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快讀|夾在溫哥華和香港之間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封
書的名字是Ghost Forest,似乎有點奇怪,因為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夾在溫哥華和香港之間的「家」的故事,更清楚地一點表述,是一個成長在兩種文化下的女孩為自己死去的父親寫的回憶錄。這樣形式的回憶錄主要是以作者寫作悼念自己去世的父親為主線,間接闡述生活在兩地、兩種文化、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碰撞,體現在作者身上,便是似乎說不明、道不清的摩擦、猜測、沒有表達出來的愛或無處不在的誤解⋯⋯
作者家在香港,後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長大的作者逐漸疏離香港和香港的傳統文化;而父親,則是成百上千個來回奔波於香港和加拿大之間的「宇航員👩‍🚀」父親。大移民年代確實有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情況背後藏著的是父親永遠說不出的「愛」字。
作為「通勤快讀」板塊的推薦,這本書是以極短篇幅的章節和簡明有力的英文敘述獲勝的。全書每一章基本都能把握在五分鐘到十分鐘的通勤時間就能看完。每章簡潔敘述作者的過往,外婆、父親等等家庭人物和關係;像是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回憶片段,其實也處處相連,直到寫父親的早逝,作者將文化碰撞與親情相糾結處拉到最大,父親的付出和對女兒們的愛在書中流露⋯⋯
很多以這樣主題成書的,2021年著名尼日利亞裔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On Grief》甚至提名了Goodreads的非虛構最佳。然而,對於她頗為有名的父親逝去後寫下的悼亡文集不知能引起多少讀者的回應。悲痛是極其個人的、私人的感受,即便身在其中的人再想獲得他人的理解,十有八九也是難上加難的。每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歷的奴隸,每個人努力地理解他人也大多是建立在自己過往經歷基礎上的。悼亡文字之難寫,古今如是。可是為什麼陸游悼唐婉倒是可以引起代代傳唱的迴響呢?或許「愛」這個字和其引起的共鳴在「痛」的比較下顯得輕飄飄了?或許欲求而不得的「痛」比似得非得而終失之的「愛」更激起感受裡的痛感?也或許僅僅是文化中受到家庭阻撓的婚姻在中華大地上一直如是,共鳴自然多。
作者失去父親的痛似乎被香港和溫哥華這兩個城市撕扯著,讓她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能夠安放她心中的悲傷。文學是有意思的東西,有些文字真能夠如鏡子一般將痛苦幾乎原封不動地展示,有些文字極盡描述也似乎是讀者遠遠地看著作者悲傷,像是在聽追悼會上的致詞。
這本書更多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於「雙城記」的描述。自小離開香港,作者對於香港的一些文化已然不瞭解了。在父親去世回港安葬的時候,作者描寫了在香港經歷的道教儀式,一切在痛失父親的女孩眼裡都變得foreign,然而,她內心卻深知,眼前的一切都代表著父親的過往,父親曾經一半的生活。她試著去瞭解,去看、聽、感受。
我在想,一個城市,即便只是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承載著一個人的童年,也是很難忘的。重新踏上故土看事過境遷的孤獨與之前的魂牽夢縈在腦海中總會成為一種「失去」的感覺,這種感覺被憂鬱環繞,如悲傷一般,是極私人的,如何與人分享,如何訴諸筆端?
現代社會,一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兩個或者以上的城市佔有重要的份量,無論是自我流亡還是不辭而別,摘掉「人」的城市給予離開者心中的安慰是莫大的。於我而言,香港是這樣的一個城市。
在香港的時候大多是一個人辦事,一個人做悠閒的逛街者,一再發現香港人是那麼的友好,樂善好施,有同理心。我知道這樣的一概而論是不準確的,但是幸運的我遇到的都是樂於助人、善良可愛的香港人,有的我至今念念不忘,記得名字;有的我記得面孔和音容;有的我記得口音;每一個人都組成了香港,那是他們的家,在這個家裡有「愛」,所以才讓我這麼個外人感受到愛。
可是現在,香港要撲殺兩千多只倉鼠🐹,驚詫的同時覺得與一個地方驚人的相似,傷感,最大的傷感來自於目睹這個他們的「家」逐漸離散、崩壞的過程;同時,我也自己經歷了幾乎一樣的情況,我懂。
很快,很多人就會像作者一樣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家,香港不曾也不會是我的家,卻在我心裡永遠擁有一個角落。香港的變化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如作者一樣,有兩個「家」了⋯⋯
📷x
去年的生日,十多年的老友已經離開德國,遠嫁他鄉,從遠方寄來一對有趣的耳墜。它們是香港的兩毫硬幣做成的,一切兩半,不過,不是女王頭的,已經是回歸後的紫荊花。我歡歡喜喜地戴上,心卻沉了下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詩集《Call Us What We Carry》。這樣美的詩歌,如她所說,是一字一句將語言變成了諾亞方舟。正如我們知道語言可以如何傷到一個人一樣,語言也可以拯救——「Language is a life craft. Yes, Language is a life raft. 」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說是注定了的,但也是由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點滴累積。剖開看每一年,也有是為人的糾結與無奈,然而,可能有哪個躲在角落裡的決定就是改變世局、動盪一生的那個。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我知道不能judge書封來買書,但書封的設計確實很重要,有的時候在滿架的紅酒面前盯著酒瓶上的標籤發呆,想著要是設計紅酒瓶標籤的人都去設計書封該多好,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地球星人》的各色書評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很多人警告,不要被這本書可愛的封面欺騙,尤其是那隻可愛的刺蝟,這本書不是可愛風格的!
新詩集《Call Us What We Carry》。這樣美的詩歌,如她所說,是一字一句將語言變成了諾亞方舟。正如我們知道語言可以如何傷到一個人一樣,語言也可以拯救——「Language is a life craft. Yes, Language is a life raft. 」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說是注定了的,但也是由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點滴累積。剖開看每一年,也有是為人的糾結與無奈,然而,可能有哪個躲在角落裡的決定就是改變世局、動盪一生的那個。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我知道不能judge書封來買書,但書封的設計確實很重要,有的時候在滿架的紅酒面前盯著酒瓶上的標籤發呆,想著要是設計紅酒瓶標籤的人都去設計書封該多好,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地球星人》的各色書評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很多人警告,不要被這本書可愛的封面欺騙,尤其是那隻可愛的刺蝟,這本書不是可愛風格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她已被港鎮遠遠拋棄:她不知曉道路的變化,店家的改換,也不知親屬鄰人死滅了幾人」 作者鋪墊下小說從聲音到畫面呈現出一位不能移動的老人,所經歷的一些小事件。前往藝術村的女孩、販賣靈骨塔的業務、到這位男孩。並沒有敘說出所謂何事?只是把回憶勾出來寫著,如滄海桑田般被困在籠中的老鳥,紅瓦老牆僅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
Thumbnail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她已被港鎮遠遠拋棄:她不知曉道路的變化,店家的改換,也不知親屬鄰人死滅了幾人」 作者鋪墊下小說從聲音到畫面呈現出一位不能移動的老人,所經歷的一些小事件。前往藝術村的女孩、販賣靈骨塔的業務、到這位男孩。並沒有敘說出所謂何事?只是把回憶勾出來寫著,如滄海桑田般被困在籠中的老鳥,紅瓦老牆僅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
Thumbnail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