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芳對策]從《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解讀「成癮」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生命充滿磨難,但不代表就該封閉自己的心。
探索帶來深度與悲憫心的特質,勇敢走進這個世界。《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

在斷食好處一籮筐文章中,芳療師媽媽分享過,自己在台東聖母醫院工作與學習芳療的過程中,意識到吃零食的這個癮頭,而開始對成癮議題有興趣。

[日常芳聊] 斷食好處一籮筐

也在跟隨上師向生命學習的歷程中,看到由蓋伯‧麥特醫師在TED講述「成癮的力量與對力量成癮」的影片,更加『理解成癮的好處』,認知到:『成癮使人短暫獲得在日常得不到的平靜』,『透過上癮行為來遺忘痛苦』!!!

覺得麥特醫師的臨床經驗與自我剖析很受用,當時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從2019年春天開始當全職媽媽後,盲目滑手機、網路購物、半夜看網路小說等症頭都成癮了!


原來我上癮了❓

但那時可能因為體氣不足,覺察的意識也不夠強、改變的動機還不夠,依然時常發作,彷彿跌入輪迴地自動運轉。直到2022年6月中,父親驟然離世,加上中醫派爸爸也幾乎同時確診,我們在家關了一週,除了料理三餐,我幾乎都在看小說,不想去面對內心的情緒反應、不願意想想俗事怎麼處理才恰當,任由自己沈浮在癮海裡,偶爾會浮到水面上,知道自己正在裡頭,卻不想出來~

這是我這幾年來潛水最深的一次,在虛擬的故事裡逃避感覺與責任,當我終於從數百萬字的小說書海裡探出頭來時,我不禁自問:『如果別人重生都能使人生更有意義,我為什麼不讓自己重生呢❓』

游了太久,離陸地有點距離,回程花了幾乎一樣的時間,慢慢爬起來。回歸日常後,小皮孩也到了開始上學的日子,我便在調整作息與摸索自己該如何重生中,再次走向自己內心,這是一條孤寂的自我之旅,幸運的是我有上師如明燈、有同修如螢火,照亮與陪伴自心。更幸運的是,2022年10月,我還遇見了負離子纖維,後來發現這是提升意識的巧妙工具,也幸福有妮家人陪伴跨越~


自我評估在哪些時刻會出現成癮行為?

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任何壓力過大、對人際關係敏感,或是對環境變遷有強烈感應的人,都會發現這本書說中自己的心聲。這群常被誤解的高敏感人士,可在書中找到抒解感官超載的訣竅、工具、技巧。這是一本令人感到被愛與理解的傑作。」

如果懷疑自己倚賴酒精、藥物、食物、或是購物等成癮行為,來解決共感人會碰上的感官超載問題,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以下的描述,評估自己平日如何處理敏感問題。

  • 太多自己或他人的情緒,讓我承受不了
  • 情緒受挫,感到沮喪、焦慮或憂鬱
  • 情感受傷
  • 與他人互動感到不自在,覺得很彆扭
  • 睡不著
  • 在某個情境裡感到不安
  • 感到被批評、責怪、拒絕
  • 感到害羞、焦慮,無法與人社交
  • 一個人關在家裡,需要出門的勇氣
  • 覺得好累,需要提振精神
  • 能量吸血鬼讓我精疲力盡
  • 想逃離這個世界,把世界拒於門外
以上只要有任何一題回答「是」,你偶爾會藉由成癮行為來面對敏感天性
回答二到五個「是」,你中度倚賴會成癮的事物,以治療感官超載的感受。
回答六個以上「是」,代表你主要依賴成癮行為來處理敏感問題。

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是掙脫束縛的第一步。不必感到羞愧,也不必責怪自己。如果發現自己是利用成癮行為來解決共感人的感官超載問題,可以採取下面三個行動來自我對治:

  1. 找出自己對什麼成癮?好好關心自身的狀態,誠實評估,試著找出模式。
  2. 明白不論是什麼藥物、人、工作、再多的錢,沒有任何外在的東西,能讓你接受自己和你的敏感。快樂得內求,必須【學著去認識自己、愛自己、接受自己】。這將是持續一生的發現之旅
  3. 打算解決自己的成癮問題時,書上推薦可以參加靈性課程。

尋求靈性

成癮者在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時,需要接收愛的能量,而靈性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每個人的靈性都是天生的,比如我們都有第六感直覺,只是可能因為種種內外在因素而逐漸忽略或是遺忘,參加一些身心靈課程,也許是個蠻好的開始。簡單分享一下芳療師媽媽的少少身心靈課程經驗:

  • 十三月亮馬雅曆:2013年遇見的身心靈啟蒙課程,最相應的調頻工具也實踐最久,每日和宇宙能量調頻,保持直覺靈感的通道暢通!
  • 臼井靈氣:2014年上課,課堂練習很有感覺,不過上課完就沒有機會用到!
  • 擴大療癒法:2014年因緣安排去上課,但課堂都在睡覺,後來也沒空練習!
  • 芳香療法:2008年接觸好產品,感謝芳療師好朋友牽線,2015年十二月在台東開始工作與學習IFA認證課程,開啟悠然穿梭科學與靈性之間的日常練習!
  • 凱龍療癒:2016年學習『芳療師如何保護自己』的能量課程,有手感,但同時要練芳療個案,凱龍個案練習不多。
  • 希塔療癒:2023年先體驗幾次朋友的公益療癒,清除負面信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2024年七月上課,每日練習上七,建立豐盛迴路。
  • 遇見課程:2024年十月上課,運用工具,大幅提升意識和能量頻率,讓更多貴人與可能性進到生命中。

另外也有體驗過

  • 頌缽:有點無師自通的喜愛著。
  • 銅鑼浴:飛龍在天的能量提升。
  • 源頭療癒:招喚同輩中人的畫面,印象深刻。
  • 金錢靈氣:療癒與父系家族的金錢議題!
[悦修悦正] 重生的能量在自己之內|芳療師媽媽的能量照護日記EP6
延伸閱讀 🔗 [悦修悦正] 走心吧!日日安的金錢靈氣服務體驗與心得

負芳對策

香氣能帶領我們的感官,與記憶資料庫連結~

負離子則能提昇我們的意識,與廣大的意識資料庫連結~

提升靈性與意識,便能逐漸提高維度來看待生命,生命的困頓,也就能迎刃而解!

✧✧ ·∙· ·∙· ·∙· ✧ ·∙· ·∙· ·∙·✧✧

參考資料:

✧✧ ·∙· ·∙· ·∙· ✧ ·∙· ·∙· ·∙·✧✧

📌 以上資料由〔悦心禾行〕芳療師媽媽整理

📩 如果你喜歡這篇筆記,歡迎留言收藏,也歡迎分享給想提升身心健康的朋友唷!

