-1918年11月28日)
汗志王國(The Hejaz,阿拉伯語:الحجاز‎,al-Ḥiǧāz,通稱漢志, 1916年-1924年):1916年至1918年期間參戰。
希臘王國(The Kingdom of Greece,希臘語:Βασίλειον τῆς Ἑλλάδος,羅馬化:Vasíleion tīs Elládos, 1832年8月30日-1973年6月1日):1917年7月2日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 United States、U.S., 1776年7月4日):1917年4月6日參戰。
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1911年10月10日):1917年(民國六年)8月14日通過《對德宣戰案》,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並沒有向保加利亞及奧斯曼帝國宣戰)

自取滅亡

威廉二世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但絕對是後繼有人的狂妄自大,沒有自知之明的帝國主宰者。他愛慕虛榮,只知道昂首闊步,裝腔作勢,將手中之劍耍得嘎嘎作嚮 — — 他具有典型的無知賭徒的性格,知道拼命下註,不知何時離桌。
作為當時資源豐富,生產力強大的美國,從立國之初就堅守保守主義的理念。因而形成了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的外交立場。
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英語:James Monroe,1758年4月28日-1831年7月4日)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稱,美國不幹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也不會參與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但倘若歐洲國家如果對北美或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對其政權進行幹預,都將被視為侵略行為,美國政府將會介入。這一主張主要內容出自時任國務卿,後來的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之手,直到1850年左右才被正式稱作門羅主義。
概要來講,門羅主義的核心就是,當時的歐洲列強不允許插手美洲大陸事務,美國也不參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這個政策徹底被廢除,來源於威廉二世後繼有人的狂妄者制造了朝鮮戰爭(Korean War,或稱韓戰),使得美國從此徹底拋棄了門羅主義,幹上了世界警察的工作。
英國對德宣戰後,威廉二世投入重金打造的德國海軍毫無招架之力,唯一可以出戰的就是潛艇。英國是個島國,如果德國可以斷絕英國對外貿易,德國就可以不戰而勝。因此威廉二世對英國採取了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對於往來英國的任何船只,不予以警告就攻擊。因為無警告,所以無法區分商船的目的地是否是英國,在實戰中,只要經過英國周邊海域,就開炮。
無限制潛艇戰對美國的貿易打擊很大。尤其是1915年5月1日,從美國紐約出發的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駛向英國利物浦,該郵輪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郵輪之一,沒有人認為它能被德國的潛艇追上。但是在5月7日,它被德國潛艇發現並擊沉。最終造成1,198人死亡,761人生還,傷亡者中包括有198名美國人。於是美國就其暴行正式向柏林提出抗議。狂妄的德皇威廉二世在美國外交照會的空白處竟寫道:“非常無禮”和“令人發指”,“這是自去年8月的日本照會以來,我所讀過最無禮的語氣和舉止”。
被U-20號擊沉的盧西塔尼亞號
而他的對手要高明的多 — — 威廉二世的對手們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把美國拖下水。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此時擔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他在盧西塔尼亞號沉沒一個星期前,曾寫信給貿易局主席沃爾特·朗西曼(Walter Runciman, 1st Viscount Runciman of Doxford),告知:“最重要的是吸引中立船只接近英國海岸,尤其希望美國與德國開戰。” — — 這也是為什麼陰謀論者認為,是英國人有意將盧西塔尼亞號陷入危險處境,吸引U型潛艇進行攻擊。
被破解並翻譯為英文的齊默爾曼電報。
即便如此,美國還是堅持了不幹涉歐洲戰爭的政策,但是美國國內民意開始出現松動,更多的美國人期望政府對德進行懲罰性戰爭。無限制潛艇戰持續到1917年時,美國多艘船只被擊沉,迫使美國在1917年2月3日宣布與德國斷交。但是威廉二世的愚蠢有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1917年1月16日,德意志帝國外相阿圖爾·齊默爾曼(Arthur Zimmermann, 1864年10月5日-1940年6月6日)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海因里希·馮·埃卡特(德語:Heinrich von Eckardt,1861年7月20日-1944年3月3日) 發出加密電報,建議墨西哥與德國結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該電報被英國40號辦公室截獲並於1917年3月1日公布,從而促使4月6日美國向德國的宣戰。
Wir beabsichtigen, am ersten Februar uneingeschränkten U-Boot-Krieg zu beginnen. Es wird versucht werden, Amerika trotzdem neutral zu halten.
Für den Fall, dass dies nicht gelingen sollte, schlagen wir Mexiko auf folgender Grundlage Bündnis vor. Gemeinsame Kriegführung. Gemeinsamer Friedensschluss. Reichlich finanzielle Unterstützung und Einverständnis unsererseits, dass Mexiko in Texas, Neu Mexico, Arizona früher verlorenes Gebiet zurückerobert.
Regelung im einzelnen Euer Hochwohlgeborenen überlassen. Euer Hochwohlgeborenen wollen Vorstehendes Präsidenten streng geheim eröffnen, sobald Kriegsausbruch mit Vereinigten Staaten feststeht, und Anregung hinzufügen, Japan von sich aus zu sofortigem Beitritt einzuladen und gleichzeitig zwischen uns und Japan zu vermitteln.
Bitte Präsidenten darauf hinweisen, dass rücksichtslose Anwendung unserer U-Boote jetzt Aussicht bietet, England in wenigen Monaten zum Frieden zu zwingen. Empfang bestätigen. Zimmermann
[譯文]我們計劃於2月1日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與此同時,我們將竭力使美國保持中立。
如計劃失敗,我們建議在下列基礎上同墨西哥結盟:協同作戰;共同締結和平。我們將會向貴國提供大量資金援助:墨西哥也會重新收複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建議書的細節將由你們草擬。
請務必於得知將會與美國開戰時(把此計劃)以最高機密告知貴國總統,並鼓勵他邀請日本立刻參與此計劃;同時為我們與日本的談判進行斡旋。
請轉告貴總統,我們強大的潛水艇隊的參與將可能逼使英國在幾個月內求和。
— — 齊默爾曼電報(又譯齊默爾曼字條森馬門電報齊默曼電報司馬文電報詹默曼電報,德語:Zimmermann-Depesche)
美國參戰,等於大局已定,勝負已分。對於威廉二世的德國,最好的策略就是盡快體面的結束戰爭了。
對於墨西哥來講,時任總統貝努斯蒂亞諾·卡蘭薩(西班牙語:Venustiano Carranza,1859年12月29日-1920年5月21日)委派一名將軍去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結果是不可行。於是在1917年4月14日正式拒絕了德國的建議。不過此時美國已經宣戰,墨西哥不過是體面的保住了自己的安全。
旭,2022年7月,9月11日修改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一場事先張揚的戰爭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開往聖彼得堡的列車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潘多拉的盒子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無知者無畏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二貨雙出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假作真時真亦假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道德,我們說這是欺騙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俄羅斯輪盤賭-二月革命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江山獨坐我獨行-槍·代價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潘多拉的盒子II-無知無恥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生於不義·潘多拉的盒子II-葵花寶典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天可汗之路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格魯吉亞的玫瑰
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死於無恥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旭,日在九天

領導,永遠的偉大光榮正確
25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