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林育聖大大(文案的美創辦人)的
臉書文章有感而發,重點主要圍繞在「稱號(呼)」這件事。
在這個群魔氾濫、自媒體、網紅、網帥、大神、專家遍地走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得失心與外界瘋傳的稱謂綁架,據我所知,Z世代(1990~2010出生的人)大多有這個狀態。
這些年關注社群有發現一件事。通常被大家推為大神或KOL(意見領袖)的人,他們自己也不會將自己稱為KOL,頂多說自己主要鑽研、深耕哪個領域,因此可以幫大家解決什麼問題或提供什麼服務。這些人都致力於精耕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創作內容,沒有在乎外界給自己冠上什麼稱謂 ( 例如我有個朋友早些年被追隨者冠上"教主"的稱謂,但他也就是笑笑並不當真 )。
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很崇尚KOL這個詞,覺得"天啊,KOL聽起來好厲害",我也想讓別人這樣叫自己"。同時也受社群朋友的感染,覺得要多PO一點東西表達讓人家知道自己,所以曾經有段PO文猛爆期。
但後來就沒有這麼追逐了,只是把想說的,透過社群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所以在社群都是PO一些對議題的看法與見解,主要的心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多看我的內容,進一步去思考一些事情。
而且當我開始這樣做之後,其實比汲汲營營追求某個稱號要來得穩健。因為當不再追求稱謂後,迎來的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不是為了要成為誰,而是我就是我。
現在社群自媒體發達,很多媒體和廠商都會封一些有話題的人叫KOL、教主、女神。但稱號是人家叫的,不是自己封的,自己封久了就會開始患得患失,做不了自己。所謂的糖衣毒藥也這這樣來的,我們怎麼知道這口吃下去的是糖還是毒。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我們要注意的毒藥是名號與稱謂,過度在意只會讓自己的價值水平越來越低下。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障礙,為了把自己經營到一個很高的高度讓大家看見,進而讓自己被封為XXX大神或專家。可一旦陷入這個深淵,就容易對稱號患得患失。
就像一個文字創作者,努力創作只是為了獲得某個稱號,但他不是真的喜歡寫文與分享內容這件事。只要過程中沒有獲得某項成就或是稱號的話,就會患得患失,每天看著紛絲術與文章點閱率,使自己的焦慮感暴增。到這個地步,就很難靜下心好好創作了。
你很少看到檯面上真正有料的大老會喊自己的稱謂,舉幾個歌壇的例子:
林志炫被中國網名封大仙,但本人不會自稱大仙;周杰倫被封周董,雖然行之有年人盡皆知,但他也不這麼自稱;張學友被稱為歌神,他知道後也沒打算接這個稱號。他們只將心力放在增進唱功技巧上、專注在自己的想做的作品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廣義來說,他們也是創作者,而且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在意外界給的虛名,他們只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不斷做自己最喜歡最想做的事」
我想,這就是創作者最純粹、最該回歸到自己身上的樣貌吧。當我們不斷追求社會賦予的某個稱謂時,或許也該想想
我們追逐的那道身影,究竟是真實的自己,還是虛幻的泡影?
「專家」也不一定是大師教主或擁有名氣的人,但一定是擁有某個專長可以解決問題的人。不要用結果來當作自己的稱呼,那是別人看見的事。你永遠該注意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擁有什麼。那才是你的本錢。那才是真實的你。 — 林育聖
—
想與我聊聊的話,可以追蹤我的 IG 私訊小盒子: @moon.writer1205
如果對這篇文章內容有其他想法的,也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透過拍手,讓我更有動力寫下去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