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傷害]的認知可能混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目前社會上,我們的人,經常會將「他人」的「行為舉止」造成的自身難過
歸咎於他人傷害這個人,有些人會將:傷害作為動詞,但有些時候,這個人沒有這個行動
有時候,這種傷害是一種譬喻性形容詞,是來自於感覺被傷害者的感覺,而不是來自於他人的行動
我們的人大多都知道一件良善的事情,那就是必須有「同理心」,這是一件好事情
但在某些方面而言,我們的人指責他人傷害,是因為沒有同理心這點,有些是來自於「感受」
(如果這個人是故意要傷害你的話,這是確實的)
但是在我們社會上,更多的情況是,人們並非沒有同理心,而是他們不認為這是傷害,或認為你會受到傷害
我們的人其實都普遍擁有同理心,大多情況的問題來自於我們的感受上
avatar-img
2會員
18內容數
各位好! (此專題是根據我自己的各種對於發現到的目前社會問題的可能處理方案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ZHANGIX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各種狀況下,我們的人說的諫言,多半採取「給予他人格性上的批判」,而不是「告知他們如何做得更好」或是「提醒他們做錯的地方」 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的更好建議,都只是我們的判斷,我們不該因為自身是好意,就自大地認為我們的建議更好,或者認為「他人與你的道德觀不同」而產生不良印象
我們的字典中,由於不精確性,已經造成很多混淆,譬如: 「說謊騙人」被與「說非事實的事情」還有「心態上使人吃虧」的混淆 說謊騙人,通常概念是: 說非事實的事情 此行為有以下種解釋: 這個人原先是認真的,只是後來失諾 這個人出於捉弄原因,開玩笑 這個人出於使人上當目的,而說假話 這個人說錯話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戲劇性人格 字根解讀謬誤 首先,您已經將「戲劇」這個性質濃縮在這個字詞的行為特徵原因中 您將其被歸類為此性格者的行為都是「入迷的演戲」 定義解讀謬誤 無法表現的失落感 可能定義為: 當自己不是眾人注意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的戲劇化反應) 可能謬誤為: 挑逗行為 可能定義為: 可能謬誤為: 膚淺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我們的社會,極為重視不受到尊重的人,這是一件我們進入文明社會時的重大道義觀念 但是,所謂的「歧視」,通常可能是指不尊重他人差異的「視角」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事件! 首先,黑人牙膏,黑人有白牙齒,可能是有些人覺得「代表」暗指「黑人(也可以)有白牙齒」 最後,我想要總結的是:
在各種狀況下,我們的人說的諫言,多半採取「給予他人格性上的批判」,而不是「告知他們如何做得更好」或是「提醒他們做錯的地方」 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的更好建議,都只是我們的判斷,我們不該因為自身是好意,就自大地認為我們的建議更好,或者認為「他人與你的道德觀不同」而產生不良印象
我們的字典中,由於不精確性,已經造成很多混淆,譬如: 「說謊騙人」被與「說非事實的事情」還有「心態上使人吃虧」的混淆 說謊騙人,通常概念是: 說非事實的事情 此行為有以下種解釋: 這個人原先是認真的,只是後來失諾 這個人出於捉弄原因,開玩笑 這個人出於使人上當目的,而說假話 這個人說錯話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戲劇性人格 字根解讀謬誤 首先,您已經將「戲劇」這個性質濃縮在這個字詞的行為特徵原因中 您將其被歸類為此性格者的行為都是「入迷的演戲」 定義解讀謬誤 無法表現的失落感 可能定義為: 當自己不是眾人注意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的戲劇化反應) 可能謬誤為: 挑逗行為 可能定義為: 可能謬誤為: 膚淺
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由於語言的不精確(簡直是古代煉金術!),導致了許多的錯誤的判斷關聯可能,甚至直接創造了出新的心理疾病(「請參考心理學設定事如何影響人們?」) 由於這些謬誤嚴重有害人們的道德認知以及正確理解,我因此不得不正面回應與告知這些嚴重混淆以及錯誤,以避免人們誤會了那些他們認定「有病」的人們
我們的社會,極為重視不受到尊重的人,這是一件我們進入文明社會時的重大道義觀念 但是,所謂的「歧視」,通常可能是指不尊重他人差異的「視角」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事件! 首先,黑人牙膏,黑人有白牙齒,可能是有些人覺得「代表」暗指「黑人(也可以)有白牙齒」 最後,我想要總結的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Thumbnail
創傷事件(性創傷、家暴創傷、親密關係暴力創傷、政治創傷)的加害者常常都會合理化自己對人傷害的行為,受害者常常也會在關係中感到混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所以別人才這樣對我?別人才這樣傷害我?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哪裡做對或做錯,甚至也會誤以為加害者這樣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合理的。 職場霸凌也有以上雷同的現象。
Thumbnail
外界發生的事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波動,以前,我也覺得一定是對方做了不適當的行為,才讓我感到不舒服,把感受往外攻擊。然而,現在我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裡,其實這些情緒、感受與內在的我有關,跟外界的關係並不大。
Thumbnail
說真的,要如何做到把「人」與「事」分開呢?當他人做了很多我無法接受的事時,我總會下意識地歸咎是這個「人」不好,這隱含我對他個人評價的貶義。然而,我現在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如果我一昧地把人跟事混為一談,對對方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時常在網路上看到火災、車禍,或是一些不幸的意外,大部份的人都會有對不幸事件而起的同理心,以及一些些的感同身受。不過,也有一些人,喜歡看別人受苦受災,以撫平自己缺愛遭罪的心理,老智者說,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無比雅緻的清淨本心,但是惡人的本性污濁得很厲害,黑垢卡得很深,而善人的心不污濁,因此能常懷「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這「義」,是自己的“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Thumbnail
創傷事件(性創傷、家暴創傷、親密關係暴力創傷、政治創傷)的加害者常常都會合理化自己對人傷害的行為,受害者常常也會在關係中感到混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所以別人才這樣對我?別人才這樣傷害我?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哪裡做對或做錯,甚至也會誤以為加害者這樣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合理的。 職場霸凌也有以上雷同的現象。
Thumbnail
外界發生的事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波動,以前,我也覺得一定是對方做了不適當的行為,才讓我感到不舒服,把感受往外攻擊。然而,現在我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裡,其實這些情緒、感受與內在的我有關,跟外界的關係並不大。
Thumbnail
說真的,要如何做到把「人」與「事」分開呢?當他人做了很多我無法接受的事時,我總會下意識地歸咎是這個「人」不好,這隱含我對他個人評價的貶義。然而,我現在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如果我一昧地把人跟事混為一談,對對方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時常在網路上看到火災、車禍,或是一些不幸的意外,大部份的人都會有對不幸事件而起的同理心,以及一些些的感同身受。不過,也有一些人,喜歡看別人受苦受災,以撫平自己缺愛遭罪的心理,老智者說,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無比雅緻的清淨本心,但是惡人的本性污濁得很厲害,黑垢卡得很深,而善人的心不污濁,因此能常懷「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這「義」,是自己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