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問,就不要給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也許你的身邊會有些親朋好友,遇到某些困境,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會想好心可以給予一些建議。但你可能跟我遇過同個情境,就是給予建議後,有種「好心被雷劈」的情況,甚至還會影響到原本兩人之間的關係。或是身邊很親近的人,在我們眼中會看到一些對方可以改進的部分,於是想給予點建議,也還會被嫌管太多,也就是俗稱的管到海邊去。
然而,為什麼我們心中的好意,會被曲解或是令人反感呢?
《沒人問但給建議,可能就踩到真相觸發機制》
換個情境思考一下,如果某人突然跟我們說「我覺得你可以改進_______,這樣人生應該會更好」,這時候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好像對方如同我們的父母一樣,突然就跟我們說要改進什麼。
而且對方建議要改進的事情,可能連我們自己也沒覺得需要改變,從此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某人很奇怪,沒來由的老是說要改進什麼,甚至覺得對方很煩。最後甚至覺得對方這樣的行為非常白目
而造成反感最大的原因在於「雙邊認知的差異」,也就是對方眼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眼中的自己,這兩者是有落差的。在「謝謝你的指教」這本書中,把這種情況稱為「真相觸發機制」,也就是對方陳述的,跟自己認知的具有落差。既然對方所言並非事實,那麼我們也不用做任何的改變。
而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真相觸發機制」範圍更廣,只要是對方陳述的與自己的認知不符,往往我們就不會再願意繼續聽下去,因為我們就覺得對方既然是錯的,那後面論述的事情,大概也會繼續錯下去,根本沒聽的必要
《有人問,再給建議》
所以什麼時候可以給建議?「就是對方主動來問的時候」,而為什麼這個時候可以給建議呢?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因
  • 對方主動詢問代表真的有所體悟:可能事情的影響太大,讓對方心中真的有所改變,這時我們的建議,對方才能真的聽進去
  • 對方比較會說實話:如果兩個人關係並不是到非常好,那麽在給建議或是討論過程當中,可能就會有所隱瞞,這時候給的建議容易有誤差
  • 對方才會感激:主動給建議是好心被雷劈,被動給建議則會變成天降甘霖,好的建議能夠讓對方如獲至寶的感受

因此,我現在居多都是「聆聽者」的角色,也就是當對方跟我說了什麼,如果對方沒問建議,我會給個回饋或是認同,或是再「提問」挖掘更深的內容,但是我就不會直接給建議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也有選擇障礙嗎?》 如果在架上同時有十多種不同的洋芋片,假設我們都沒有吃過,也沒有任何品牌喜好或是其他協助我們做選擇的認知,那麼可能會花許多時間來做選擇。 如果在我們面前分別要從十種水果中挑一種來吃,以及只有三種水果挑一種,哪一種選擇速度會比較快呢?答案是:只有三種的。 以上這兩種情況,可能都
疫情的關係,最近我都採用居家辦公的方式,偶爾出去處理點公事,大多數的時間待在家,但是有兩個小孩在家的情況下,要做到居家辦公實屬困難,突然很懷念有辦公室可以好好做事的時候。 也許你跟我一樣,大多數時間都在家,少了之前能在外面尋找娛樂方式,比如說逛逛街、看看電影等等,現在甚至連帶小孩去公園,可能都是種
隨著我們在社會上的歷練越多,可能你的腦海會浮現這樣的想法「如果當初第一份工作是_____就好了」。因為我們透過在社會上的磨練,越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想要什麼」。 讓我們回想一下,還記不記得要選擇第一份工作的自己,那時候是什麼心境呢?從學生時代的我們要轉入社會的那一步,就是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刻
許多人都會在一月設定年度目標,無論是在工作上的表現、收入的成長、想讀的書、減重的方向等等。 今天剛好是六月中,距離今年也過快一半!那麼,我們在年初設定的目標完成一半了嗎? 根據我詢問身邊的朋友,真正做到一半的,可能不到10%吧!那麼你呢?是屬於10%的人,還是另外連一半都不到,甚至忘記目標的90%
