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字典中,由於不精確性,已經造成很多混淆,譬如:
「說謊騙人」被與「說非事實的事情」還有「心態上使人吃虧」的混淆
說謊騙人,通常概念是:
說非事實的事情
此行為有以下種解釋:
這個人原先是認真的,只是後來失諾
這個人出於捉弄原因,開玩笑
這個人出於使人上當目的,而說假話
基於某種原因而有的善意的謊言
通常選擇的解釋,人們都是依據自己對他人的印象判斷,儘管最開始有的印象,也只是自己的解讀,一開始解讀如此,往後繼續解讀如此,導致人們無法互相理解,因為那終究是印象,您是否想過,為甚麼您會被誤會?
因為我們都用印象解讀,將他們的行為,加以自身的心態理解,將所想,當成實際所相,您觀察到一件事情,但其中背後的邏輯原因,大多是自身所想,為甚麼沒看過古人的人相信古人有某種心態與形象,甚至連他們日常生活的表現形式都知道?
(甚至,我們人的想像在某方面扭曲了事實以及運作,例如你把某種東西當作錢)
那是想像出來的,但正如同現代狀況一樣,我們的人解讀一件事情,經常有超出其事情關聯的背後邏輯猜想
一般人沒有意識到有以下可能,儘管我們自身也經常如此:
這個人認為是事實,但其實不是
(很多新聞媒體,經常質疑一些人的發言,譬如造假之類的,但似乎忽略了人們「對於造假」理解的可能,另外,有些人是真的忘了過去說的話)
這個人說錯話
(很多假想故事劇情上,人們都把說錯話的人,當成是因為「心虛」,即便有時候不是,看到他人說錯話,不一定是心虛,很多如網路影片故事也告訴我們,我們說話錯,有真的是說錯話的時候,而不是不小心說出,我相信你也有這種經驗,尤其是對你印象不好的人,他們更容易有這種看法)
在通常上,現代人通常將說出不符合事實話的原因,歸功於某種陰險態度,稱之「現實」,某些「自認直接」的人會直接承認「自己就是這樣」,或許他們對他身邊某些人是這麼看的,而他們只是直接告知
但是我們的人經常混淆了狀況,有些人真的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陰險,大多是出於我們的「印象」
雖然生活中或許確實存在真正想要陰險的人,但是還有被那些與幻想故事與作者假想心理紀實中的人物形象疊合的人,受到某種錯誤印象引發的妄想(我認為這顯然是大多數的)
我這裡不是告訴您,不存在陰險的人,但是您仔細觀察,人們背後的心理設計心態,有時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就算您確實遇到一個陰險的人(判斷方式是他實際對你造成某種惡意詐騙與勒索「不是情緒上的」),也不該認為感覺起來像他的人就是陰險的
我們的某些人通常在幾次行為經驗印象上就決定了這個人的(種類或行為原因),之後該人所有的類似行為,都可能會被歸咎為自身的假定的行為原因,或者是更加武斷的,認定這個行為是他「這種人的種類」
現代人們經常有一種狀況,認定一個人對待您與其他有些差別
某些人們會認定你是「變臉」,而不是因為因為事件不同而有的改變
可能有某些孩子們經常懷疑父母對客人如此親切,卻在對待自己有時與對客人的親切有所不同,而懷疑父母的「假面具」,但在許多假想故事中,都已經將父母這種差別對待的心態與善意疊合,這也通常事實,父母對待孩子們通常是愛之深責之切
但我們的假想故事,通常對於陌生人的親切態度則通常不是「真正友善的」,或許是因此我們的人認為現實如此冷漠無情,又或許是社會觀念中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我們的人不自覺的妄想判斷,已經造成了這種現象的可能實現
我們中的某些人也確實會如此對待陌生人,就像影視上看到的其他的陌生人般,某些人們因此認為陌生人的親切是一種虛假的話語,只是為了自身利益理由而對待你親切,而他們自己,可能認為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他們或許抱著對人生的無奈以及繼續他們出於被迫的偽裝,並且實現了這種社會狀況
另一種可能的常見狀況就是,錯誤的將某種特定狀況視之為真實,有些人們將行事衝動不經大腦,視之為真情,這種人對於那些「認定親切是種偽裝的人」來說,他們是極度善良的,他們可能認定,在這些人面前也可以行事衝動不經大腦,不需要偽裝,這是好的,他們確實沒有心機
但是這不一定完全是件好事情,衝動的人比起那些真正有所思考並真正親切的人,他們更容易犯下無知的錯誤,如常見的「打架」以及「不顧後果」,但也不代表全都如此,有些人即便不經思索行動,他們仍然將某些不好的事情當成不可觸犯的禁忌,因此受到某些人們的尊重,欣賞他們的直接,以及遵守道德
但是我認為,對於每件事情都有謹慎思考與規劃,並且不「透過直覺行動」,在很多方面,都比起未經規劃的「真性情」還好,去除人們認定「親切」是種假面具,還有「聰明」代表「心機」的刻板印象而言,我認為親切而聰明是真正可以存在的
最常見的事情是,原本親切的人,突然變得不親切,某些人可能會認定之前的親切都是假的,而不是他們一時的情緒,這可能在很多故事中,通常是事實,某些人也這麼認為
但這種可能之一,經常變成了一種「刻板印象」混淆了某些其他狀況,您既然知道父母與親朋好友會有情緒,那我們為何不相信,一個平常抑制自己情緒的人,有時也有情緒,而相信是他們之前的表現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