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當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場時,從外高加索到中亞地區,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蕩,甚至就在上海合作會議的高峰會在烏茲別克召開時,鄰近的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兩國,還大打出手,在邊界爆發嚴重的武裝衝突,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同屬中亞五國之一,其中吉爾吉斯特別有意思,因為這個由遊牧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原本並不是定居在中亞,而是發源自蒙古高原一帶。與歷史上許多同樣起源於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一樣,吉爾吉斯也不斷向西遷移,最後落腳在今日的吉爾吉斯,目前也有部份的吉爾吉斯人生活在中國國境內,被稱為柯爾克孜人。
從蒙古高原移向中亞的吉爾吉斯,在古代也被稱為黠戛斯或乞兒吉思。
不論是匈奴、突厥、蒙古或瓦剌,許多發源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都有向西不斷遷移的傾向。少數的特例,如屬於瓦剌的土爾扈特部,曾在西遷以後,再度東移,回到故土。但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多數的遊牧民族向西移動後,就消失在蒙古高原上,或逐漸凋零,或與其他民族通婚而融合,也有像吉爾吉斯這樣找到新的地點,定居下來。而在歷史上最轟動的西遷,當屬蒙古帝國,這種不斷發動戰爭,向外掠取土地,建立新的汗國,也是一種遷移,差別只在於勢力龐大的蒙古帝國,擁有足夠的實力控制自己的故土。事實上,當蒙古帝國開始崩解後,創建這些汗國的蒙古後裔,一樣沒有再回到故土,反而融入當地,成為他們歷史的一部分了。
那為什麼這些發源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會有西遷的傾向,這歷來有幾種不同的理論,包括生存資源不足、尋找更好的畜牧環境、內外的軍事壓迫、尋求新的貿易路線等。但這幾種說法,有其成立的理論與實例,卻也不能完全解釋這樣的情況。比如生存資源不足這樣的說法,認為這些遊牧民族的居住地資源稀少,貧脊的草原無法養活所有人,因此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必需要向外發展或遷移。這個傳統理論是過去的主流,往往被用來解釋,為什麼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常常會向南侵略,成為歷代中原政權的北方邊患,感覺起來也言之成理,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有說服力。
不過這個理論的最大缺點,是從農耕社會的視角來看待遊牧民族,認為遊牧就代表貧窮、資源匱乏。但從最新的研究來看,這其實是農耕社會的歧視,有很多證據顯示,遊牧民族的生活,並不一定比農耕社會的農民更差。相反的,固守小塊農地,還被重重剝削的古代農民,境遇可能還比不上草原上的牧民。這最好的反證,是遊牧民族所組成的軍隊,比農耕社會所召集的部隊,還要兵強馬壯,因此農耕社會的政權,往往敗多勝少。如果遊牧民族是一群在草原上吃不飽、穿不暖的牧民,又如何以少勝多,成為中原政權的威脅?
另一個理論,認為西遷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畜牧環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認為草原環境無法供養過多的人口,因此在經歷一段承平時期後,遊牧民族的人口會開始增加,讓部族面臨生存的壓力,為了尋找更豐美的水草,遊牧民族會開始向外遷移。北方的西伯利亞太冷,生存更不易,東方面臨太平洋與朝鮮半島,生活空間有限,也早就被別的民族盤據,南方則是中國,要南下勢必要掀起戰爭。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向西移動,雖然西邊也有別的民族存在,一樣有風險,但相比之下,仍是較為安全的選擇。因此多數的時候,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在面臨生存壓力時,就會向西遷移,以分散人口過盛的壓力。
這個理論的最大缺點,與前一個說法相同,而且如果西遷是為了分散人口過盛的壓力,那應該只有多餘的人口會遷走,部份生活在當地的人會留下,不會整個部族都一起離開,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吉爾吉斯會舉族西遷到中亞一帶。所以這個論點的進一步發展,是認為生存的競爭,造成了部族內的武裝衝突,甚至是外來的戰爭。為了奪取生存的資源,部族侵略別的部族,或是遭到侵略。在面臨內戰分裂或外在攻擊時,一些遊牧民族被迫離開原本生活的地區,移往威脅最小,又最可能找到豐美水草的地點,因此選擇了西遷。這個新的論點的確完美解釋了歷史上許多戰爭所造成的民族遷移,特別是這些遊牧民族與中國爆發戰爭後,被迫離開故土的情況。
但這個理論仍無法解釋幾個問題,最關鍵的是有些西遷的遊牧民族,並不是在戰敗的情況下離開故土的,甚至那些因為戰爭而被迫向西遷移的民族,常會一路向西移動,即使後方已無追兵。這說明背後一定有一個強大的驅動力,讓這些遊牧民族選擇一路向西走。剛好另一種論點可以解釋這種情況,因為從最新的研究發現,這條草原貿易路線,可能遠比我們過去所認為的還要興盛。從擅長貿易的栗特人到橫跨歐亞的絲路,都證明這條路線在古代極為活躍,而且與今日情況完全不同的是,中亞一帶曾是非常繁華的地區,不只文明薈萃、社會富有、並且出現過許多強大的政權,如波斯帝國。遊牧民族循著這條草原貿易路線,尋找更好的生活環境,縮短與繁華地區的貿易距離,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綜合來說,所有的理論都無法完美解釋這個歷史現象,又或許離開故土是十分重大的決定,背後的考量因素十分複雜,這些理論所提出的原因,並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卻也都是其中的關鍵成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探討為什麼發源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常會向西遷移的問題時,不能用農耕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因為兩種不同的文明體系,所處的環境、思維的邏輯、生活的習慣、社會的組成與面臨的挑戰,都是完全不同的,無法簡單的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