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諫言」的刻板印象與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各種狀況下,我們的人說的諫言,多半採取「給予他人格性上的批判」,而不是「告知他們如何做得更好」或是「提醒他們做錯的地方」
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的更好建議,都只是我們的判斷,我們不該因為自身是好意,就自大地認為我們的建議更好,或者認為「他人與你的道德觀不同」而產生不良印象
尤其是「隱忍」這個概念,人們身懷著對於這些人的惡意批判,他們「忍住」他,並且默默地加深對於被隱忍者的「不良印象」,而這個被隱忍者,則無法知道他的錯誤何在,並且,在某些圈子中,他可能被秘密性的討厭,並且在該圈子中,人們逐漸隨著該圈子的共識中,漸漸加深對他的妄想
當然,你直接指責這個被隱忍者,可能性的情緒反應在我們社會是正常的,這可能也是人們出於這種概念,因此不直說的原因,這是出於理智的
因為我們社會設定,人們指責他,被指責者會「惱羞成怒」,而不是因為人們對他的妄想,他感到憤怒(雖然確實有人如此)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是否有比「隱忍錯誤」更好的方式!?
您可以嘗試告知「您認為的錯誤點」,與其探討,而不是「用厭惡與諷刺性的心態來敘述錯誤」
(我相信正常人們,對於這種「語氣」都會「不太高興」)
另外,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認定的錯誤點,是我們認定的,人們不該將自身「以為的錯誤」當成「事實」,也不該將「自身的善意諫言」不被同意,當成「諫言無效」,人們不認同你的善意諫言,可能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惡意,只是做錯事情」,他們的問題不是不認同你的諫言,而可能是他們無法做到,或者事情根本不是我們「猜想的那樣」
並且,有些人的道德觀不相同,這種諫言對於他們而言是「理智上的無意義」,他們仍然接受諫言,只是我們的諫言無法讓他們認同
更常見的例子是,我們的人給予的「指責處是幻想性的」,例如名嘴對於社會事件的批判,都參雜了許多「幻想性的指責處」
要給予他人諫言,我們的諫言仍然是必須經過「探討」的,過度自信地認為自身的諫言絕對正確,會讓我們喪失「探討自身理解錯誤」的可能性
我建議人們對於指責與諫言採取以下心態:
1.不要對於他人過錯有人格上的批判與厭惡
2.您的善意諫言不被同意是合理的,他們並非不受教,而可能是因為道德觀的不同,或許您應該嘗試的是,用理論讓他們理解與認同你的道德觀,而不是將之歸類為「不聽諫言」
3.您的善意諫言他們沒辦法實現,並非他們不負責任,而是他們在這件事情無法做到,或不知道怎麼做
4.您的善意諫言,有些時候,諫言指責的地方,是來自於我們的幻想
5.您的諫言,是允許對方與您「互動探討是否錯誤」的,而不是單方面性的自認為錯誤,就不再與其探討
我認為,人們可以提出「諫言」,只是必須具備以上四者心態,人們對於指責的不良觀感,多半是來自於以上五者,人們可能已經冥冥之中知道,諫言與指責,用上五者態度,是一種過度自信,排出以上五者心態,我認為「諫言」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我建議用在您與對方有相同共識的情形上使用,就像你如何跟一個「路上的每個陌生人」溝通,之中可能有些人認為諫言就是責罵就是歧視,就算我們沒有採取諷刺或歧視與厭惡性等地態度,甚至沒有責罵的言論
(這可能與有些人「基於開玩笑性」的用「溝通的語氣」默默採用「罵人意味」,這導致人們經常猜疑,對方是否在默默罵人,基於這些理由,導致了我們的人給予他人一些諫言性的建議的困難,人們的發言經常被猜測為某種隱密性的責罵與歧視)
avatar-img
2會員
18內容數
各位好! (此專題是根據我自己的各種對於發現到的目前社會問題的可能處理方案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ZHANGIX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字典中,由於不精確性,已經造成很多混淆,譬如: 「說謊騙人」被與「說非事實的事情」還有「心態上使人吃虧」的混淆 說謊騙人,通常概念是: 說非事實的事情 此行為有以下種解釋: 這個人原先是認真的,只是後來失諾 這個人出於捉弄原因,開玩笑 這個人出於使人上當目的,而說假話 這個人說錯話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戲劇性人格 字根解讀謬誤 首先,您已經將「戲劇」這個性質濃縮在這個字詞的行為特徵原因中 您將其被歸類為此性格者的行為都是「入迷的演戲」 定義解讀謬誤 無法表現的失落感 可能定義為: 當自己不是眾人注意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的戲劇化反應) 可能謬誤為: 挑逗行為 可能定義為: 可能謬誤為: 膚淺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我們的社會,極為重視不受到尊重的人,這是一件我們進入文明社會時的重大道義觀念 但是,所謂的「歧視」,通常可能是指不尊重他人差異的「視角」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事件! 首先,黑人牙膏,黑人有白牙齒,可能是有些人覺得「代表」暗指「黑人(也可以)有白牙齒」 最後,我想要總結的是:
古代的蟑螂,屬於一種益蟲,牠會吃人們家裡的垃圾,而且不像現代社會有環境汙染 所以這可能是對某些而言「蟑螂」屬於益蟲的原因 由於現代社會的環境汙染,蟑螂生理上各種有害人類細菌非常多 但是!如果我們透過生物科技,研發出一種新的「乾淨蟑螂」呢? 我們可以嘗試這麼設計:(詳情請看文章)
