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不是不動,是要移動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平衡,不是不動,是要移動》
聽說昨夜又地震。世事真難料,雖已備急難包,還是沒能演練我地震專用的體位法。
說到「體位法」,你看人家做金雞獨立平衡得多好,維持很久,看似不動,但其實對身心有足夠覺知的人便能明瞭,有哪幾個部位出最多力,而要維持整體平衡,幾乎全身心都在動態中。
這幾日秋風吹起時,你有感覺到存在於這節氣中的「二元對立」嗎?寒露過後,一夜冷一夜;還流連在白日裡的熾熱,節節敗退中。生活其間,只能勤勞備好適當衣物來「平衡」冷熱。
「秋燥」則頗費解。一波波來降溫的的雨沒帶來水氣嗎?怎地空中水氣就少了?變燥?水氣全化為雨了嗎?此時,身體易乾癢,嚴重的還會發炎、乾裂、脫屑;情緒上也容易心浮氣躁、多愁善感,飲食上需要潤澤之物來平衡。
上個節氣「秋分」即演示了「日與夜的平衡」,也就是每年九月陽光直射赤道時,全球晝夜等長那一刻。感謝「秋分」提醒我們「平衡」。「感謝」或許是不起眼的兩字,但很多時候,就是忘了做,或做不到。因為你可能奇怪說:「是要感謝什麼呢?」沒錯,眾生芸芸,每個人會開啟的感謝道路定有不同,未必如我。然而,能開啟我的道路,一定也能開啟許多人。要活在四時變化的各種大自然力之影響下,任由各種情緒、思考主導去經驗人生也是可以;然而,若選擇先在心態上,對這大環境抱持著「由衷感謝」的出發點,那麼,也是可以由這份覺知,帶給你想法、情緒上的轉化,進而打開你「發現幸福」的眼界與行動的。
情緒上也需要平衡之道。人可以感時傷懷,見落葉就悲秋,而同時,也可因豐盛秋收而過喜。「悲與喜」這「二元對立」的情緒,可別走到極端去,莫讓自己陷入大悲大喜,或過悲過喜當中。也就是說,你若覺得悲,一兩次無妨,若常覺悲涼,就要思考該如何平衡?
貢蒂之子,「感官對象」引發我們冷熱、悲喜的感覺,那都是短暫且無常的。婆羅多的後裔,你要忍耐。《薄伽梵歌》2.14
最優秀的人啊,智者平等看待悲與喜,不因「感官對象」而受苦,他到達永恆。《薄伽梵歌》2.15
我們用「五感」在經驗這世間的一切(即感官對象),並因而產生冷熱的感受,悲喜、苦樂、幸運或不幸的情緒,這部瑜伽經典的詩節說,對於這些物質能量的變化,我們第一個對應方法是:「要忍耐。」這裡的「忍耐」並非凡事一味壓抑那種忍,而是指「你不會因為一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就馬上去做出反應,你是會先約束自己的感官的」。接下來的「平等看待」是比較深奧,也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
#平等性,要用頭腦去理解的話,是有次第的。
