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回到一個「身為人」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疫情影響,三級警戒開始後,我們公司也施行了 WFH(在家上班)政策,這是一種對新環境的適應,但更多時候,是挑戰自己的時間分配。

第一個星期有點不習慣,然後慢慢地開始尋找新的模式,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其中有一個延宕很久的事情,我遲遲沒有機緣大刀闊斧地動手。

在經過幾週自我的重新整理之後,把網站的版型重新設計並順便改版網站,其實這是大概一個月的過程,大家可以參考更新紀錄中,我在 5/22 先整合了本來分兩邊寫的文章,而在最近把網站做了個大改版。

後面當然有很多不同的思維,過去想要分開兩地經營,是在自己的歷程上面,是多元且看起來差距很大的。

以前,總會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身份,所以應該分成兩的地方經營,把身心靈跟其他領域分開來,本來是想要當作兩個不同的身份,可以在寫作上面互相的轉換。

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分開兩的地方的感覺越來越奇怪,加上時間真的很忙,所以寫作的產能下降,引發這個「怪怪」感覺,掀起了心中一股思考的漣漪。

多元的身份,終歸是一個人

由於自己的興趣廣泛,同時感恩上天提供我足夠的資源,包含現實的金錢以及學習能力,讓我能夠多元的學習到不同方面的知識。就像在之前回顧過去五年時候的心境,那是一種不知不覺,累積了各種不同領用的學習,證書創造了許多的身份。

但認真去思考下來,身份只是一種定義,沒有辦法完全的形容我這個「人」。而且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必然會具有多種不同的身份,因為不同的關係,建構了我們的身份。

就像我今天上完一堂課,我可以成為一個領域的學習者,慢慢的變成成就者。甚至最後變成了該領域的老師、大師、佼佼者。不過,這些「身份」都是外界給你的定義。

身份,是透過外界,在各種關係連結下,對人所形成的定義。

所以一個人才會有多種身份,只是在一個身份中久了,時間淬煉,鏈結累積,最後就容易發光發熱。

但最真實的情況是,「人將會取代這個身份」,現實生活中不乏如此的案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即使不再是董事長,一樣是能主導產業方向的人物;2019 年宣佈退休的雲門舞團創辦人林懷民,仍擁有藝術領域的一片天。我不多舉例,因為只要打開維基百科,成千上萬的案例,應有盡有。

我漸漸在這樣的徘徊、游移中,把自己是方開來,告訴自己:「與其在身份中間掙扎,不如我們好好地回到一個人的角度檢視自己。」

一個陌生的問題:「身為人的我?」

這個問題很短,是因為後面什麼都能接上去,卻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反詰的問句書寫下來。

我很少用這個角度去看自己,或者應該說,在我有記憶的年頭,我似乎沒有好好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是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個人?」還是:「我從來不覺得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需要轉換成問句。」

多少都有些吧!可以講出一百種可能性,然後每一種都有機率成為那個百分之百答案之中的一個比例。

嘗試用很邏輯的解法,甚至是考慮使用行銷學裡面常聽到的 SWOT 分析,來把自己的優點、缺點、機會跟境遇都好好的寫一下。但,約莫過了一秒,就覺的太麻煩而作罷。

想到自己學習了身心靈這麼多技巧,這時候最適合好好的跟自己相處。剛好,疫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三級警戒下,跟外界互動的時間少了很多,惠予了許多跟自己相處的時間。

回顧自己慢慢整理起來的文章,忽然發現原名為《以寫作驅動的人生》的寫作計畫,裡面早已透露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直白一點,就是一個沒有辦法單純只做一件事情,所以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對於反覆的事情,會有很快的邊際遞減效應,所以總是會去找一些新的東西。打亂重組的集合是我最大的動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讓我不斷啟動。

回來想想,硬要把自己的東西切割開來,把身心靈這一塊拉出來,跟「我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的

經過這樣的推理,終於發現,或者應該說體會到了一個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忠於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會變成你的養分,相悖者都是一種毒藥。

對於自己的優勢重新定義,遠離毒藥

這次網站、部落格的大重整,很大的一個目的,就是讓不要讓自己繼續誤食毒藥。

從外部看起來,就是開始把自己的能力、技巧收集起來,創造出一個「個人品牌」;但深入一點來看,是對於自己的優勢重新定義。

善於連結,為人所未為,然後化繁為簡。

夠多的東西才能夠連結,逐步的累積不同的資糧,幫助自己去做不樣的創造。隨著自己在網站上面去設計每個選單項目、首頁的擺放、版型的調整等等,漸漸能夠理解到,收整之後更能夠有創新的想法。

我想收整起來是第一步,也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很多技術面還有思考面的東西,剛好看到許多人在 Matters 發表架設網站的文章,之後也分享出來產生更多的交流。

