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送院制度必須改革(201711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東北案十三名被判入獄的其中一位,梁穎禮被送入精神病院事件,正正反映了精神病患送院制度需要進行改革。

討論精神病患強制送院制度時,反對的人主要基於三點,一,要相信醫生專業,二,為市民安全應先送入院,三,精神生病不應有人權。

一、醫生專業的判斷。單就梁穎禮的情況,就可以見到專業人士的判斷,也可以有錯、不合理,他只是說了自己為何參與社運等,就被判入精神病院。在現今社會,部份人認定入院的人一定有問題,所以入院是應得的,而忽略了所謂「患者」其實可以十分清醒,也有機會是被誤會。重要的是,醫生也會有誤判的時候,何況處於完全忽視病人對自己病情的描述、忽視他的背景就決定送院。

現時制度是過三關,兩位醫生、家人和法庭。但如上面所說,醫生的判斷在不理會病人的說話內容下,很易出錯,兩位醫生意見就決定可以是否長期羈留病人,根本是剝削病人權益。家人大多情況下都會選擇聽醫生意見。法官也是,他根本不會知道病人的實際情況,所以法官批准與否完全取決於醫生。所以基本上就是由醫生決定一切,所謂三關其實這只有一關。

二、精神病人送院的準則。梁穎禮的情況是在獄中發生,但其實反映了送入精神病院的診斷有嚴重的問題。不是真的造成危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才會送入去,而當中只要有人覺得你可能會造成危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例如梁穎禮其實只是於跟心理醫生的面談中,提到關於東北發展規劃的不公義、關於他自己玩樂隊、素食的生活,和覺得甘神父Franco Mella和程展緯值得尊重,僅僅如此,估計因此被評為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精神紊亂等。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精神病院的用途,精神病院並不是用來處理「社會處理唔到嘅人」,而是真正需要治療的人。有不少情況誤判的例子:一,家庭糾紛,因為覺得與對方無法相處或情緒激動,所以在他們沒有任何傷人傷己的情況下就被送院;二,旁人以為他想自殺,到了醫院覺得被誣衊而情緒激動,所以就被建議入院。而由於社會對精神病患親友的支援太少,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家人都會胡亂將疑似患者送去醫院,把醫院當成收留所,結果造成很多根本不應該入院的人送了進去,亦令到資源被濫用。

三、精神病人有基本人權。我們要承認,世界並非絕對公正,所以才有人權去保障所有人。我們亦都要承認,自己並不比患者高一等,大家同樣有基本人權。2014年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就提到「任何剝奪自由都可能造成傷害,特別是非自願住院可能造成的傷害。」,因為這就跟非法禁錮無異。另外亦提到「有關程序必須確保尊重有關個人的意見,確保任何代表真正代表和保護有關個人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即使是精神病人,其意願和想法都是重要的。而國際人權法《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指「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以殘疾作為剝奪自由的理由。」註明了精神病人也有人權和自由。

今次事件正正提醒港人,精神病送院制度必須改革。長遠來說,也應從教育方面着手,為精神病去污名化、增加家屬支援、改善醫生診斷準則等。

黃子悅
自由撰稿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子悅的沙龍
2會員
7內容數
黃子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2/31
我們也許都曾有抱憾的傾向,一直追逐着虛無、又被社會的洪流推着走,留下很多遺憾和失落,卻只能在未來某個日子圍爐,哀怨地回憶說當年有多美好。逃避並不可恥,然而身而為人能擁有生物性以外的恩賜,所以即使在絕望的困境中,我們才會總是做些奇怪的行動,例如直面恐懼並嘗試突破,那是掙扎的欲望,又例如愛,有了這些我們
Thumbnail
2022/12/31
我們也許都曾有抱憾的傾向,一直追逐着虛無、又被社會的洪流推着走,留下很多遺憾和失落,卻只能在未來某個日子圍爐,哀怨地回憶說當年有多美好。逃避並不可恥,然而身而為人能擁有生物性以外的恩賜,所以即使在絕望的困境中,我們才會總是做些奇怪的行動,例如直面恐懼並嘗試突破,那是掙扎的欲望,又例如愛,有了這些我們
Thumbnail
2022/11/14
(她在11月13日上午等不及骨髓移植,與世長辭) 第一次去捐血中心,我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 朋友H,大概6年前認識並一齊共事。佢係一個好厲害嘅人,聰明而善良,充滿理想且能付諸實行,係一個好可靠、穩重嘅人。佢唔係典型嘅領導者,而係剛柔並重,就好似海洋般柔而有力。喺我狀態好差嘅日子,佢總係包容體諒我,而
Thumbnail
2022/11/14
(她在11月13日上午等不及骨髓移植,與世長辭) 第一次去捐血中心,我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 朋友H,大概6年前認識並一齊共事。佢係一個好厲害嘅人,聰明而善良,充滿理想且能付諸實行,係一個好可靠、穩重嘅人。佢唔係典型嘅領導者,而係剛柔並重,就好似海洋般柔而有力。喺我狀態好差嘅日子,佢總係包容體諒我,而
Thumbnail
2022/11/01
⋯⋯倒數的日子剩下不多,心裏很着急,十分珍惜每一天,以致遇到了很多令人着迷嚮往想像和實踐,日子剩下愈少,對往後如何好好活着的雀躍、緊張愈是充斥全身。所有的事情加起來就變得很是混亂,像腦中所有區域都在大叫而相互連接的渠道承受不住過高的能量而運作得有點笨拙,因此一直都在躊躇和發白日夢,拖延坐下寫信的時候
Thumbnail
2022/11/01
⋯⋯倒數的日子剩下不多,心裏很着急,十分珍惜每一天,以致遇到了很多令人着迷嚮往想像和實踐,日子剩下愈少,對往後如何好好活着的雀躍、緊張愈是充斥全身。所有的事情加起來就變得很是混亂,像腦中所有區域都在大叫而相互連接的渠道承受不住過高的能量而運作得有點笨拙,因此一直都在躊躇和發白日夢,拖延坐下寫信的時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2022/12/2 主編:邊圓人 副編:王咻咻 【新書推薦】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在奇幻地》是一位詮釋人類學家,以臨床心理師身分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作為人類學田野場域,精神病院確實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讓臨床機構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受限於現實條件,但也開展了人類學全貌觀點介
Thumbnail
2022/12/2 主編:邊圓人 副編:王咻咻 【新書推薦】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在奇幻地》是一位詮釋人類學家,以臨床心理師身分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作為人類學田野場域,精神病院確實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讓臨床機構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受限於現實條件,但也開展了人類學全貌觀點介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 第1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 第1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關於一些目前台灣社會問題:精神病管理問題與可能改善方式
Thumbnail
關於一些目前台灣社會問題:精神病管理問題與可能改善方式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