不知道你是否遇過這樣的人,常常會把「難道」掛在嘴邊,或是總會輕描淡寫希望別人能夠做某些事情,這種類型很容易就只是「出一張嘴」,然而只出一張嘴倒也罷了,會引起我們情緒的在於,出嘴的人沒有同理心,也就出嘴的人總是覺得要辦到這件事「沒什麼難度」「應該很簡單」「怎麼會辦不到呢」。 也許我們討厭只出一張嘴的
窮極一生,我們永遠都要面對一種敵人。可能你會猜想,是厭煩的工作、討人厭的上司、老是講不聽的另外一半、管不動的小孩。然而,答案都不是這些,這個敵人的名稱為「風險」 人類作為生物非常的優秀,具有許多生物所沒有的思考能力,但人類始終是生物,儘管經過演化,而且生活環境也不像過去蠻荒時代那般的惡劣,所以人類
《你也有選擇障礙嗎?》 如果在架上同時有十多種不同的洋芋片,假設我們都沒有吃過,也沒有任何品牌喜好或是其他協助我們做選擇的認知,那麼可能會花許多時間來做選擇。 如果在我們面前分別要從十種水果中挑一種來吃,以及只有三種水果挑一種,哪一種選擇速度會比較快呢?答案是:只有三種的。 以上這兩種情況,可能都
疫情的關係,最近我都採用居家辦公的方式,偶爾出去處理點公事,大多數的時間待在家,但是有兩個小孩在家的情況下,要做到居家辦公實屬困難,突然很懷念有辦公室可以好好做事的時候。 也許你跟我一樣,大多數時間都在家,少了之前能在外面尋找娛樂方式,比如說逛逛街、看看電影等等,現在甚至連帶小孩去公園,可能都是種
隨著我們在社會上的歷練越多,可能你的腦海會浮現這樣的想法「如果當初第一份工作是_____就好了」。因為我們透過在社會上的磨練,越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想要什麼」。 讓我們回想一下,還記不記得要選擇第一份工作的自己,那時候是什麼心境呢?從學生時代的我們要轉入社會的那一步,就是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刻
許多人都會在一月設定年度目標,無論是在工作上的表現、收入的成長、想讀的書、減重的方向等等。 今天剛好是六月中,距離今年也過快一半!那麼,我們在年初設定的目標完成一半了嗎? 根據我詢問身邊的朋友,真正做到一半的,可能不到10%吧!那麼你呢?是屬於10%的人,還是另外連一半都不到,甚至忘記目標的90%
不知道你是否遇過這樣的人,常常會把「難道」掛在嘴邊,或是總會輕描淡寫希望別人能夠做某些事情,這種類型很容易就只是「出一張嘴」,然而只出一張嘴倒也罷了,會引起我們情緒的在於,出嘴的人沒有同理心,也就出嘴的人總是覺得要辦到這件事「沒什麼難度」「應該很簡單」「怎麼會辦不到呢」。 也許我們討厭只出一張嘴的
窮極一生,我們永遠都要面對一種敵人。可能你會猜想,是厭煩的工作、討人厭的上司、老是講不聽的另外一半、管不動的小孩。然而,答案都不是這些,這個敵人的名稱為「風險」 人類作為生物非常的優秀,具有許多生物所沒有的思考能力,但人類始終是生物,儘管經過演化,而且生活環境也不像過去蠻荒時代那般的惡劣,所以人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 當我們向他人傾訴煩惱或分享困境時,對方立即就開始給出各種建議和解決方案。 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意,但有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只是理解和傾聽,而不是急於得到解決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在面對朋友或家人的傾訴時,給予建議和陪伴都同樣重要。然而,錯誤的「勸告」可能對關係造成傷害。三個步驟可以幫助有效勸告,包括多問開放式問題、描述感受以及關注對方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 當我們向他人傾訴煩惱或分享困境時,對方立即就開始給出各種建議和解決方案。 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意,但有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只是理解和傾聽,而不是急於得到解決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在面對朋友或家人的傾訴時,給予建議和陪伴都同樣重要。然而,錯誤的「勸告」可能對關係造成傷害。三個步驟可以幫助有效勸告,包括多問開放式問題、描述感受以及關注對方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