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私語】看看另一隻手(之一)

【策展私語】看看另一隻手(之一)

沈菲比-avatar-img
發佈於On the other hand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On the other hand,若從語譯方面來看就是「 另一方面 」,但從字面上直譯則是非常有身體感的「在另一隻手」,當我們使用慣用手的同時,另一隻(空下來的)手 , 她正在做什麼呢?因此,我想 On The Other Hand 或許也可以有另一層意義。在第一次把這個計劃搬到其他人的眼前時,我們的真實人生也正有趣著。以下分享那時寫下的幾則短文。

打破開展慣習

On the other hand x 新編幼稚園讀本第四冊商務印書香港分館,一九五九年八月版

On the other hand x 新編幼稚園讀本第四冊商務印書香港分館,一九五九年八月版

習慣性以為記者與開幕之後就是開展,但為求生命能朝長久性發展,約定了一個安全距離,因應相關防疫政策,台北當代藝術館5月15日起全面休館至5月28日。 並且,數日後(又公布)將直接休館至6月14日,接著滾動延後至6月28日,然後又繼續修正為7月12日,直逼當初設定的展覽結束日。

這段奇妙經歷,必須好好紀錄,因為這就是 On The Other Hand 的基因啊~

曾經,菲比以為展覽中的記者會、開幕預展、正式開展會自然而然地循序發生。但 On the other hand,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

強勢回歸的過時

那段待在家裡,大門不邁的日子(菲比那兩個月宛如長髮公主,完全沒出家門),除了手邊原本正在讀的書之外,也把曾抱有濃厚興趣,但一直自我蹉跎以至尚未開卷的,拿起來好好讀了一頓。其中就有一本羅浮宮(你沒看錯,菲比指的就是那座位於法國巴黎的Musée du Louvre)在2008年出版的畫冊。

名為《珠寶》的畫冊封面 © Musée du Louvre

名為《珠寶》的畫冊封面 © Musée du Louvre

每篇內容都非常地有趣,而其中幾件在當時讀來份外地有滋味,因此有感而發地以這些作品為 On The Other Hand 代言。其中一幅來自十八世紀,名為〈馬柯特女士〉(Madame Marcotte (1803-1862))的作品,內情著實有趣。

《珠寶》畫冊內頁 © Musée du Louvre

《珠寶》畫冊內頁 © Musée du Louvre

在單看圖不讀畫冊內文的狀況下,我們容易將重點放在馬柯特女士手持的墜飾,因為這正是因為賞析(有人物出場的)作品時,我們得特別留意人物眼神、姿態與手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我們觀看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我也在阿卡迪亞〉(Et in Arcadia ego)時,必須一定得要注意牧羊人們的眼色神情、肢體動作與手勢,才能讀出流轉其中的故事內情。

而在菲比讀了內文後才知道,這張圖的重點在於面露無聊神情的女士腰間扣飾,與她左手腕上的配飾。馬柯特女士的腰部扣飾雖在十八世紀帝政時期一度消失,爾後,隨服裝設計注重腰身線條,再次回歸服飾要角,而她手腕上的金屬編織技法雖從文藝復興時期後就被人們遺忘,但在1830年代卻捲土重來,再成風尚。人們以為out的經典款就這樣華麗翻身成為時下超in流行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Madame Marcotte (1803-1862),1826 Huile sur toile   0.93 x 0.74 m© Musée du Louvre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Madame Marcotte (1803-1862),1826 Huile sur toile 0.93 x 0.74 m© Musée du Louvre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畫冊對馬柯特女士本人的形容『並不是特別漂亮』(Elle n'est pas particulièrement jolie)。以菲比的眼光來看這段話乍看帶有文藝氣息,但同時也是一句自以為有禮貌(其實挺冒犯)的言論。

avatar-img
沈菲比的沙龍
27會員
117內容數
藝文工作者,喜劇性格,老派思想,用力過著堅持與理想並進的人生 現以做展覽的、畫圖的、做菜的與教書的等身份切換中 Art Facilitator Phebea Chun-Yi She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菲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她的棲身之所 ─  Hul Kanha x 沈菲比 女性生命與價值的再編寫 Her Place - Hul Kanha and Shen Phebea 's Perspective on Women's Lives and Values 321巷藝術聚落 #2024臺南藝術節主題展
菲比繼續透過不專業賞析羅浮宮館藏來看這個計劃。
2021年5月14日下午,菲比參加 On The Other Hand 聯合開幕記者會後,隨即開啟宅居生活至今。第一週,菲比最遠的腳程就是我家前後陽台,並過著長髮公主般的生活,原以為恬靜的作息有利於論文撰寫,孰不知一旦斷絕外界交流,內心反倒以待償的型態更為翻騰了起來。
她的棲身之所 ─  Hul Kanha x 沈菲比 女性生命與價值的再編寫 Her Place - Hul Kanha and Shen Phebea 's Perspective on Women's Lives and Values 321巷藝術聚落 #2024臺南藝術節主題展
菲比繼續透過不專業賞析羅浮宮館藏來看這個計劃。
2021年5月14日下午,菲比參加 On The Other Hand 聯合開幕記者會後,隨即開啟宅居生活至今。第一週,菲比最遠的腳程就是我家前後陽台,並過著長髮公主般的生活,原以為恬靜的作息有利於論文撰寫,孰不知一旦斷絕外界交流,內心反倒以待償的型態更為翻騰了起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