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日期:2022.04.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FAHAHA 翁順法 溝通力專欄:溝通不是一次到位到技術,而是彼此逐漸向好的過程
這篇文章要分享:當你想提供建議給正在抱怨的伴侶、好友、親人,但他卻起了很大的負面情緒反應,你應該怎麼思考與行動。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或是正好遇上這樣的困擾,歡迎你繼續往下看。
如果有人跟你訴苦、抱怨,只要傾聽,並給予情緒支持就好,最好不要主動給建議。
抱怨通常是在尋求自我與他人認同,並試圖展現自身思考的邏輯性與正確性。
因為即便你是出於善意,未經邀請的建議很容易變成抱怨者心中的白目行為,並把你掛上「敵人」的標籤。
而其實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做得到上面這件事。
但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常常因為給建議這件事與人爭執。通常爭執的對象,會是身邊的親人、好友或伴侶,也就是我們重視的人。
為什麼面對這些人,會忍不住反駁他們?
因為我們無法認同抱怨者這樣解讀事件,我們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思考角度,幫助他釐清煩惱、看清問題。
我們很難如《
被討厭的勇氣》所說「 #劃分課題 」,我們都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更好,不再鑽牛角尖。
但若你發現自己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事情、解讀利害關係人的考量時,對方卻起了很大的情緒反彈,甚至開始歇斯底里的回應,就要克制自己,不要再說了。
什麼是歇斯底里的回應呢?
比如說:「我沒有像你這麼巧舌如簧,我只是個老實人啦」「我不想跟你說了」「是是是,都是我不對」…
這時候,千萬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想講到對方承認錯誤為止。
要知道,如果你真只是理性客觀的陳述不同角度,卻讓對方起了很大的情緒反應,
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你說對了什麼。
你的想法讓對方對自己產生懷疑,而自我懷疑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
因此他會否定、大吼、刻意尖酸刻薄,目的就是希望你不要繼續破壞他心中完整的自我。
他用憤怒的情緒,抵抗外在的聲音,藉此保護自己的心。
對你來說,當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安靜地離開。
你要給對方時間和空間,讓他能夠獨自安靜的思考,檢視可能被你敲碎的自我認同。
不要覺得對方不承認你的觀點,就代表溝通無效,並給抱怨者貼上一個「難溝通」的標籤。
因為改變最容易的時機,往往就是對自己既有價值、信念產生動搖的時刻。
只要你能鬆動那麼一點點固執堅硬的思維土壤,改變就可能產生。
追蹤IG:查看更多簡報表達的圖卡教學
官網:了解更多資訊(關於我、服務項目、最新活動、其他專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