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了解人生,你只需要活在其中」——麥特.海格
藉由一次訪問、一段文字、一篇故事、一個人物,尋找生活的脈絡、探索生命的軌跡。
那是個炎熱多風的六月週末,我和婉瑄大大(以下簡稱大大)相約先到附近餐廳用餐後,再進行下午的人物採訪。我與大大原是同事關係,離開公司後我們還是有維持聯繫,因此想藉由這次稍微半正式的方式與她聊聊從事出版產業的各種點滴與想法。記憶中,初次見面的婉瑄是個帶有人文氣息的鄰家女孩,覺得她無論做什麼事看起來都游刃有餘、溫文優雅,殊不知在深交過程中發現,其腦袋小宇宙運轉地比光速還快、說話的速度比機關槍還猛烈,是個偶爾略帶點侵略性、思想清晰且邏輯一百的精明女孩。用完餐後,我們遂前往附近的甜點店進行採訪。
編輯基本功:細心、耐心與積極度
在成為編輯這條路上,大大提到擁有細膩心思的人會是成為編輯的條件之一,這樣的細心能力不僅運用在文字校稿等的基礎作業上,在與合作對象溝通、書信往來時,細心也同樣扮演重要角色。怎麼說呢?現今的工作者很難脫離溝通,人人都會溝通,但如何溝通到位並非你我擅長;然而編輯對於文字的掌握與表達,得以幫助大大有效且清楚地傳達主旨,以及了解對方文字背後的細微含義。當然耐心也不可或缺;在日復一復的編輯日常,你必須擁有比常人更超群的耐心力,才能在相對於其他產業來說變動小的出版產業裡站穩腳步。最後的積極度是讓你與其他編輯不同的武器,如確定未來想朝編輯之路前進,那麼不斷學習、不斷開拓工作內容會是你的必經之路,無論是開發新的工作型態,亦或接管管理職等。
我以為編輯和作者會是好戰友
中文系出身的大大和所有中文系的才子佳人一樣,對於作家這個角色有個莫名的憧憬,想想每天與文字為伍的生活是多麼愜意與高尚(?)於是她在因緣際會下,跟著出版社編輯前輩學習校稿,當時對於編輯的輪廓逐漸有了畫面,加上當時某部戲劇的推波助瀾,戲中老作家與編輯間的戰鬥情懷以及朝著相同目標邁進的夥伴關係,加速大大想快點成為編輯的慾望。殊不知幾年後,事實根本不如劇中所演的那般夢幻美好——
自戀、封閉性與過度自信讓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隔閡難以打破,就像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不過大大也提到,現在的公司多出版翻譯書,因此意外地與譯者成為了最佳夥伴,尤其遇到對翻譯的書相對投入,會一起與編輯針對文字抽絲剝繭的譯者,而這樣的戰友關係也讓一本書多了點溫度與厚度。
從編輯身分培養的軟實力
目前為止已經手上百本、領域橫跨商管、文學、生活風格、食譜到模型的大大,在與文字奮鬥的日常裡,也逐漸累積了幾個未來能持續運用的軟實力。其一是對版型和字型的敏感度,圖片要如何放、放哪裡,什麼字型適合這類型的書籍,這些細節看似無傷大雅——細節藏在魔鬼裡——不適用的字型或版面,足以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以及購買慾望)。再者是同理心:設身處地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作為一本書的把關者或PM,必須設想這樣的句子邏輯讀者是否能理解,如果編輯這關過不了,就代表有修改或調整的必要。最後是更精準地找到目標客群。在開發新書時內心一樣要有讀者——這種類型的書籍會有讀者感興趣嗎?會有讀者需要這樣的書籍嗎?他看了這本書能解決其痛點嗎?內心需要反覆自問,如果有問題自己無法解答,那麼這本書可能要再緩緩。
不要輕易想成為編輯!
採訪接近尾聲,我詢問大大若有迷途羔羊想當編輯有什麼建議?「不要當!」三個字結束。畢竟每年都會有新聞挪出一點點版面(可能沒新聞題材)來說明出版產業雪崩式下滑,而且已經找不到其他更奪人眼球的說法。那這樣比其他產業前景堪憂的出版業當然就是不要來啊!不過,大大還是給了比較有建設性(?)的建議。在你決定想當編輯前,可能需要考量是想進出版業,還是說只是喜歡文字,如是後者,可以先試試記者、文案等工作,這些工作會豐富你的生活經驗、讓文字能力更全面;若是下定決心想拯救疲弱的出版產業,那可能真的需要深思,確定自己的熱情不會被現實消磨。
後記:文青的黑暗面
採訪結束後,我們就點了兩個很可愛的蛋糕,這邊的蛋糕價格不菲,但值得一嘗。回想剛剛大大談到的一個觀點覺得頗具玩味;她提到中文系的文青過往都會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有種莫名的嚮往,他們的世界是人人均等的美好世界,但這樣的想法會阻礙他們體會真實人生的殘酷,因此為了避免落入窠臼,大大會週期性地閱讀書籍來打開視野,像是近期讀了《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與《隱谷路》這兩本書,書中的真實故事帶給內心不少的衝擊與體悟,然而對她來說,唯有不斷地在生活裡冒險、在書本裡找答案,人生缺少的那一角才會真的補全,生命也才會趨於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