有些人按照翻譯出來的中文把(2.15)理解成「對於悲喜要一視同仁」,而且他真的是硬要把兩個相反的狀態看作同一回事喔。所以,他認定要修練「喜即是悲」、「悲即是喜」這樣的人生態度才對;不只這樣去對待人事,說話時也常常這樣造句,把兩個極端狀態扣在一起講——他就覺得這樣聽起來有多「深不可測」啊。可是,隨著時間,三年、五年、十年,你若有幸能這樣去觀察他,便會發現外表樣貌雖會「老化」,但他那種冥頑不靈的態度只會更加「硬化」。他死抱著字面上的解讀不放,以為這樣最好最安穩了;其實,連「瞭解」的意願都沒有,那是完全自外於「智慧」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不會被悲喜、苦樂等情緒攪擾」,因為無論有何種情緒,我都能「穩處於靈性」、「安住於自性」、「專注於大我」⋯⋯,所以我能「平等」看待冷熱悲喜。他覺得修行應該徹底棄絕短暫的物質能量,眼裏只有他認定的神聖目標,一旦感受到有心情就警鈴大作,要穩住不動才行。可是,與他稍微交流,便可以感受到他的各種「緊」,好像一定要證明「他所相信的,就永遠是對的」;也聽得見他的神態、語氣在說:「我手上握有重大秘笈,最機密的秘密只有我知道喔,你們只能透過我才能練這種功法。」若化繁為簡,你會發現這類人士和上一段講的,同樣都對人類的基本生理心理現象「不明辨、不坦承」。其實,凡人皆在自然力的作用影響之下生活,有煩憂、有悲喜,並不是誰本身不好,也不是誰哪裡做錯了。
所以,如果你願意覺察、「坦承」自身的確有這兩種相反的情緒存在,悲是悲,喜是喜,這就是#明辨的基本功,那才能對事物的瞭解有穩固的基礎。接下來,你便可以去看
#悲與喜是一件事情的不同階段。換言之,一件事情或一個人都處在演化的過程當中,而你所見到的當下那一事或那一人,你所感受到的或悲或喜,就只是當下的一個切片,一時的呈現,並非完整全貌。這可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瞭解,類似的故事有很多。所以,若一有情緒,就要按照這個情緒去認定什麼,真的大可不必。
行文至此,若你都能認同,那麼,是還有比「悲與喜是一件事情的不同階段」更高一層的瞭解;那是
#學習智慧。簡言之,無論內心是何種情緒,無論事情最後是何結局,你能否看到可以學習的角度?你如果能從任何事情當中都有所學習,那麼,或勝或敗這種結果會很重要嗎?「勝不驕、敗不餒」雖是老生常談,那裡面卻有著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真理。若你始終願意學習,真正去修正某些習慣,那麼,無論悲喜,對你來講是真正同等的,你就做到一視同仁了。
詩節(2.15)說能平等待悲喜的智者,他會到達永恆。
#永恆或不朽都是梵語 amṛta,是印度神話中的「甘露」或長生不老藥。印度神話中,眾神與阿修羅都爲了求甘露,當初才會合作攪動乳海。經過千年翻騰,最後攪出來的甘露卻落在阿修羅那邊。阿修羅原想霸佔,是毗濕奴用計讓他們得而復失,讓眾神(善)即時飲用。有個阿修羅腦筋動得快,幻化為天神的模樣,混進去偷喝了一口。日神和月神一發現便速報毗濕奴。說時遲,那時快,毗濕奴的化身 Mohini 隨即出手取下這個阿修羅的首級,在那一瞬間,甘露都還沒通過他的喉嚨呢;可是,這阿修羅的頭顱卻因此而長生不老了。後來,他為了報仇,就跑去吞食日神和月神,而有了人間的日蝕和月蝕。好,這算題外話。
回到詩節(2.15),那裡面其實有一個
#大跳躍,那就是,凡夫俗子的「悲喜情緒」,若能「平等看待」,那成果是等同於「喝到 amṛta」而到達永恆涅槃的!而且,不用砍頭。
一向是帶給人類紛擾的各種情緒,竟也是修行之路的入口處嗎?
想問:
要怎麼做才是「平等看待」?
為何能平等看待悲喜的人,他可以成為智者?
而智者得到的又是何種智慧,會讓他得到永恆的 amṛta?