我們的字典中,由於不精確性,已經造成很多混淆,譬如: 「說謊騙人」被與「說非事實的事情」還有「心態上使人吃虧」的混淆 說謊騙人,通常概念是: 說非事實的事情 此行為有以下種解釋: 這個人原先是認真的,只是後來失諾 這個人出於捉弄原因,開玩笑 這個人出於使人上當目的,而說假話 這個人說錯話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戲劇性人格 字根解讀謬誤 首先,您已經將「戲劇」這個性質濃縮在這個字詞的行為特徵原因中 您將其被歸類為此性格者的行為都是「入迷的演戲」 定義解讀謬誤 無法表現的失落感 可能定義為: 當自己不是眾人注意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的戲劇化反應) 可能謬誤為: 挑逗行為 可能定義為: 可能謬誤為: 膚淺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我們的社會,極為重視不受到尊重的人,這是一件我們進入文明社會時的重大道義觀念 但是,所謂的「歧視」,通常可能是指不尊重他人差異的「視角」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事件! 首先,黑人牙膏,黑人有白牙齒,可能是有些人覺得「代表」暗指「黑人(也可以)有白牙齒」 最後,我想要總結的是:
古代的蟑螂,屬於一種益蟲,牠會吃人們家裡的垃圾,而且不像現代社會有環境汙染 所以這可能是對某些而言「蟑螂」屬於益蟲的原因 由於現代社會的環境汙染,蟑螂生理上各種有害人類細菌非常多 但是!如果我們透過生物科技,研發出一種新的「乾淨蟑螂」呢? 我們可以嘗試這麼設計:(詳情請看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些人提出反對意見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參與公共討論,而是為了壓抑與結案一切可能的公共討論,來讓社會保留在當前的狀態。保守主義者對批判思考的一個看似理性的回應是「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社會/規範/主流價值有問題,你有更好的、可行的與立即的改變方案嗎?」,而它的暴躁版本是「只會批評誰不會?」、「你行你上啊」。
表達反對意見的難度,主要在於反對的對象。如果是反對平級或者下級的意見,沒有人會覺得難。覺得難都是因為自認「得罪」不起這個人。 所以,表達反對意見的第一步,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建設性,同時也要相信對方有基本的兼容度。 先明確自己反對的是什麼。反對的是目標、是時機、是人還是某個具體辦法?澄清你的反對。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專高人的評論者,他們總是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對我們進行指手畫腳、莫名其妙的評論。這些評論並非出於真正的關心,而是一種自我彰顯的方式。在面對這些評論時,我們更需要保持距離,不要受到他們的影響。
Thumbnail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不代表就只能講一些恭維或違心之論。有人可能會說:什麼話都不能直接講,這樣不是很難受嗎?或者是說:對於親近的人我都有話直說,何必戴上一副假面具?如果說,面對親近的人的好處是可以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不用顧慮太多。但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說,即使是親近的人,也不希望聽到批評的話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些人提出反對意見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參與公共討論,而是為了壓抑與結案一切可能的公共討論,來讓社會保留在當前的狀態。保守主義者對批判思考的一個看似理性的回應是「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社會/規範/主流價值有問題,你有更好的、可行的與立即的改變方案嗎?」,而它的暴躁版本是「只會批評誰不會?」、「你行你上啊」。
表達反對意見的難度,主要在於反對的對象。如果是反對平級或者下級的意見,沒有人會覺得難。覺得難都是因為自認「得罪」不起這個人。 所以,表達反對意見的第一步,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建設性,同時也要相信對方有基本的兼容度。 先明確自己反對的是什麼。反對的是目標、是時機、是人還是某個具體辦法?澄清你的反對。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專高人的評論者,他們總是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對我們進行指手畫腳、莫名其妙的評論。這些評論並非出於真正的關心,而是一種自我彰顯的方式。在面對這些評論時,我們更需要保持距離,不要受到他們的影響。
Thumbnail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不代表就只能講一些恭維或違心之論。有人可能會說:什麼話都不能直接講,這樣不是很難受嗎?或者是說:對於親近的人我都有話直說,何必戴上一副假面具?如果說,面對親近的人的好處是可以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不用顧慮太多。但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說,即使是親近的人,也不希望聽到批評的話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