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化與生態關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九月十八日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之邀,在台灣圖書館與川流基金會陳維滄董事長有一場對談。
主辦單位擬定的主題是「生態倫理與兒童文化」,題目有點不尋常,也蠻符合毛毛蟲一貫的兒童哲學思考角度。這場對談是附屬在「走進兒童日報――回顧探尋兒童文化力」的展覽活動中。
兒童日報是在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令,隨之報禁解除後創刊的報紙,由光復書局發行,也是國內第一份全彩的報紙,只可惜發行十年後就停刊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創辦人,楊茂秀教授曾擔任兒童日報的顧問,這是這次策展的原因吧!
與兒童日報創刊的總編輯洪文瓊先生聊天時,他談到除了兒童日報,至今台灣沒有真正為孩子出的報紙,也就是貼近孩子們眼光的新聞,他認為並不是將大人觀點的新聞用淺顯的文字寫出來就是兒童新聞,若以更高的角度來講,必須考慮到這些寫給兒童看的新聞是否能引起孩子思考,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產生哲學的行動?
兒童日報也企圖隨著孩子的閱讀與成長,除了吸收了成人給兒童的文化之外,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對於當年在解除戒嚴百花齊放,或者說那個覺醒創發的時間點,兒童日報期待以新觀念促進社會開始注意兒童文化,時隔三十多年再回顧,如今兒童文化呈現何種樣貌?
主辦單位既然開列出「生態倫理與兒童文化」要我講,我就從定義名詞開始。什麼是文化,甚麼是倫理?若據台灣第一位文化局長,也是第一位文化部長,龍應台老師曾經很簡單的說明:「文化就是生活。」
若進一步闡釋,文化就是生活在一起(包括肉體上或這精神上)的一群人,他們面對某些情境時,所呈現出的一致性選擇,或者共同的價值判斷,久而久之,就形成這一群人與其他人所不同的「文化」。
說文化即生活,其實也強烈的暗示,文化(共同的價值判斷或選擇)很容易受所處的生活環境所影響,也就是我們生活在什麼空間或什麼時代,很容易融入那個氛圍獨特的文化。
這裡所說的環境,空間或時代,也包括我們接受的訊息,我們看到的新聞,都扮演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政權都希望掌握媒體的原因吧!)有句成語you are what you eat,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至於倫理,什麼是倫理?倫理是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談五倫,談環境倫理,無非就是希望找到彼此之間正確而良善的關係。
若以當今兒童的文化力來說,最欠缺的就是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為無所不在的網路已佔據了孩子所有的時間與注意力,現代人的目光注視著螢幕裡的虛擬世界,遠比在真實世界去摸去聞,去感受,來得多多了。當我們沒有與自然生命接觸的經驗,就很難建立與它們適當的關係。
前些年國外學者寫的「失去山林的孩子」這本書,提出「大自然缺失症」,引起全世界廣大的迴響,這也是點出了當今兒童的文化力,也就是生活力裡,最欠缺的一環。
作者的期待,也是掌握孩子生活環境的大人所該思考的:「一個健全的文明,應該有更多的公園,更少的購物中心,更多的自行車道,更少的高速公路,更多的火車,更少的汽車,更多的慶典,更少的匆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經有個媒體發起一項「行動綠生活,台灣不碳氣」的號召,鼓勵大家透過各種具體的綠行動以及邁向綠生活的方式來守護地球,並且希望大家上網承諾並紀錄自己的減碳生活,希望大家七天養成小習慣,60天形成大改變。 其中列出減碳15招,要大家天天登錄自己有沒有做到,以下我就以這15項做個檢視: (一)我今天有一餐不
台南這些年已成為台灣的顯學,除了來自台灣各地的旅人,還有操著各國口音的背包客,塞滿了大街小巷,不管是來吃美食的,看老建築的,尋訪廟宇古蹟的,或者只是喜歡在巷弄逛逛,閒坐在特色咖啡館的,每個人手拿一本旅遊書,然後得其所哉。 不過,若是以為台南只有這些文青喜歡的小確幸,就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不知道,在
不管是地震,或者是颱風、土石流,都是地球活生生的展現,處於不斷改變的動態平衡中,就像台灣幾百萬年來因為板塊擠壓,然後從海底浮出來,所以地震一直是有的,就像山崩土石流也一直存在台灣,只是當以前人口不多時,地貌的改變只要沒有波及到民眾的身家財產,媒體就不太會報導,我們也就不會注意到了! 不過,全世界的天
前一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也是引領全書進展的一段話,於是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 「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 可是,在
清末才子金聖嘆曾經寫過他的很多不亦快哉,其中有一點令我心有慽慽焉:「雪夜閉門讀禁書。」在台灣不容易下雪,在民主的現代也沒什麼禁書不禁書的問題,因此我把它改成「寒夜閉門讀好書」是我的不亦快哉! 其實也不必等到寒夜,每天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是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同時有一些
親愛的AB寶: 有了網路與通訊科技,你們雖然在不同地方讀書,但是還是可以很方便地保持聯絡,甚至可以免費的多方視訊,這是我們當年在科幻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呢! 這些與人互動的經驗或態度,也能在我們的工作場合發揮很大的功效。 而且在這必須終生學習的時代,如何能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呢?
