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塑膠微粒竟然可以穿越血腦屏障,進入我們的大腦!**💥

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是健康者的3到6倍,甚至有些人更高。這不只是環保問題,而是我們大腦健康的警訊⚠️
🧠 塑膠,最愛待在大腦裡❓❗️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研究團隊透過「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技術,測量大腦、肝臟、腎臟中的塑膠含量,結果驚人: ➡️ 大腦竟是塑膠微粒累積最嚴重的器官!微粒多半沉積在血管壁與免疫細胞中,年年堆積。
甚至比對 2016 與 2024 年逝者樣本後,發現短短八年,大腦中塑膠量竟上升了 50%!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塑膠毒害大腦」的速度,可能遠超我們想像……
😱 日常生活中,原來我們早就一直在吸收塑膠
來看看幾個超級真實、你我都會做的日常行為:
#1 嚼口香糖 = 吃塑膠!
UCLA 團隊在 2025 年美國化學學會發表研究,市售口香糖咀嚼 8 分鐘內,平均釋出 100 顆塑膠微粒/每克。
📌 愛嚼口香糖的人,一年下來可能吞下超過 30,000 顆塑膠!
#2 開瓶蓋喝瓶裝水 = 喝下數萬塑膠
《Journal of Water and Health》研究發現:
每次打開寶特瓶,都會讓瓶蓋與瓶口摩擦掉落 約 500 顆塑膠微粒!
📌 更驚人的是:2024 年 PNAS 發表,每公升瓶裝水平均含有約 24 萬顆塑膠微粒(使用超解析拉曼散射顯微術檢測)。
#3 塑膠容器與砧板,還有微波加熱,也超恐怖!
🔸 熱飲外帶杯:表面看起來像紙杯,實際上內層通常有一層塑膠淋膜。遇熱時,這層塑膠可能釋出微粒,隨熱飲一起喝下肚。
🔸 塑膠砧板:每次切菜、剁肉的瞬間,刀子會在砧板上刮出細微的塑膠碎屑,這些微粒很可能直接混入食物,下鍋也煮不掉!
🔸 塑膠便當盒微波加熱:市面上的塑膠容器即便標榜「耐熱」,但在微波爐加熱的過程中,還是可能釋放出雙酚A(BPA)與塑膠微粒。尤其當容器已經有刮痕或老化時,風險更高!
📌 建議改用玻璃或陶瓷容器加熱食物,降低塑膠進入體內的機會。最好就是連微波食物都不要吃!因為電磁波輻射也是大大影響健康的重要環節!
#4 不重視霧霾 = 吸入塑膠微粒
霧霾(PM2.5)不只包含塵土和重金屬微粒,現在科學界已確認它也「常常夾帶著塑膠微粒」!這些微粒能夠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甚至穿越血腦屏障、影響中樞神經與內分泌系統。
💡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有時我們很努力吃健康、補營養、練正念,卻在不自覺中天天吸收塑膠。
這不是我們不要健康,而是我們不知道要防哪裡!
✅ 所以重點不是恐慌,而是「有意識地減塑護腦」:
- 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裝飲品
- 減少瓶裝水、外帶杯的使用
- 拒用塑膠砧板,改用木頭或竹製
- 避免長期咀嚼口香糖,改喝茶也不錯
- 配戴負離子口罩
延伸閱讀:陪您安心度過十面霾伏的霧霾期,空污的負離子對策
💬 結語:你的大腦不該被當成塑膠回收桶!
減塑,是愛地球;護腦,更是愛自己。🌍
從今天起,少一點塑膠,多一點清醒💚
✧✧ ·∙· ·∙· ·∙· ✧ ·∙· ·∙· ·∙·✧✧
參考來源:
- 減重醫師蕭捷健臉書發文
-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ure Medicine, 2024
📌 以上筆記由〔悦心禾行〕芳療師媽媽整理
📩 如果你喜歡這篇筆記,歡迎留言收藏,也歡迎分享給想提升身心健康的朋友唷!
芳療師媽媽自己使用負離子健康衣物兩年九個月,覺得這真的也是提升覺察能力與身心頻率的絕佳工具,歡迎大家來體驗❤️
📬 歡迎追蹤 FB《郭媛琳》
歡迎對 【身心靈健康豐盛】 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臉書社團 🔗 負芳對策⚡️芳療師媽媽的解毒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