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使用的關鍵字:練習方法 feat. 生活經驗
後面會有小技巧分享,算是借用人家乾貨。但我長期驗證下來,效果確實很好,可以保證沒有任何水分(不確定的話可以來找我,我演練給你看)。
前言
聲音對我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我很少聽自己的聲音。
一來是不習慣;二來是以前聽錄音,覺得自己咬字偏黏(有點像含滷蛋),不夠乾淨的感覺。所以即便我常講話,但還是很不喜歡從第三方角度,去聽自己的聲音。
直到前陣子申請甄選,需要錄影片,所以才錄了一段。不過當我開始看畫面+聽聲音後,發現那種滷蛋感好像消失許多,改善不少。
我一直在想到底怎麼回事。後來回憶一下,發現應該是跟前些日子,大量練習小虎老師教的說話技巧,有很大的關係。
以前我在做助教關懷工作時,時常要跟學生通話,基本每個小時都要與1~3名學生討論進度,屬於大量的說話活。如果按以前的說話方式(大力用喉嚨發聲),大概幾天就受不了。
因此我需要一些說話技巧,幫助我減少身體消耗,並提高說話的穩定性+持久度。那時上了一門小虎老師的線上課,索性將裡面的幾個技巧,用在每天的通話上,當作練習。大量練習下來,發現成效不斐啊。
這次有幸來上小虎老師的實體課,又得到一些實用的戰場乾貨,著實感激!下面跟大家分享幾個小虎老師直傳,我自己也驗證過的小技巧(我現在與人說話也都遵循這些方式)。
【說話之前,先吐一口氣,再說話】
很多在人說話前,都會先吸一口氣再說話。但吸飽氣,會讓自己身體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這會使自己心情更緊張。所以可以試試,在吸完一口氣後,先吐一半氣出去,再說話。這有助於讓身體放鬆,放鬆的狀態下,說話會更自在。
當我們將聲音拋出給對方後,切記,保持穩定。確保自己這句話說完,並且回到穩定狀態後,再繼續開口。
避免用急促、緊繃的狀態說話。一來,這會使我們身體緊繃,無法好好將話表達完整;二來,這個狀態出去的音調,也會使對方感到不自在。
【讓句子與句子之間留白】
利用停頓,使說話的時候,句子與句子之間留白(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留白,停頓秒數自己設定)。
舉個例子:
.「優秀員工之間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之處」
.「優秀員工之間/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之處」
上面的"/"就是留白,留白有三個基本好處:
- 利用留白(空檔)的時間休息,稍微給自己一點時間換氣
- 利用留白(空檔)的時間思考,想想下一句怎麼表達更好
- 利用留白(空檔)給聽眾時間,去思考、消化聽到的資訊(這可以提高聽眾的理解效率)
【留白的不同效果】
在不同的地方使用斷句,會有不同的語意效果,例如: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比起第1句,第2~4句,所勾勒出的印象畫面,會給我們一種不同的韻味。
這是以前跟一位前輩學到的斷句方式,剛好在寫的過程中回想到。因為我發現這跟前述提到的斷句方式,恰好是另一種的延伸方向。我個人在使用上還蠻喜歡的,用起來會有不同的味道。
一般來說,我們在看文字時,腦袋會自動補上畫面(看小說或短故事的時候最明顯)。這是一種利用留白(空檔),讓聽眾自動在腦內生成、補齊畫面的小技巧。
同樣道理,聽人說話也是。大腦會趁著留白(空檔)時間,自動蒐集資訊(經驗),去連接剛剛接收到的資訊,並生出畫面,
因此說話的過程於我而言,也算是賦予對方一種「畫面感」
像我有時在諮詢或聊天時,除了留白之外,也會額外補一句:
「我剛剛講XXX時,你腦袋有浮現什麼畫面嗎?」
大概是類似的道理。到這邊,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1~2首自己最喜歡的歌,看看那些歌詞是怎麼斷句的、聽起來是什麼感覺。用最貼近自己生活的素材去做驗證,得到的心得會最深刻。
認真說,這幾個方式用下來,確實減少我許多身體與精神上的緊繃感,聲音也顯得較沉穩開闊。之前通話完一整天下來,我的聲帶幾乎都沒有什麼疲累及沙啞感,真的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對溝通領域有興趣的人,真的可以練習試試看。反正我們每天都要說話,練一下沒損失,練好受用一輩子。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聽起來不錯對吧。
另外,這裡也推薦小虎老師與
遠流出版社出的新書
《有溫度的溝通課》,很多技巧都放在這本書裡頭了。如果你是實務主義,又想要溝通的大祕寶,我就一句話:
「想要的、該說的、能練的,一切的所有,都在這本書裡了」
想與我聊聊的話,可以追蹤我的 IG 私訊小盒子: @life_vv_light
如果對這篇文章內容有其他想法的,也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下愛心和追蹤,讓我更有動力寫下去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