#章成禪師說:「悲與喜要平衡,人生才不會走偏。」(#大日講堂高雄班
章成禪師教我們從觀察做起:誰容易大喜大悲?悲喜需要平衡,這也是傳統的智慧,譬如說,有些人辦喪事時會請客,請表演團體來逗客人(尤其是老者)笑,這就是要「平衡悲傷」。如果有人最近過得不好,一直有壓力,有打擊,有時還會哭,那就刻意去看些無腦好笑的東西,這樣,你就不會鑽牛角尖,很多過不去的事,一陣哈哈大笑也就過了。如果太歡樂,則會過喜,那你可看些悲傷的電影、紀錄片,聽些悲歌,讓自己沈澱、流下眼淚。這是平常即可練習的功夫,讓你的情緒回到中庸,可以提升健康、意識狀態,思考的清明度會更高!否則過悲或過喜,這種情緒上的失衡也是身心症的原點。
有些人對生活和工作比較嚴肅,太過認真其實是一種「悲」。一直要進步,要有成果,活得好像很積極正面,卻是悲涼的滋味。他總覺得別人膚淺低級,雖然這話沒說出口,但內心總看不起人。他很快就會去批判,但其實是自己有盲點,沒能力瞭解他人的脈絡。他總愛與看似高尚上流的人事物連結,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真相卻是陳義過高,別人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如果有一點這樣的傾向了,就要撥出另一半時間去吃吃喝喝,動動身體,有機會也跟人家去熱鬧熱鬧,去感受生活的甜美。
相反地,有些人每天都在喝下午茶,生活好像很自在,但真相是空洞虛榮,只要稍微靜下來就會焦慮的。所以,我們要先做完該做的事,如家務、運動等等之後再去休閒,這樣才會是真正的放鬆。生活就是要這樣的交錯,悲喜平衡,你才能健康地往前走。
如何得知自己有把悲與喜平衡好呢?如果這個功課能做好,那會是什麼感覺呢?穿梭在生活工作的不同場景中,有時會遇到眾人大笑的場景,你置身其中也會大笑,但事後回想,你會覺得那是不錯,可也不需要更多了。你在愈來愈微細的平衡中,心靈品味會發生變化。你會自然微微一笑,或與人相視而笑,這樣淡淡的就覺得很舒服了,快樂的尺度不會過頭。你也漸漸會比較喜歡「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是「成熟的大人」,雖然與別人是「淡如水」的關係,但不是跟別人合不來喔,而是一種有尊重的美好。而且,因為他內在的修持,其實別人一見他是「即之也溫」,他是很容易與人親近的。若君子平常有在修「心存善念」,人生中很多際遇在電光石火的那一刻,別人是能夠感受到你的「善」的,這樣的人生就會比較順利,助力也會比較多。
覺察自己的悲與喜,慢慢能覺察更細緻的悲與喜,學習去做更細緻的平衡,這些都是在開發智慧。心中常有這樣的智慧升起,慢慢地會轉化你的氣質,不溫不火、不卑不亢、不汲汲營營也不低聲下氣,而能走在不落兩處的中庸之道上。事事都有兩面,兩邊都沒錯喔,不是哪一邊不好,但是,你平衡的點是什麼呢?
「悲喜平衡」做到最後,所得到的成果是出乎你意料的,那是「涅槃」,也就是「平靜」,那是你透過悲喜愈來愈細緻的平衡,而回到了「無悲無喜」的原點了。在那個「無來無去」的原始點,就是靈魂進入肉體前的原始起點,你也會感受到有「很大的愛」存在。
若能從涅槃去推敲人世間的一切,一切都能解得開。高僧可以看出你的人生是在那一個領域的悲與喜沒有平衡好,他有能力幫助你平衡回去;若你願意接受調教,其中包括許多階段性的小平衡,愈平衡,就愈發現自己的意識更清明了。
觀念上傾向二分法、容易大喜大悲之人已經失衡,他會去廟裡一直求,或向他以為的權威討很多東西。有德之人會靠自己,他知道要學智慧、求上進,也知道凡人悲苦,所以若去廟裡,他只求國泰民安。人生遇挫折時,你要知道這些事情是在反映你內心的「悲喜失衡」,才會顯化為外在的衝突、問題,你要面對自己的情緒,恢復平衡、恢復平安,最終能回到涅槃的原點,就是「回家」。
感謝秋分,提醒我們「平衡」的重要。秋色是金黃;「金」有金屬表面的冷冽感,「黃」有成熟收穫的豐盛感。秋分讓人既有收成的滿足,卻也摻雜有即將走到盡頭的一絲不安恐懼。
恐懼是無孔不入的。我們的祖先看日蝕、月蝕,多半只生出怕災禍降臨的畏懼。例如「天狗食月」的說法就藏著恐懼與對抗。百姓看到月蝕時,心情並沒有「嫦娥奔月」的浪漫,他們大驚:「天狗要把月亮吃了!」好似要被吃掉的是自己般,叫喊聚眾,個個拿出鍋碗瓢盆,使勁敲、用力喊,要趕跑天狗⋯⋯而今,我們可以用科學角度解釋天文現象了,但天災人禍仍不斷地帶給我們恐懼感。
因此,要走到對面去。亦即,要去看見自己的付出與奉獻,要肯定並好好地感謝自己。若有春之播種、夏之耕耘,那秋天就是豐盛的感恩天,纍纍結實,肥美物產就是你的回報。若你還看不到成果,那也要謝天,感謝秋天帶給你的「豐盛」氛圍,享用美食吧,這是個平衡恐懼的好方法。螃蟹是秋日特有的饗宴。中秋節是月神的誕辰,按古禮是在入夜後,在庭院以月餅、柚子祭拜。柚子之所以在此時特別受歡迎,除了得時,也是因為「柚」與「佑」同音,是感謝「有神佛庇佑」,得到豐收不是只靠自己就成的。今日不時興這樣做,但仍可持續感謝之情,以你中意的糕點,在內心向月娘致意,同時也款待自己。
