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感受藝術的能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確切感受到自己「看懂」藝術和表演,是在今年五月。
一直以來,參觀過許多展覽與表演,但總覺得自己從未理解,只是很努力看展覽中的解說文字、很用力的去聽音樂表演、很用心想懂藝術品想表達什麼,總之就是很刻意。
其實還蠻空虛的,而且刻意了依舊沒看懂,頂多是「我去看了XX展覽、XX表演,我覺得很好看,那裡有XXX」的談資與不太真實的感受。不太真實是因為,我看完了沒什心得或感動,但總歸不會太差,所以概括用好看形容,但再下去就說不出什麼所以然。
而我之前認為,欣賞藝術就是這樣吧?畢竟我不太了解,所以只能收穫這些,蠻合理的。
直到今年去東部某個藝術館看展,是我第一次參與藝文活動有種「我懂了!」的感受,是種打從心底的「我知道!」,我能體會到每幅畫作給我不同的感覺,而這些感覺,讓我發現自己最喜歡哪些作品,而最喜歡不需要理由。
過了幾天去看樂團表演,沈浸於樂團賣力演出的同時,內心一角的我發現自己的感受力恢復了!我能「懂」越來越多形式的創造。
對我而言,「看懂」並非是邏輯上用大腦去理解,而是用全身心去「感受」,感受自己接觸某件事物時,身體會有的反應、心中浮出的感覺、冒出的情緒,甚至是要放開大腦,用整個自己去體會。
假設是一幅畫作,我會先整體的看,再由身體帶領,前前後後,靠近看畫面細節、側面看、再退後幾步看,讓全身心去感知作品的全貌。
  • 對某些作品無感,不執著要看出所以然(但我以前會下意識強迫自己去思考點什麼出來,或仔細看相關文字,超沒必要XD)
  • 有時看到某些作品會忍不住笑出來或覺得可愛,即便作品本身和上述兩個形容完全無關
  • 有時會莫名在意某個作品、甚至有時會很想哭
從這些一點一滴的體驗開始,我感知藝術的能力逐漸擴張,越來越能體會到參與藝文活動、參觀美術館的醍醐味,也發現其中的樂趣很多!以展覽為例:
  • 看著主視覺推測展覽會給我怎樣體驗
  • 看作品時感受作品給我的刺激
  • 推敲作品與展覽主題關聯性何在
  • 從藝術家作畫年代想像這張作品在當時可能超酷......等
參觀過程很開心,但不能太貪心一天內看太多展,身體會覺得累XD
就像踏入新世界般,拓展了生活體驗,從只能用大腦享受樂趣,多了一個用身體享受且讓大腦休息的方式,解鎖自己本來就有的能力(我覺得每個人天生都有),感受能力和邏輯思考同等重要,需要被滋養,更需要被好好發揮
曾被我視為高高在上、要許多背景知識才能欣賞的藝術,也能用這種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角度去欣賞,我這個藝術入門生,要快樂向前行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做決定的人,沒有東西可以引導他;而做決定的人,通常十年後,你會看見當初那個決定,怎麼引導他走過十年。
如果想哭但找不到理由的話,可以讀讀這本書XD
你做過什麼事,你覺得最刺激呢? 有人說是單車環島、有人說是家長請專業人士替他破處(外國人啦)⋯⋯
本來要丟掉的移動收納櫃,現在變成美美鞋櫃(還可以展示我的鞋!)🥰
不做決定的人,沒有東西可以引導他;而做決定的人,通常十年後,你會看見當初那個決定,怎麼引導他走過十年。
如果想哭但找不到理由的話,可以讀讀這本書XD
你做過什麼事,你覺得最刺激呢? 有人說是單車環島、有人說是家長請專業人士替他破處(外國人啦)⋯⋯
本來要丟掉的移動收納櫃,現在變成美美鞋櫃(還可以展示我的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喜歡開啟新嘗試的感覺,無論自己體驗或看著他人的體驗。 比如說原本不畫畫的人第一次拿起了筆畫了些什麼、不會樂器或不唱歌的人開始接觸了音樂、對打扮沒興趣的人開始注重著裝,於是我得以看到屬於他的畫風、演奏歌唱的風格、穿搭的風格與氣質。 還有很多很多,那些都是如果不去做做看就無法顯現的個人專屬特色。
Thumbnail
生活除了具備「生存能力」外,「培養欣賞與享受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對享受的感受都不盡相同,而通常可讓人由衷感到幸福都是從「心」而來,而不是從「頭腦」而來;比如感受到人的心意、看到別人的善意、看到美好事物的感動等等,如果心是比較敞開的人,也更容易意識到這些心意,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與感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30年的表演路程,我越來越知道是什麼可以打開我的心,是跟我一起參與演出的大家。 我依舊不太習慣把觀賞者稱之為觀眾,我知道這是一目了然的名詞,但我總覺得這個距離感掀起我的反骨心態。演出的形式不同,通常都是有些距離的演出,如果這類形式,我依舊喜歡看著你們的表情。 如果允許,我總是有個衝動,走下台,帶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喜歡開啟新嘗試的感覺,無論自己體驗或看著他人的體驗。 比如說原本不畫畫的人第一次拿起了筆畫了些什麼、不會樂器或不唱歌的人開始接觸了音樂、對打扮沒興趣的人開始注重著裝,於是我得以看到屬於他的畫風、演奏歌唱的風格、穿搭的風格與氣質。 還有很多很多,那些都是如果不去做做看就無法顯現的個人專屬特色。
Thumbnail
生活除了具備「生存能力」外,「培養欣賞與享受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對享受的感受都不盡相同,而通常可讓人由衷感到幸福都是從「心」而來,而不是從「頭腦」而來;比如感受到人的心意、看到別人的善意、看到美好事物的感動等等,如果心是比較敞開的人,也更容易意識到這些心意,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與感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30年的表演路程,我越來越知道是什麼可以打開我的心,是跟我一起參與演出的大家。 我依舊不太習慣把觀賞者稱之為觀眾,我知道這是一目了然的名詞,但我總覺得這個距離感掀起我的反骨心態。演出的形式不同,通常都是有些距離的演出,如果這類形式,我依舊喜歡看著你們的表情。 如果允許,我總是有個衝動,走下台,帶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