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上市公司公佈營收的日子,也是即將公佈季報的季節,不少分析也都紛紛開始預測公司的財報數字,究竟是優是劣,我想分享一些以前當研究員的小心得。
研究員最重要的,就是能否深入瞭解產業和公司的細節,究竟這個產業和公司的未來前景如何?優勢與劣勢在什麼地方?又會持續多久?在什麼時間點發酵?會牽動哪些方面的領域?
為此研究員會去了解各種技術細節、與業界朋友互相交流、call 公司問問題等等一切方法,這些最終都會反應在研究員預估的公司財報當中,因此大家很自然會去觀察,誰預估的比較準,諸如營收、毛利、EPS 等等數字。
我心中一直存在一個假想:
如果有一個神人,每次公司公布的所有數字,都能一一被他預測成功,那麼他就能成功預測股價走勢嗎?就像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妖一樣,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它就能預測過去與未來。
而我們都知道,拉普拉斯妖基本上已經被量子力學給否定了,在金融市場也一樣,即便成功預測所有數字,也難以準確預測股價的走勢。
因為「股價=EPS × 本益比」,而關鍵的本益比是全市場共同的預期和情緒,就像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表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無法同時被確定,我認為每一個投資人的心理預期(情緒)和實際下單行為,也無法同時得知。
在了解這一點後,我往後在看財報時,當中所公布的數字,其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預測股價的關鍵不在 EPS,因為實際公布的數字與市場預估的,通常不會相差太遠,「關鍵是本益比」。
但要怎麼預估代表全體市場情緒的本益比呢?當然這無法精確衡量,因此基本上「趨勢」就成為當中的關鍵!這也是我在看財報時的一大重點:了解一家公司或產業,在接下來的大環境中前景究竟如何?最重要的優劣勢究竟是什麼?
因此首先是了解大環境,也就是總經,先深刻知道未來趨勢的底層邏輯後,再來才是一家公司或產業的優劣勢、競爭力、護城河、連動關係等等,這樣才能體會到,即便公司具有良好的優勢和競爭力,但在未來大環境的趨勢中,未必擁有好價格!
所以如果你問我財報是落後指標嗎?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單純看數字就是落後指標,但如果是瞄準公司競爭力和優勢,那就是先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