生活不只要「平衡」,是要「交錯平衡」。
不停留在悲裡比較容易些,不要停留在「喜」則相對難些。你可能覺得奇怪說,喜事連連不好嗎?這容易有誤解。喜事當然好,這邊講的「過喜」是一直想要「開心就好」的人生態度。因為「過喜」則「妄」、則「躁」;意思是,他無法沈澱、靜下來,一味只要自己開心,但最終會失去同理的能力,變得「天龍國」。甚至會有情緒障礙,明明有悲傷卻流動不出來,變得更躁。「躁」會讓他去追求更大更多的喜,相對地無法承認心中有悲,或表達那個悲。這種狀況反而要能去面對、感受那些深埋的傷心往事,才不會留在躁裡面,需要一直嗨。賺了錢就去做公益,就是要知道自己在「喜」,而這世上還有很多不幸的人(悲),你要去交流,這樣你才會有該有的同理心,而能保持清明,思考、做事才會比較中庸,趨吉避凶,穩健地往上走。
#章成禪師說:「移動,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大日講堂高雄班
生命會有很多失衡的原因即在於「不移動」。「移動」是身、心、靈三方面都需要的。常到處跑的人,身體會比較強;愈不移動的人得癌的風險愈高。常移動的人,癌的生態反而容易被破壞掉。常移動,身體內很多不好的東西就不會滋長下去。生命若失去平衡,一定是在某個觀念上「不移動」很久了。一個人的情緒、念頭都沒有移動,他的觀念、生活型態、心智狀態也就不會移動。長期下來就會產生某種壓力,而有固執地只與某類人際交往的習性。那你就要相信你有你的畫地自限,明明可以不用困擾,為何會受困?所以,生活先平衡好,人生才能往上走。若覺得卡關,就要「移動」,否則被固定得愈久,就愈受限。在朝聖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幫助,其實就是「移動」。
對立的情緒會並存,交錯出現。若帶來美好,便值得你為它停下腳步,好好做一番正向整理,若是要困住你,令你停滯,失去方向,你就要毅然決然拋下情緒。重點在於,你是否清楚抬起腳後,要往哪裡踏出去?你以為的好路也可能是一步一步慢慢在讓你人生往下墜的緩降坡,難以察覺。「身體的移動」,亦即旅行,有助於「觀點的移動」,思考的活化。電影《海鷗食堂》裡面有句對白是這樣說的:
「為什麼芬蘭人總是悠哉游哉啊?」
「因為有森林啊。」
所以,旅行可長可短,但以投身於大自然懷抱為上。登高望遠自可開闊心胸,釋放秋燥帶來的煩悶愁思。安排盛宴、有品質的旅宿,細緻的招待能給予你豐盛感。另一方面,旅途中的舟車勞頓、文化衝擊——外地人、外國人的思考方式,這些都會讓你的接觸面變廣。當你看到他人與你有差異時,不畏懼,也不故步自封,仍願意去瞭解他、聆聽他,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你會產生新角度,會清楚原來很多事情並非只有「對」與「不對」,而能更靈活、圓融。途中所遇不同的人事物都會刺激你的思考,賜予你靈感。如此而開啟的「覺」,便有利於你進入「感謝+反省=奉獻」模式,進一步去開啟生活中的各種正向循環了。
圖:台灣宜蘭太平山莊。
Oct. 2022
台灣宜蘭太平山莊。Oct. 202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54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信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白露」以來,便留意起十三樓家中一株比我高的高山榕,卻總不見葉片上有露珠。以為山上會有,結果今年中秋節中颱梅花駕到,空中水氣雖凝重,但要具體化為露珠現前,還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有,也稍縱即逝了吧。只能想像在無光害的夜裡的朗朗星河,是凝結在天幕上的點點白露。清晨五點醒來,一推窗即見明月高掛,想來颱風
身體是恩人,你要感謝他;特別是晚上睡不著的時候⋯⋯ 懂得尊重身體了,你慢慢地也能分辨某些所謂修練,或「阿育吠陀」療法合不合乎「常理」;若不合理,就不該去做。人確切能修練的部分在於「感官」、「心念」、「假我」、「智性」,而屬於身體內部的那個自動化系統,對他應該有「畏」——敬畏,倒不是縮在一旁發抖那種畏
每次一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就一直抱怨別人, 你可能覺得:我又沒當面講他,只是背後小小抱怨一下不行嗎?! 呵呵,凡事沒什麼不行,小抱怨大舒壓,太值得了; 但這邊講的是,小抱怨也會累積成負能量大雪球,而把自己的好運勢往下推呢。
