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曾經和家人們談論過死亡的這個話題嗎?你知道你的父母想要什麼樣的善終嗎?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作者:申昭潾

✏️譯者:曹雅晴

📝這是一本像記述日常的小書,發生在祖孫、母女三代間的死亡議題,患有失智症生活無法自理的外婆、為自己安排養老生活的媽媽、察覺死亡教育很缺乏的女兒,從照顧外婆的媽媽與女兒的談話中展開,藉由照顧外婆生命最後一段日子,媽媽開始描繪自己的晚年,而聽著媽媽談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女兒也從原本對死亡的無知無感逐漸具體化了。

📍談論死亡這個重大議題

你會和家人們談論這個話題嗎?不論是為長輩準備的最後一份禮物,或是將來你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結局,甚至你希望子女們如何完善你的生命終點。談論死亡應該要不再是個敏感或讓人難以啟齒的話題,面對死亡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解答,看重某個人的死亡,也像是在愛著對方的生命,除了透過討論彼此對死亡的看法可以慢慢感受到與家人修復關係的幸福,也讓我們更從容的迎接死亡並且以自己最理想的方式離開。

📍醫療的發達

現今因為醫療的發達,使人類壽命得以不斷延長,此時,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老年、什麼樣的臨終就特別重要了,你想要在死前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到處旅行逍遙自在、還是每天安排固定活動,想要以什麼方式死去,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家裡、還是長照中心等醫療機構,是想要獨自一人不麻煩別人、還是跟親朋好友越熱鬧越好,這是每個人都值得好好思考的事情。

📍多元環保葬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有別於傳統的火葬、土葬,現今有許多不同的新興殯葬方式,包括樹葬、花葬、灑葬、海葬,都可以在生前預立環保葬意願書,只要年滿二十歲就可以提前規劃自己的人生大事,申請人如果隨時改變心意也都可以去變更或撤回。


為自己的離世做規劃,也是體貼愛你的人的一種表現。

這本書名雖然看似沉重,但讀起來比想像中輕鬆,從媽媽和女兒間的對談,慢慢了解母親看待人生的觀點,也讓女兒最後送給母親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風味評分比:酸20%,甜50%,苦20%,鹹10%