===
我是 Will 一個職場工作者以及身心靈分享者
結合各種不同的角度,與您分享身心靈在生活、職場以及健康上的各種層面運用。
✉️ 訂閱電子報《未來實踐家
🏠 官網《未來六米(https://willliu.me)
🌍 vocus 專題《十三月亮伴你遇見美好未來
📱 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韋觀 • Eyewithouts
83會員
109內容數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觀 • Eyewithouts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言 大約一兩年前,當本業工作步入正軌,也開始慢慢累積自身財富時,察覺已達成當時所設的近程目標,突然這麼問自己:「這是你要的生活嗎?」 霎那間,我知道這已經不是確切肯定的事,彷彿這問題已成了灰色地帶。 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你/妳離開人世後,你/妳希望自己留給世人什麼樣的印象? 以前在學階段,總想著能夠
Thumbnail
前言 大約一兩年前,當本業工作步入正軌,也開始慢慢累積自身財富時,察覺已達成當時所設的近程目標,突然這麼問自己:「這是你要的生活嗎?」 霎那間,我知道這已經不是確切肯定的事,彷彿這問題已成了灰色地帶。 想成為怎樣的人 當你/妳離開人世後,你/妳希望自己留給世人什麼樣的印象? 以前在學階段,總想著能夠
Thumbnail
您好,這是《創富週報》第四期(#2023W3),每一週,用最貼近當下的思考,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邀請你暫停五分鐘,留給閱讀。除舊佈新跟農曆新年,總在心中不自覺地劃上等號。今年東西方的新年相隔不到一個月,好似提醒我們,這一年對斷捨離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
Thumbnail
您好,這是《創富週報》第四期(#2023W3),每一週,用最貼近當下的思考,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邀請你暫停五分鐘,留給閱讀。除舊佈新跟農曆新年,總在心中不自覺地劃上等號。今年東西方的新年相隔不到一個月,好似提醒我們,這一年對斷捨離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
Thumbnail
自我修正,與推翻自我 面臨到的最大挑戰 在我身上的體驗 往往,是源自於「自我定義」本身 就是說,將“我”這個東西 以「怎樣的形式」“如何”去 附著在什麼事物上 就是說,用什麼東西來定義自我 「我」是什麼東西 慢 直接用我慢去看待自我問題 直接用禪宗 「我執」“我慢”的角度,去切入問題 是最接近核心的
Thumbnail
自我修正,與推翻自我 面臨到的最大挑戰 在我身上的體驗 往往,是源自於「自我定義」本身 就是說,將“我”這個東西 以「怎樣的形式」“如何”去 附著在什麼事物上 就是說,用什麼東西來定義自我 「我」是什麼東西 慢 直接用我慢去看待自我問題 直接用禪宗 「我執」“我慢”的角度,去切入問題 是最接近核心的
Thumbnail
曾經,似乎也是充滿想法的自己,去哪了呢? 為了找到那個自己,並與他對話, 我考古了以前寫的網誌,歷盡艱難解開密碼, 挑了個號稱是第一篇的文章(但其實只是未鎖起的第一篇), 開始窺探過去自己的一段旅程...... 好啦,有點過於美化了, 說穿就是搬運以前的文章,然後盡可能的......忠於「原著」。
Thumbnail
曾經,似乎也是充滿想法的自己,去哪了呢? 為了找到那個自己,並與他對話, 我考古了以前寫的網誌,歷盡艱難解開密碼, 挑了個號稱是第一篇的文章(但其實只是未鎖起的第一篇), 開始窺探過去自己的一段旅程...... 好啦,有點過於美化了, 說穿就是搬運以前的文章,然後盡可能的......忠於「原著」。
Thumbnail
『輕輕放開你的手 漫漫長路繼續走 自己才是自己的家』 —陳綺貞「家」
Thumbnail
『輕輕放開你的手 漫漫長路繼續走 自己才是自己的家』 —陳綺貞「家」
Thumbnail
同事聖偉靜靜的聽著,我比以往更快的語速與更多的言語試圖壓過自己的焦慮,說真的,這乍聽起來充實的1月探索之旅規劃,其實任誰都聽得出來我正對未來無比的迷惘。「你打算聽那麼多人對你的建議和想法,那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聖偉一句話,直接擊中我的核心問題。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此不認識自己的?
Thumbnail
同事聖偉靜靜的聽著,我比以往更快的語速與更多的言語試圖壓過自己的焦慮,說真的,這乍聽起來充實的1月探索之旅規劃,其實任誰都聽得出來我正對未來無比的迷惘。「你打算聽那麼多人對你的建議和想法,那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聖偉一句話,直接擊中我的核心問題。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此不認識自己的?
Thumbnail
回來想想,硬要把自己的東西切割開來,把身心靈這一塊拉出來,跟「我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經過這樣的推理,終於發現,或者應該說體會到了一個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Thumbnail
回來想想,硬要把自己的東西切割開來,把身心靈這一塊拉出來,跟「我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經過這樣的推理,終於發現,或者應該說體會到了一個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