自「白露」以來,便留意起十三樓家中一株比我高的高山榕,卻總不見葉片上有露珠。以為山上會有,結果今年中秋節中颱梅花駕到,空中水氣雖凝重,但要具體化為露珠現前,還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有,也稍縱即逝了吧。只能想像在無光害的夜裡的朗朗星河,是凝結在天幕上的點點白露。清晨五點醒來,一推窗即見明月高掛,想來颱風
身體是恩人,你要感謝他;特別是晚上睡不著的時候⋯⋯ 懂得尊重身體了,你慢慢地也能分辨某些所謂修練,或「阿育吠陀」療法合不合乎「常理」;若不合理,就不該去做。人確切能修練的部分在於「感官」、「心念」、「假我」、「智性」,而屬於身體內部的那個自動化系統,對他應該有「畏」——敬畏,倒不是縮在一旁發抖那種畏
每次一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就一直抱怨別人, 你可能覺得:我又沒當面講他,只是背後小小抱怨一下不行嗎?! 呵呵,凡事沒什麼不行,小抱怨大舒壓,太值得了; 但這邊講的是,小抱怨也會累積成負能量大雪球,而把自己的好運勢往下推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風無好壞分別心 雨無利害因勢引 人生高山或低谷 無念正有念艱辛 *八風:利譽稱樂衰毀譏苦 *六祖慧能: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Thumbnail
今日立秋! 晨起,燥氣降三分! 古人對節氣的變化,極為敏銳! 而位於南方溫熱帶的我們,其實是,有些後知後覺的!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king。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sing。 作者將陽極而陰生的意境,用戒,驚,收,動,四個字,形象的點出幽微曖昧的天候變化,戒未斷
Thumbnail
在我們快節奏、高壓力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冷靜似乎是一項日益艱鉅的任務。有時候,壓力和焦慮的累積會讓我們感到快要失控,這種情緒的爆發可能對自己和周遭的人產生不小的影響。那麼,有沒有一種自然且有效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在這樣的狀態下重新找回內心的平衡和安寧呢?答案可能就藏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Thumbnail
2024 0607 今日塔羅:平衡 Balance   稍早朋友來家裡坐坐。 說著擔憂孩子這幾天的身體狀況。 我喜歡的涼爽天氣,原來對支氣管較欠佳的人,尤其是孩子,是段需要較細心呵護的時光。 同理心,在我未有周全的認知情境裡,消失無蹤跡。   原來,有時候不是沒有同理心。 因為認知狹
在「堅守原則」、「委屈自己」這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選擇是我們在活在這個世界上ㄧ段時間後學會的其中兩種手段,活著的感受,我會說像是在寒流來晚上的冬天,乾燥的寒流帶來的冷風讓你的皮膚乾裂,騎車的人手指凍的發紅,潮濕的冬天,冰凍的濕氣直侵你,就像是溺水的人,拼了命想吸口氣,卻無耐的被侵蝕到最深處,最後感受到的
生活需要平衡 不要過分用力 儘管盡力而為 但也要聽天命 學會順其自然 不勉強 不強求 隨遇而安 適時進退 保持從容的心態 在人生的旅途中 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 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應對挑戰 擁抱變化 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享受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不是老天喜歡整人, 所以倒了一拖拉庫的無常來整你。 無常,就像是天賜的疫苗。 當你碰到壞的事情,是無常,會過去。 好的事情也是,是無常,會過去。 保持「無常」的思維,你的心才不會被困住,你才能把握當下。 苦也好、樂也好, 人根本的問題在於「思維」, 我們一輩子的主導,就是自己的心
Thumbnail