(雖然一開始照顧失智症外婆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從相互幫忙、理解和溝通之下,與家人彼此交流並培養出默契;以及在母親與女兒的對談中,看到女兒懂得傾聽和孝順的一面,也看到母親因為女兒送的禮物而幸福的模樣。)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 @reader.triple ,發現更多值得翻閱的好書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申昭潾 #曹雅晴 #堡壘文化
#仨仁 #無菜單書店 #謝編 #心理勵志 #大眾心理學
#酸 #甜 #苦 #鹹
#好書推薦 #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 #書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仨仁 無菜單書店的沙龍
12會員
72內容數
雙週更書評
2023/08/11
聽聽看,這也是你的日常嗎?起床匆匆的趕車,囫圇吞棗的進食,累得無力的躺平,每一天、每一天沒有自己的時間,想嘗試的事情永遠排不到時程,反覆輪迴。如果你遲疑了,或者乾脆承認,歡迎一起加入Notion 的行列,一個幫助你管理和規劃的系統,一起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吧!
Thumbnail
2023/08/11
聽聽看,這也是你的日常嗎?起床匆匆的趕車,囫圇吞棗的進食,累得無力的躺平,每一天、每一天沒有自己的時間,想嘗試的事情永遠排不到時程,反覆輪迴。如果你遲疑了,或者乾脆承認,歡迎一起加入Notion 的行列,一個幫助你管理和規劃的系統,一起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吧!
Thumbnail
2023/06/15
當你在安排旅遊行程時,除了觀光景點之外,你曾留意到「地名」嗎?你知道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嗎?今天不用出門,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造訪世界上那些令人感到悲傷的地名。
Thumbnail
2023/06/15
當你在安排旅遊行程時,除了觀光景點之外,你曾留意到「地名」嗎?你知道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嗎?今天不用出門,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造訪世界上那些令人感到悲傷的地名。
Thumbnail
2023/06/11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2023/06/11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照顧著有著失智症外婆的媽媽, 趁著妹妹(作者的二阿姨)接手照顧, 逃離平日疲憊身心的狀態, 女兒(作者)和她開啟討論死亡的對話。 讀著讀著, 我也回想過往 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有反社會人格, 爺爺、外公、先父先後去世時, 我在喪禮上都沒有哭過。 我不知道要怎麼跟先父相處。 我當年為了逃避和他互動, 原
Thumbnail
照顧著有著失智症外婆的媽媽, 趁著妹妹(作者的二阿姨)接手照顧, 逃離平日疲憊身心的狀態, 女兒(作者)和她開啟討論死亡的對話。 讀著讀著, 我也回想過往 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有反社會人格, 爺爺、外公、先父先後去世時, 我在喪禮上都沒有哭過。 我不知道要怎麼跟先父相處。 我當年為了逃避和他互動, 原
Thumbnail
這本被網路推薦而很早就購買的書籍卻遲遲的沒有閱讀。或許是怕內容太催淚而在不恰當時淚崩,也可能是想逃避死亡的議題,總是等不到好時機翻閱。 這次為了跑新春讀墨馬拉松把輕鬆的書籍都看完只好輪到它上場。沒想到一翻開就停不下來的好看,內容不會太過沈重讓人沮喪,也不是哲學般探討生死的意義的繞口。 透過死亡完成人
Thumbnail
這本被網路推薦而很早就購買的書籍卻遲遲的沒有閱讀。或許是怕內容太催淚而在不恰當時淚崩,也可能是想逃避死亡的議題,總是等不到好時機翻閱。 這次為了跑新春讀墨馬拉松把輕鬆的書籍都看完只好輪到它上場。沒想到一翻開就停不下來的好看,內容不會太過沈重讓人沮喪,也不是哲學般探討生死的意義的繞口。 透過死亡完成人
Thumbnail
你曾經和家人們談論過死亡的這個話題嗎?你知道你的父母想要什麼樣的善終嗎?
Thumbnail
你曾經和家人們談論過死亡的這個話題嗎?你知道你的父母想要什麼樣的善終嗎?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書名,很有感,雖然一開始還自己腦補成:「媽媽離開時我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莫名其妙自己加上了個「我」,在開始閱讀時才發現了這個錯誤,但有感的程度其實是一樣的。尤其人生的日子一日日地過,看著身邊的長輩、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一個個走上人生的終點。要去說再見的人,一位比一位與自己更親近,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書名,很有感,雖然一開始還自己腦補成:「媽媽離開時我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莫名其妙自己加上了個「我」,在開始閱讀時才發現了這個錯誤,但有感的程度其實是一樣的。尤其人生的日子一日日地過,看著身邊的長輩、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一個個走上人生的終點。要去說再見的人,一位比一位與自己更親近,
Thumbnail
『緬懷死亡是為了離開的人,但最終仍是安慰送別者的場合』在得知阿公罹癌以後,我常想那一天什麼時候會來臨,我準備好了嗎?是什麼樣的天氣、時間和處境,我不知道他想要怎麼告別,也無從得知起了。我只希望親人可以謝謝宇宙賜予的福份,不要哭天搶地、不要悲嘆惋惜,因為我們和他已經如此幸運,我想歡送他的一生。
Thumbnail
『緬懷死亡是為了離開的人,但最終仍是安慰送別者的場合』在得知阿公罹癌以後,我常想那一天什麼時候會來臨,我準備好了嗎?是什麼樣的天氣、時間和處境,我不知道他想要怎麼告別,也無從得知起了。我只希望親人可以謝謝宇宙賜予的福份,不要哭天搶地、不要悲嘆惋惜,因為我們和他已經如此幸運,我想歡送他的一生。
Thumbnail
我才發現原來我認識的只是一部分的她,這樣相似的感覺,也在最近跟她聊到死亡話題時再度浮現,像是媽媽說她目前有幾個待葬清單,但還沒有決定好;她跟爸爸想找有電梯的房子,因為身體漸漸負荷不了爬樓梯等等的老後安排,我才知道其實他們早已著手規畫,不論是「養老」又或是「死亡」,只有我還像個孩子一樣。
Thumbnail
我才發現原來我認識的只是一部分的她,這樣相似的感覺,也在最近跟她聊到死亡話題時再度浮現,像是媽媽說她目前有幾個待葬清單,但還沒有決定好;她跟爸爸想找有電梯的房子,因為身體漸漸負荷不了爬樓梯等等的老後安排,我才知道其實他們早已著手規畫,不論是「養老」又或是「死亡」,只有我還像個孩子一樣。
Thumbnail
對預立醫療的理解、失智症病人與家屬照護的情緒關懷、面對死亡的態度、死後生者的追思,死亡一直都包含在生命之中,卻始終是我們避談甚至盡量假裝忘記的事,在向別人談及我最近編輯的書時,我發現自己都特別小心不敢輕易的就說出,這是一本和媽媽討論死亡的書。
Thumbnail
對預立醫療的理解、失智症病人與家屬照護的情緒關懷、面對死亡的態度、死後生者的追思,死亡一直都包含在生命之中,卻始終是我們避談甚至盡量假裝忘記的事,在向別人談及我最近編輯的書時,我發現自己都特別小心不敢輕易的就說出,這是一本和媽媽討論死亡的書。
Thumbnail
這本書的行銷策略與宣傳規畫,我與出版社行銷和本書譯者前後就開了兩次會,我們有個小小心願(當然也是作者著作本書的心願),如果,這本書能在家人間以一個輕鬆的角度,開啟對死亡的討論就好了。 對預立醫療的理解、失智症病人與家屬照護的情緒關懷、面對死亡的態度、死後生者的追思,死亡一直都包含在生命之中,
Thumbnail
這本書的行銷策略與宣傳規畫,我與出版社行銷和本書譯者前後就開了兩次會,我們有個小小心願(當然也是作者著作本書的心願),如果,這本書能在家人間以一個輕鬆的角度,開啟對死亡的討論就好了。 對預立醫療的理解、失智症病人與家屬照護的情緒關懷、面對死亡的態度、死後生者的追思,死亡一直都包含在生命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