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裡小小的人際處理事件——能者多勞?

2022/09/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校園是人際的練習場域,但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處理適當,可以加強小孩的問題解決能力。處理不當,也可能強化無助與挫折感。
周一接小孩下課時,我問起在學校的情況。小孩一口氣說起了掃地分配,語序有點不清。慢慢聽懂事情經過,原來是三人一組,有一人請假(A),一人拿不動水桶(B),拖地與拿水桶的工作全落到她頭上。
小孩心很累......
A請假可以理解,B拿不動水桶一句讓我有點搞不懂。於是,我好奇的追問,「什麼叫做拿不動水桶啊?」小孩一臉無所謂,「就是拿不動啊!」聽了一會兒,小孩才說出B在班上連椅子都搬不動,一向是同學幫她拿。
跟孩子核對B的年紀,確定一樣是四年級。我困惑一下,想不出來為什麼個體差異會那麼大。再繞回原話題,「所以呢?」「所以我就自己拿啊!」「喔!了解。」
睡前我們又談了一次,「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蠻難的,社會上真的有一些裝死的人。可是如果一直幫忙,妳會很不舒服的話,不然妳下次也裝死不要拿好了?」媽媽很愛惡搞XD。
「不行啦!」
「那妳要拿水桶時躲到廁所裡好了?」小孩哈哈笑,覺得這個方法挺好的。
「我跟妳說唷!妳如果覺得需要我幫忙寫聯絡簿,要跟我說唷!」「不用,我自己去報告老師。」(小孩以為的正義使者?)
第一天的結論是小孩要自己報告老師。
正義使者會來嗎?
第二天下課後,小孩沮喪的回來了,原來又獨自拿水桶拖地。而報告老師的結果是,「既然B拿不動,那妳就幫幫忙吧!」
這種「能者多勞」的說法,很難說服小孩啊……如果不是自發性地去承擔,得到這種答案,自討沒趣的感覺,又在原本的工作上更委屈了。一邊幫忙翻白眼,一邊商討方法,我說,「如果妳講沒有用,還是我幫忙寫聯絡簿啊!」「那沒有用啦!」無助的感覺蔓延,我提議問問其他成人,孩子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不用啦!又沒有用。」
我故意義憤填膺,為她抱不平。她終於又說,「那個B都不拿水桶,A要請假一個星期。我要拿到學期末耶!老師還叫我幫她……」
「B今天又不拿啊!也太那個了吧……」
小孩氣呼呼的說,「對啊!真的很欠揍耶!只要在那邊說我拿不動,就都交給我。」先摸清楚她的遭遇,我問「那妳要怎麼辦啊?妳有跟她說嗎?」「有啊!」「還是要我出面嗎?竟然欺負我心愛的寶貝。」
我重視妳的問題與感覺
小孩滿意的說,「隔天是周三,只上半天課,不用拖地!晚一點再處理就好。」
「好。」完全聽孩子。
結果,週四回來又是一樣。
但小孩累積著疲憊,倒也還是可以聊天。亂聊亂聊,我們來拆解裝死的解法。我跟小孩一起躺著,但我耍賴要比較早進門的小孩自己去關燈。躺的好好當然誰都不要起身,小孩突然妥協起來關燈。
黑暗中,我揉揉她的背,笑嘻嘻的說「對啊!妳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像我這麼愛裝死的人。妳們同學一直不敢叫她做,她也養成只要說『我不會』就有人幫忙的習慣,最後就是忍著誰受不了就去做。」開始拆解問題的脈絡給孩子看,也分享一些社會中擺爛的故事,遍布在室友、家庭、工作等等。
孩子聽了故事也嘻嘻笑,問怎麼拆解。「就是跟他拚了,他不掃,我也不掃。」我哈哈笑。「可是這樣我會被罵。」「那就裝死說妳也拿不動。還是可以拿兩個水桶,一人拿一些?」「這方法不好,因為另一個水桶是男廁的。」「妳覺得,那怎麼辦啊?」小孩喜孜孜說,「明天星期五又不拖地了,下周一A回來,我要跟A連手。」
一起fighting嗎?
結果下周一孩子回來,說A還請假!
「啊?那怎麼辦?!」我故作驚訝。小孩露出微笑,「我已經解決啦!」「怎麼解決?」小孩雲淡風輕地說,「我就跟她講啊!」
好奇的問她,「嗄?同學搞不定,老師沒辦法,妳怎麼解決呢?」賣了很多關子,小孩嘿嘿笑,「我大唸她一頓,最後決定她拖地,我拿水桶。不然等A回來,她就慘了。」真是好方法!媽媽讚嘆不已。(人際界線的設立
週二,相安無事,B乖乖拖地,女兒拿水桶。
週三,女兒與B再次達成協議,A請假那麼多天,回來換他多承擔一點。
挺好的,B真的挑戰了自己的能力,理解了別人為她承擔的事物。女兒在支持中,練習自己決定、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談判與合作。
以下是持續一周半的拖地事件,有一個大原則可以分享:不要太快「河蟹」掉孩子遇到的問題!聽孩子說,跟她一起想辦法!
不要太快「河蟹」掉孩子遇到的問題!
怎麼做呢?
一、整理孩子的語言:避免有苦難言
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煩才能說得清楚。能說清楚就有機會想清楚。想清楚,比較有機會分析、判斷怎麼做。
二、提供支持系統:小事化大,一方面連結成人,幫助強化孩子心中的支持系統,給予「你不孤單」的心象。另一方面把成人社會案例,變成故事。
聽故事時,是連結自己與孩子的經驗。如果是切身的經驗,更有機會讓小孩看見妳的感受、思考與處理「過程」
三、家長不急著給答案,要慎重思考。
其實校園小小麻煩事太多了,家長或多或少也曾遇過。當年的我們也許幸運走過,但此刻要練習安住內心的緊張或各種情緒,才能聚焦在孩子面對的問題。成人要理解能力需要時間養成,不急著解決,持續觀察與思考孩子的肢體、語言,也慎重思考孩子的想法與決定。
遇到這類校園麻煩小事,可以傾聽、陪伴,不要太快給結論,而是用聊天的方式,聊方法、聊感受,前提是尊重她的決定,並持續關注
目的是協助孩子長出力量來解決問題,不急著介入,但要適時充當鷹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藉機帶著孩子來思考、分析,讓成人變成支持的力量,也是培養親子關係。
如果可以讓孩子感覺是自己解決掉問題,而不是家長、老師直接介入把問題解決掉,這就是一種培力與賦能(家長當軍師與啦啦隊就好)!
(文章所用「裝死」,不是貼B的標籤。只是跟小孩對談時,必須試著收攏小孩的經驗與博取她的笑容。有時候很難描述這種感覺時,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代號來說明)
——————————————————————————————
以上解決的關鍵是什麼呢?
就是對話(與界限)
通過家長在語言能力、心情、技巧與信念上的培力,讓孩子試著報告老師、試著跟對方溝通、試著表達自身想法,因而引發微型動力,共創一個新的可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會員
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