不是付出不好,做某件事不好, 而是你的付出和做事,在頭腦的應該與內心的感受之間,失去平衡了, 所以你感到不開心、不舒服、沒有喜悅感, 你可能拒絕再付出,或者干脆不做了, 這些都是極端,是長期失衡的結果。 練習覺察,設定界線, 去找到在付出、在做的同時,內心是舒服的, 當你設定了這樣的內在界線,
在一次閱讀時看到一句話: 「你的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對我而言,換言之就是「平衡」二字。 平衡意即有利必有弊,有陰即有陽,有得必有失,套用在世間種種似乎都可行,譬如自身醫學專業。 我是一名治療師,對於人體結構有著深刻的體會,從我的專業出發舉個例子,關於「姿勢」對應平衡這件事。
Thumbnail
風無好壞分別心 雨無利害因勢引 人生高山或低谷 無念正有念艱辛 *八風:利譽稱樂衰毀譏苦 *六祖慧能: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Thumbnail
今日立秋! 晨起,燥氣降三分! 古人對節氣的變化,極為敏銳! 而位於南方溫熱帶的我們,其實是,有些後知後覺的!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king。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sing。 作者將陽極而陰生的意境,用戒,驚,收,動,四個字,形象的點出幽微曖昧的天候變化,戒未斷
Thumbnail
在我們快節奏、高壓力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冷靜似乎是一項日益艱鉅的任務。有時候,壓力和焦慮的累積會讓我們感到快要失控,這種情緒的爆發可能對自己和周遭的人產生不小的影響。那麼,有沒有一種自然且有效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在這樣的狀態下重新找回內心的平衡和安寧呢?答案可能就藏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Thumbnail
2024 0607 今日塔羅:平衡 Balance   稍早朋友來家裡坐坐。 說著擔憂孩子這幾天的身體狀況。 我喜歡的涼爽天氣,原來對支氣管較欠佳的人,尤其是孩子,是段需要較細心呵護的時光。 同理心,在我未有周全的認知情境裡,消失無蹤跡。   原來,有時候不是沒有同理心。 因為認知狹
在「堅守原則」、「委屈自己」這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選擇是我們在活在這個世界上ㄧ段時間後學會的其中兩種手段,活著的感受,我會說像是在寒流來晚上的冬天,乾燥的寒流帶來的冷風讓你的皮膚乾裂,騎車的人手指凍的發紅,潮濕的冬天,冰凍的濕氣直侵你,就像是溺水的人,拼了命想吸口氣,卻無耐的被侵蝕到最深處,最後感受到的
生活需要平衡 不要過分用力 儘管盡力而為 但也要聽天命 學會順其自然 不勉強 不強求 隨遇而安 適時進退 保持從容的心態 在人生的旅途中 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 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應對挑戰 擁抱變化 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享受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不是老天喜歡整人, 所以倒了一拖拉庫的無常來整你。 無常,就像是天賜的疫苗。 當你碰到壞的事情,是無常,會過去。 好的事情也是,是無常,會過去。 保持「無常」的思維,你的心才不會被困住,你才能把握當下。 苦也好、樂也好, 人根本的問題在於「思維」, 我們一輩子的主導,就是自己的心
Thumbnail
不是付出不好,做某件事不好, 而是你的付出和做事,在頭腦的應該與內心的感受之間,失去平衡了, 所以你感到不開心、不舒服、沒有喜悅感, 你可能拒絕再付出,或者干脆不做了, 這些都是極端,是長期失衡的結果。 練習覺察,設定界線, 去找到在付出、在做的同時,內心是舒服的, 當你設定了這樣的內在界線,
在一次閱讀時看到一句話: 「你的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對我而言,換言之就是「平衡」二字。 平衡意即有利必有弊,有陰即有陽,有得必有失,套用在世間種種似乎都可行,譬如自身醫學專業。 我是一名治療師,對於人體結構有著深刻的體會,從我的專業出發舉個例子,關於「姿勢」對應平衡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