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來想做什麼?你想讀什麼系?你想去什麼部門?你想吃什麼?你想⋯⋯?
這是我在最近才意識到與學會的方法,無法直接選出「自己想要什麼」,那就從「自己不想要什麼」開始刪除。
刪到最後的,就是自己想要的。
我在人生路上遇到太多次決定,舉凡一天三餐、科系抉擇到選職業、選公司,不管是他人問自己,或是自己在摸索階段,都曾經困擾十分。然而在生活中觀察到,當我問朋友要吃什麼或想去哪裡玩時,對方在「想不到」、「不知道」的情況下,丟給他一些選擇,對方反而能輕易地辨識出「我不想要」。進而意識到,原來在沒有特別想要任何事物的情況下,不想要的感受會被放大。此外,再藉由各種APP的「歸類」功能,如:蝦皮的「按讚好物」、104的「工作儲存」等等,讓我發現歸類並刪除便是一種簡單整理出決定的方法。
第一步:歸類
根據對自己的了解範疇來統整內容物有哪些,也就是APP裡「搜尋」的意思。每個人對自己的了解不同,整理(搜尋)出的範疇便可大可小。例如:
- 選科系:所有科系、文組科系、理組科系、商學院科系、社科院科系⋯⋯。
- 選工作:所有工作類別、商業、餐飲業、電子業、職位、薪水⋯⋯。
- 選三餐:所有餐飲、美式、台式、日式⋯⋯。
第二步:刪除
刪除自己「不想要」的內容可以逐漸將選擇聚焦。在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哪一個之時,「不想要」的感受會被放大,此時列出可能選擇之後,便可輕易地將不想要的刪除,選擇變少,內容便開始聚焦。等同於在我搜尋到的結果中,不想要的予以忽略,相對想要的則按下收藏歸類。
第三步:考量因素並進行刪除
當選擇變少,要求相對增加。同樣因各自的考量因素不同而會刪除不同事物。例如:
- 選科系:畢業出路、興趣取向、專業取向、校名差異、校友數量⋯⋯。
- 選工作:薪資、工作環境、升遷制度、學習空間⋯⋯。
- 選三餐:價位、內用、外帶、環境⋯⋯。
其中可分析各選擇的優缺點,若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則從有「最不能忍受缺點」的選擇開始刪除。優缺點的分析可藉由網路搜尋Dcard或PTT、詢問前輩等方式獲得。
此步驟等同於在「已收藏」的歸類中,將較不想要的逐一刪除。
備註:此處的因素只是舉例,有可能這些因素會是自己的第一步歸類,此時便可將第一步與第三步替換。等於先考量因素,再進行類別統整。
第四步:刪到最後的,就是自己想要的
在進行幾輪刪除之後,剩下的那個選擇會讓自己擁有一定的決定因素,並讓自己信服。更不用再擔心被他人詢問或自己檢測「為何是現在這個選擇」了,因為你已經可以明確地表示:因為我「不想要」⋯⋯。
當大家要面臨思考、選擇或決定時,不妨參考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快地解決選擇並了解自己。
我是林溫,在學習滿足自己創作欲的同時能好好說話,並帶給這個世界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