芳療師媽媽自己使用負離子健康衣物兩年九個月,覺得這真的也是提升覺察能力與身心頻率的絕佳工具,歡迎大家來體驗❤️

📬 歡迎追蹤FB《郭媛琳
歡迎對 【身心靈健康豐盛】 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臉書社團 🔗 負芳對策⚡️芳療師媽媽的解毒之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悦心禾行的沙龍
14會員
130內容數
這裡是芳療師媽媽斜槓負離子健康顧問的分享空間,紀錄與身心靈健康的點滴,匯聚成提升能量的一步一腳印
悦心禾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陳俊旭博士指出,只有「自然療法」會出現好轉反應,代表身體正在排毒與恢復能量!從頭暈、想睡、發疹,到舊疾復發,這些暝眩現象其實是身體往健康逆轉的證明。本篇帶你理解好轉反應的真實意義、與疾病惡化的差異,以及為什麼遇到好轉反應時千萬不能急著壓下症狀。了解自然療癒的奧妙,給自己一次真正轉好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26
陳俊旭博士指出,只有「自然療法」會出現好轉反應,代表身體正在排毒與恢復能量!從頭暈、想睡、發疹,到舊疾復發,這些暝眩現象其實是身體往健康逆轉的證明。本篇帶你理解好轉反應的真實意義、與疾病惡化的差異,以及為什麼遇到好轉反應時千萬不能急著壓下症狀。了解自然療癒的奧妙,給自己一次真正轉好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17
塑膠微粒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現代女性與孩童健康的慢性毒源! 它會干擾荷爾蒙,導致經期不穩、提早發育、不孕與婦科病變。 從寶特瓶、微波便當盒,到塑膠地墊與玩具,我們每天都可能在「不小心中慢性中毒」。 本篇帶你看見塑膠對子宮與發育的真實威脅,並提供實用減塑生活建議,守護妳與下一代的荷爾蒙與健康!
Thumbnail
2025/04/17
塑膠微粒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現代女性與孩童健康的慢性毒源! 它會干擾荷爾蒙,導致經期不穩、提早發育、不孕與婦科病變。 從寶特瓶、微波便當盒,到塑膠地墊與玩具,我們每天都可能在「不小心中慢性中毒」。 本篇帶你看見塑膠對子宮與發育的真實威脅,並提供實用減塑生活建議,守護妳與下一代的荷爾蒙與健康!
Thumbnail
2025/04/16
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竟能穿越血腦屏障,堆積在大腦中,與失智症有驚人關聯! 從嚼口香糖、喝瓶裝水、用塑膠砧板到外帶熱飲,我們日常行為,正在讓數萬顆塑膠微粒悄悄進入體內,甚至進腦、擾亂荷爾蒙與神經系統。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塑膠毒的真相,並提供減塑護腦的生活實踐指南,讓我們一起從源頭守住健康與清明的頻率!
Thumbnail
2025/04/16
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竟能穿越血腦屏障,堆積在大腦中,與失智症有驚人關聯! 從嚼口香糖、喝瓶裝水、用塑膠砧板到外帶熱飲,我們日常行為,正在讓數萬顆塑膠微粒悄悄進入體內,甚至進腦、擾亂荷爾蒙與神經系統。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塑膠毒的真相,並提供減塑護腦的生活實踐指南,讓我們一起從源頭守住健康與清明的頻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命充滿磨難,但不代表就該封閉自己的心。探索帶來深度與悲憫心的特質,勇敢走進這個世界。』當覺察的意識不夠強、動機也不夠,面對依然時常發作的癮頭,也許芳療師媽媽的經驗,與負離子纖維和天然有機香氣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你面對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生命充滿磨難,但不代表就該封閉自己的心。探索帶來深度與悲憫心的特質,勇敢走進這個世界。』當覺察的意識不夠強、動機也不夠,面對依然時常發作的癮頭,也許芳療師媽媽的經驗,與負離子纖維和天然有機香氣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你面對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成癮時常指的是某個人無法自拔的深陷某種單一重複的行為或物品,這些行為或物品可能包含對於乾淨的執著、瘋狂的購物與施打毒品。然而這樣的描述,卻過度簡化行為的成因,尤其近來諸多研究也指出多數成癮並不是因為有人天生喜歡毒品, 而是因為我想逃避什麼而施打毒品。
