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搖滾——序《人生蒙太奇:吳東興自選集》

靈魂搖滾——序《人生蒙太奇:吳東興自選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會認識吳東興,導因於工作上的聯繫,當時只知道記者吳東興,後來才發現,原來他也是喜歡閱讀與寫作的文藝青年,愛書成癡的他還寫下「書是我的生命」這樣的句子。

早在民國六十六年,二十幾歲的吳東興就出版《搖滾季》,字裡行間展現了記者的敏銳觀察與詩人的浪漫情愫。吳東興自言:「我喜歡世上的一切,我也憎厭世上的一切」,愛與恨本是一體兩面,正因為對世界充滿感情,才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看見細微的變化,發掘謬思的存在。

「搖滾」是融合多種音樂元素、曲風激昂有力又帶些即興的音樂類型,雖然吳東興總謙虛地說自己是「非搖滾」的人、稱不上「詩人」,寫下的作品充其量只是「非詩之詩」,但仔細閱讀他的作品,不難感受到,吳東興濃厚書卷氣的外表下,有著一副「搖滾」的靈魂。「搖滾」是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也是參與社會的文化實踐。

想替社會大眾發聲的信念,促使吳東興成為一名記者,他的文學觀同樣是「文學作者不應脫離現實而閉門杜造理想」,因此生命點滴與新聞事件都是吳東興創作的題材。他的筆寫愛情世界的悲歡離合,寫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寫職場見聞的光怪陸離,豐富並且多元,就像搖滾樂一樣,時而傾訴戀愛的甜蜜,時而刻畫鄉村生活的感動,時而為社會底層發出不平之鳴,時而聲嘶力竭地唱出自我。

《搖滾季》封底寫著這麼一段話:「倘若我有一首能唱給你聽的歌,我將唱得使你感受到我現在所感受的」,說明了吳東興對於文字經營的高標準,以及引發讀者共鳴的期盼。寫作原本就是一條孤獨的路,正如吳東興詩句所述:「詩人的生命總是/孤獨的/悄悄在都會最僻靜的一個角落/點起一盞小燈,寫著/伊生命的憂鬱」,喜歡文學的心讓他願意忍耐筆耕的孤獨,寫下動人的故事,走出自己的風格,期望在角落寫下的字句,能成為一盞燈,照亮另一個角度的讀者。

吳東興在學生時代曾許下要寫二十本書的心願,雖然忙碌的記者生涯讓他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但他對文學的熱愛始終不曾改變,睽違三十年,他終於在去年出版新作《非詩之詩以及詩非詩手記》,宣告文藝青年的再出發。他同時在Facebook經營粉絲專頁「興風格」,發表生活短文與攝影作品,專頁取名為「興風格」,一方面是他名字有「興」,另一方面,「興」與「新」、「心」諧音,象徵著追求創新與不忘初心的期許。

發源於一九四○、一九五○年代美國的搖滾樂,一推出就蔚為流行,今年吳東興再接再厲出版散文集,期待他的作品能如搖滾樂一般,用屬於自己的節奏,彈響時代的風潮。

——收錄於吳東興,《人生蒙太奇:吳東興自選集》(文學街,2019)


avatar-img
李桂媚的沙龍
18會員
43內容數
愛詩人曾發表的書評、詩評、文學評論與其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桂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林煥彰老師的童詩觀是要有「兒童觀、教育觀和藝術觀」,一系列從猴子的角度出發,透過猴子行為反思生活的作品正是最好的例證,寫猴子其實就是在寫自己,以猴的口吻來傾訴個人的價值觀,不僅反映了詩人耕耘一甲子的詩心,更蘊含了最真摯的童心。
符號與意義一直是流動的,「觀音」終究只是一個符徵,名稱與意指之間的連結,往往受限於大腦知識及既有想法,讀者所感知到的「觀音」,未必就是創作者心中的「觀音」,很多時候,詩人書寫的訊息越少,讀者能夠延伸的意義反而會越多。
當詩人以詩書寫風景,往往不只有空間的描摹,更結合了個人的美感經驗與社會關懷,賦予地理景觀多層次的想像。林柏維的詩集《水沙連》以地理區域「水沙連」為名,整本詩集亦從風景出發......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歸納出「相似律(similarity)」、「接近律(proximity)」、「連續律(continuation)」、「封閉律(closure)」等視覺原則,截句書寫其實也蘊藏著類似的規則,例如《孟樊截句》裡的〈夢〉
王厚森在〈詩的鍊金術〉寫道:「在黎明到來以前/每一首詩/都害怕黑」,然而,展讀《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可以發現,詩人非但不害怕「黑」,甚至對「黑」情有獨鍾,整本詩集(不含標題)使用了三十九次「黑」,此外,更有三首詩作在標題即可見到「黑」。
吳晟2019年甫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集結了他21世紀以後發表的部分散文,「愛戀」是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摯愛與關心,「憂傷」則是他對環境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的擔心,其實早在民國61年,二十幾歲的吳晟發表了詩作〈路〉,這首詩就彷彿預言般,提出生態浩劫、精神荒原等警語。
林煥彰老師的童詩觀是要有「兒童觀、教育觀和藝術觀」,一系列從猴子的角度出發,透過猴子行為反思生活的作品正是最好的例證,寫猴子其實就是在寫自己,以猴的口吻來傾訴個人的價值觀,不僅反映了詩人耕耘一甲子的詩心,更蘊含了最真摯的童心。
符號與意義一直是流動的,「觀音」終究只是一個符徵,名稱與意指之間的連結,往往受限於大腦知識及既有想法,讀者所感知到的「觀音」,未必就是創作者心中的「觀音」,很多時候,詩人書寫的訊息越少,讀者能夠延伸的意義反而會越多。
當詩人以詩書寫風景,往往不只有空間的描摹,更結合了個人的美感經驗與社會關懷,賦予地理景觀多層次的想像。林柏維的詩集《水沙連》以地理區域「水沙連」為名,整本詩集亦從風景出發......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歸納出「相似律(similarity)」、「接近律(proximity)」、「連續律(continuation)」、「封閉律(closure)」等視覺原則,截句書寫其實也蘊藏著類似的規則,例如《孟樊截句》裡的〈夢〉
王厚森在〈詩的鍊金術〉寫道:「在黎明到來以前/每一首詩/都害怕黑」,然而,展讀《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可以發現,詩人非但不害怕「黑」,甚至對「黑」情有獨鍾,整本詩集(不含標題)使用了三十九次「黑」,此外,更有三首詩作在標題即可見到「黑」。
吳晟2019年甫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集結了他21世紀以後發表的部分散文,「愛戀」是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摯愛與關心,「憂傷」則是他對環境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的擔心,其實早在民國61年,二十幾歲的吳晟發表了詩作〈路〉,這首詩就彷彿預言般,提出生態浩劫、精神荒原等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