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的本質既現實又暴力,想在市場中獲利,比的是資本規模、訊息來源,如果資源不夠或資訊落後,往往就是任人魚肉的韭菜,因此對於市面上看到的文章,無論是雜誌或是論壇,皆少有能夠立即變現的資訊來源,因此對我來說,網路文章只是提升自己智識的教科書,基本上不會依據大眾媒體的訊息作為投資依據。
如果想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資訊,街頭上的訊息才是第一手來源,因此筆者非常珍惜每個跟股東、協力廠商聚會的機會,在互相交流中,總是能對於整個市場的輪廓,有更清楚的認識。
這次藉著作品入圍設計獎的機會,與許多協力廠商共同出席活動,是最好的資訊交流時機,也好好更新了一下高雄建築業的現況。
許多人問,為何經濟如此嚴峻,但房價始終看不到大幅度滑落的跡象,大致有以下三點因素,導致目前的價平量縮格局。
一、缺工嚴重,數年內看不到緩解的跡象
因為老師傅們的退休,年輕人拒絕工地環境,使的營建業缺工已是嚴峻的結構因素,解法就是工程技術突破或是引入外勞,然而前者不可強求,後者涉及複雜的政治因素,很難短期有解,正好又遇到科技廠湧入南部大舉建廠,在科技廠以兩三倍工資搶人的情況下,缺工雪上加霜,也造成供給延宕,成本居高不下。
二、大建商資金獲得容易
每每看到銀行又信用管制、又緊縮貨幣,首購族眼巴巴著望著建商周轉不靈,房屋賤價出售的那天,然而事實上是中美貿易戰後,政府使用政策優惠吸引資金回台已達數千億,檯面下透過地下金融管道回台更多,這些游資在市場上尋找投資的機會,大建商只要登高一呼,金主的資金要多少有多少,因此有的是等待的本錢。
雖然以上的情況限於少數財力、人脈雄厚的建商,小建商可能還是免不了金融風暴的壓力,但也因此小建商周轉不靈時,目前多找的到接手的大戶,此為低價房屋鮮少流通到市場的原因。
三、老宅問題嚴重
一場大地震,又震出台灣的老宅問題,買新不買舊已經是年輕人的首要考量,然而高雄30年老屋已經占據全體房屋的三成以上,老化問題嚴重,都更又緩不濟急,加劇市場對於新成屋殷切的需求。
以上三因素,導致政府不斷打防,對於房價打壓的效果卻非常有限,然而到筆者完成文章的今天,金融及實體市場持續惡化,美國對於中國無止盡的科技戰,眼看即將重擊台灣的重大經濟命脈:科技業,要知道台灣房市有如此榮景, 科技業功不可沒,如果科技業受到重創,我想首先因科技業而炒高的區域如楠梓、橋頭可能會首當其衝,後續是否高雄房價還是因為重大建設而鐵板一塊,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