Thumbnail
成癮時常指的是某個人無法自拔的深陷某種單一重複的行為或物品,這些行為或物品可能包含對於乾淨的執著、瘋狂的購物與施打毒品。然而這樣的描述,卻過度簡化行為的成因,尤其近來諸多研究也指出多數成癮並不是因為有人天生喜歡毒品, 而是因為我想逃避什麼而施打毒品。
Thumbnail
一個人整體狀態好壞,跟他的情緒、意識、慣性思維有絕對的關係。今天跟你分享,我研究了上百位的生命資料,當人類的意識中毒、感染、確診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樣態,你要怎麼樣快速覺察、馬上幫自己掃毒,不用讓這個毒繼續在身體、心靈持續串連,讓你負面狀態持續擴大。進一步,讓中毒狀況,昇華之後,成為自己的潛能。
Thumbnail
一個人整體狀態好壞,跟他的情緒、意識、慣性思維有絕對的關係。今天跟你分享,我研究了上百位的生命資料,當人類的意識中毒、感染、確診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樣態,你要怎麼樣快速覺察、馬上幫自己掃毒,不用讓這個毒繼續在身體、心靈持續串連,讓你負面狀態持續擴大。進一步,讓中毒狀況,昇華之後,成為自己的潛能。
Thumbnail
什麼是共感人?最近社會總有一堆新的詞彙,我一直都沒有搞懂過,因此透過閱讀去獲悉不熟悉的知識,原來共感人對許多事情能有更深處的感觸,這應該算是一種天賦,但如果沒辦法駕馭得當,反而變成一種壓力,甚至帶來更多的困擾,本書的內容正是試著幫助共感人做到自我的保護。
Thumbnail
什麼是共感人?最近社會總有一堆新的詞彙,我一直都沒有搞懂過,因此透過閱讀去獲悉不熟悉的知識,原來共感人對許多事情能有更深處的感觸,這應該算是一種天賦,但如果沒辦法駕馭得當,反而變成一種壓力,甚至帶來更多的困擾,本書的內容正是試著幫助共感人做到自我的保護。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有毒情緒》書籍封面   這本2012年出版的書籍是由某位故友贈送的,作為雞湯類書籍內容算是相當厚實有料,以情緒為主題,詳細解說了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呈現方式與原由,以及如何改善狀況。但就跟市面上的其他雞湯書籍一樣,知易行難,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閱讀者是否有心改變。作為瞭解情緒的入門書籍也未嘗不可。  
Thumbnail
《有毒情緒》書籍封面   這本2012年出版的書籍是由某位故友贈送的,作為雞湯類書籍內容算是相當厚實有料,以情緒為主題,詳細解說了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呈現方式與原由,以及如何改善狀況。但就跟市面上的其他雞湯書籍一樣,知易行難,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閱讀者是否有心改變。作為瞭解情緒的入門書籍也未嘗不可。  
Thumbnail
內在匱乏感而生的上癮症,加強內在與社會性連結才是最佳的幫助,各種恐嚇威脅切割,都只會更加的強化上癮症狀態。 曾經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來找我,他只要看到媽媽就很有壓力(內在連結斷裂),但畢業了又非得回家不可,過去有壓力他就吃甜食,吃到有糖尿病問題,醫生已經再三告誡絕對不能吃甜食,然而他不吃甜食會很痛
Thumbnail
內在匱乏感而生的上癮症,加強內在與社會性連結才是最佳的幫助,各種恐嚇威脅切割,都只會更加的強化上癮症狀態。 曾經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來找我,他只要看到媽媽就很有壓力(內在連結斷裂),但畢業了又非得回家不可,過去有壓力他就吃甜食,吃到有糖尿病問題,醫生已經再三告誡絕對不能吃甜食,然而他不吃甜食會很痛
Thumbnail
金石堂非讀book《但我就是忍不住》試讀徵文活動! 【故事簡介】 成癮症其實是種無法自我控制的「腦部疾病」。一旦成癮,腦部的奬勵系統迴路便會產生病變,導致患者只能思考眼前的事物,未來的種種都從腦中消失,無法看見真正重要的事。過去對成癮症的認知都僅限於「菸酒」、「賭」與「毒品」等成因,但隨著社會與科
Thumbnail
金石堂非讀book《但我就是忍不住》試讀徵文活動! 【故事簡介】 成癮症其實是種無法自我控制的「腦部疾病」。一旦成癮,腦部的奬勵系統迴路便會產生病變,導致患者只能思考眼前的事物,未來的種種都從腦中消失,無法看見真正重要的事。過去對成癮症的認知都僅限於「菸酒」、「賭」與「毒品」等成因,但隨著社會與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