曾經有個媒體發起一項「行動綠生活,台灣不碳氣」的號召,鼓勵大家透過各種具體的綠行動以及邁向綠生活的方式來守護地球,並且希望大家上網承諾並紀錄自己的減碳生活,希望大家七天養成小習慣,60天形成大改變。 其中列出減碳15招,要大家天天登錄自己有沒有做到,以下我就以這15項做個檢視: (一)我今天有一餐不
台南這些年已成為台灣的顯學,除了來自台灣各地的旅人,還有操著各國口音的背包客,塞滿了大街小巷,不管是來吃美食的,看老建築的,尋訪廟宇古蹟的,或者只是喜歡在巷弄逛逛,閒坐在特色咖啡館的,每個人手拿一本旅遊書,然後得其所哉。 不過,若是以為台南只有這些文青喜歡的小確幸,就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不知道,在
不管是地震,或者是颱風、土石流,都是地球活生生的展現,處於不斷改變的動態平衡中,就像台灣幾百萬年來因為板塊擠壓,然後從海底浮出來,所以地震一直是有的,就像山崩土石流也一直存在台灣,只是當以前人口不多時,地貌的改變只要沒有波及到民眾的身家財產,媒體就不太會報導,我們也就不會注意到了! 不過,全世界的天
前一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也是引領全書進展的一段話,於是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 「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 可是,在
清末才子金聖嘆曾經寫過他的很多不亦快哉,其中有一點令我心有慽慽焉:「雪夜閉門讀禁書。」在台灣不容易下雪,在民主的現代也沒什麼禁書不禁書的問題,因此我把它改成「寒夜閉門讀好書」是我的不亦快哉! 其實也不必等到寒夜,每天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是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同時有一些
親愛的AB寶: 有了網路與通訊科技,你們雖然在不同地方讀書,但是還是可以很方便地保持聯絡,甚至可以免費的多方視訊,這是我們當年在科幻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呢! 這些與人互動的經驗或態度,也能在我們的工作場合發揮很大的功效。 而且在這必須終生學習的時代,如何能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兒童友好城市計劃」在全球超過3,000個城市展開,旨在營造一個對兒童友善的社區環境。其中,六大主題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和居住環境、遊戲和娛樂、教育日托中心、安全和保護、健康與福祉,以及讓兒童參與和政府溝通的平台。 然而,在臺灣社會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老房子在土地開發壓力下岌岌可危,老傳統在社會變遷發展中快速消逝,我們用盡各種辦法,努力保護他們,留住文化記憶與時代美感,藉以懷念祖先、傳承孩子、分享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傳遞老房子與老傳統的價值與智慧給孩子,也努力為這些老事物創造新價值。我們關注老房子與老傳統如何保存與發
Thumbnail
每個大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子,那是最沒有包袱、純真的原始模樣,看卡通、動漫、遊戲或許是一種找回那個單純自己的選擇,現在我們很幸運多了兒童文學可以接觸。
Thumbnail
  何謂德意志文化?何謂德意志意識形態?文化之間的差異又是在何時顯現的?若說文化是後天的,那麼幼兒之間便沒有文化的差異,因為每一位幼兒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然而,是什麼讓白紙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是什麼讓德意志文化顯現?或許能夠從德國的幼兒教育看出一些端倪。   本書作者莊琳君,是英國教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兒童友好城市計劃」在全球超過3,000個城市展開,旨在營造一個對兒童友善的社區環境。其中,六大主題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和居住環境、遊戲和娛樂、教育日托中心、安全和保護、健康與福祉,以及讓兒童參與和政府溝通的平台。 然而,在臺灣社會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老房子在土地開發壓力下岌岌可危,老傳統在社會變遷發展中快速消逝,我們用盡各種辦法,努力保護他們,留住文化記憶與時代美感,藉以懷念祖先、傳承孩子、分享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傳遞老房子與老傳統的價值與智慧給孩子,也努力為這些老事物創造新價值。我們關注老房子與老傳統如何保存與發
Thumbnail
每個大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子,那是最沒有包袱、純真的原始模樣,看卡通、動漫、遊戲或許是一種找回那個單純自己的選擇,現在我們很幸運多了兒童文學可以接觸。
Thumbnail
  何謂德意志文化?何謂德意志意識形態?文化之間的差異又是在何時顯現的?若說文化是後天的,那麼幼兒之間便沒有文化的差異,因為每一位幼兒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然而,是什麼讓白紙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是什麼讓德意志文化顯現?或許能夠從德國的幼兒教育看出一些端倪。   本書作者莊琳君,是英國教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