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每天寫下的都是一件又一件的待辦事項、待查的資料、待規劃的清單、小孩的作息飲食記錄、教養規劃。
育兒生活是自己才懂的動人史詩
孩子出生後,為期三年半的育兒生活,記錄小孩每天的作息、飲食與活動,還有初為人母的掙扎、自省與驕傲。
孩子上學後,手機裡的文字紀錄與照片數量驟然遽減,多了些對自己生涯的省思,但大多還是維持家庭正常運作的功能性文字。
當媽後雖然 memory 記憶體嚴重不足,但 RAM 強制升級,擔任小家庭的 CPU 勉強還能運作。
洗衣精(或各種家用品)快沒了要訂、小孩游泳課(或其他課程)要續報、圖書館預約的書記得去拿、哪些食材還沒買、連假行程尚未安排、發票記得兌獎、要幫家人補貨保健食品、床單該換了、露營裝備要做功課、本週菜單待規劃、帳單記得繳、秒殺的課程記得設鬧鐘搶報名⋯⋯
時時刻刻運轉的腦務,就靠這些文字來避免腦霧。
一一列出後,大腦可獲得片刻安心,getting things done 是我的日常。
透過這些「書寫」,為自己的每日生活定下節奏,讓大腦獲得一絲喘息空間。
若這些文字輸出也算數的話,我大概可算得上是個多產的書寫者?
刻意營造寫作的餘裕,換來心安的自我療癒
有了孩子後,我與丈夫的共識是「時間最貴」,沒有任何事物比我們兩個每天的 24 小時更有價值。與其花時間比價找特惠等團購,不如陪伴彼此,或是好好放空充電。
在這千變萬化卻又日復一日的家庭生活中,充滿了許多瑣碎的縫隙。
「一小時」是個奢侈的單位。
陪伴小孩進行課後活動的一小時中,有時滑社群媒體快速瀏覽最新消息,有時欣賞他人的文字、從閱讀中汲取能量,有時像現在一樣,隨意的寫作。
今年開始,記錄腦中想法的頻率拉高,也下定決心在方格子開了專題,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存放之處。
當我感到焦慮時,就開始寫下腦中的聲音,一字一句像是在下營釘,把浮動的心情穩穩紮在現實上。
整理思緒,堪比整理家裡同樣的舒心。
整理大腦的抽屜
孩子做惡夢的隔天,我安慰他說:
「大腦裡面的小小兵每天都在整理你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歸類到不同的抽屜去。有時候小小兵太累或是太嗨,訊息紙條亂丟亂跑,變成奇怪的夢。沒關係,只要你講出來,就不會感覺那麼害怕了,因為講出來後,小小兵會把這些訊息再次整理好。」
孩子的情緒透過述說而得到抒發,原本在腦子裡恐怖的畫面或感覺,透過說出來的聲音重新回到大腦,經過編碼解碼的程序,與其產生一點距離,恐怖感也降低了一些。
而屬於視覺型的我,則偏好透過書寫,用具象化的文字穩定住躁動的心、塞爆的腦。我的理性與感性在產出文字的過程當中,找到了美妙的平衡,合作無間、暢快淋漓。既是記錄、也是創作;既是抽離、也是連結。
此時我大腦裡的小小兵已獲得充實勞動後的滿足,今日份的療癒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