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12世紀鎌倉幕府始至室町幕府,開始了武士主導的時代,中間雖穿插了各大名征戰統一的戰國時代,至17世紀德川家康創建幕府以來,德川幕府主導了近三百年時間,到了日本鎖國被開啟之後,日本內部出現了討幕派及挺幕派,各藩志士期望由天皇主導國家主權。
慶應三年十月,土佐藩向幕府提出大政奉還的建白書,希望能建立起由天皇主權的新國家,將政治治權從將軍轉移至天皇,當時將軍德川慶喜,趕在討幕派舉兵討幕時機前,發表了「把政權奉還給朝廷」之令,德川幕府掌握兩百六十餘年政權,還給了朝廷天皇,即「大政奉還」。
大政奉還的意義,開啟了日本走向現代化國家的走向,新政府、新國家的基礎逐漸建立。新政府首先確立三權分立的近代政治、廢藩置縣、改革身分制度,實施義務教育,採徵兵制等近代化的措施,也由於大政奉還,新政府必須取得國內外列強的認可,在改革及建立近代國家政策上必須明確,改革制度從上至下,日本國內思想、生活方式、風俗和習慣都必須一致,這也可稱為文明開化。
至於廢藩置縣,也是走向現代化國家的路徑之一,以前的幕府類似於聯邦體制,各個地區由大名控制,幕府將軍並不過問大名的藩地政治,只能夠過大名間接統治。慶喜的大政奉還後,新政府開啟了中央集權國家,由天皇直接統治全國體制,「版圖奉還」是改革的第一步,版圖歸還的意思是,領主把人民和土地還給天皇,再者便是「廢藩置縣」的另一步,此舉能夠瓦解武士主導,及武士政治的政策,行政單位由藩改為縣,確立中央集權化體制,由新政府統治所有事務。雖然藩主的權力被收回給天皇,國家體制動盪改變如此之大,領主階層並未因此叛亂,其因是新政府對於藩主格外照顧,給予他們優厚的生活費,雖然藩主減少收入,但自然而然,也就會聽從新政府的政策之命。此外藩主也有一種對國家新的使命感,如果在此時刻舉兵反叛,日本國很快陷入內亂,國外列強便虎視眈眈的準備侵略日本。雖然藩主得到優渥的照顧,但在武士階層卻截然不同,這也是造成日後士族叛亂的起因。
總體而言,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令後,日本走向了近代化國家,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由天皇一人所領導的日本國,慢慢的走入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中,確立了日後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導火線,乃至於二次大戰亞洲戰區,侵華的開啟者,日本就像一塊海綿,能夠大量吸取外國經歷,轉變為適用於日本國的政策,甚至加強化了經驗,日本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個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不容小覷。
參考資料:
1.《日本史圖解》河合敦/商周出版。
2.《日本史》林明德/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