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道路千千萬,「少吃多動」最最難。尤其對於打工族,下班到家已累成狗,還能有多少精力去運動?因此,少吃成為多數人在減肥道路期初首選的「捷徑」。
但長期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人體自身是非常智慧的,如果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身體就以為飢荒來臨了,從而會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千方百計儲存脂肪。
而當一個人從「飢荒」中恢復正常飲食後,身體的記憶能保留下來,為了預防下次「飢荒」,會努力儲存更多的脂肪。
這便出現了多數人「越減越肥」的現象,從而變得更加焦慮。
原本適當的控制飲食有助於減肥和身體健康,但多數人僅靠少吃,非但沒有享受到飲食控制後帶來的減肥紅利,反而更加身心俱疲—飲食控制時感覺飢餓,享受美食時又會焦慮,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極端方式往往不具有持續性,最終的結果便是選擇放棄減肥。
其實,投資也是類似的情況。每天市場的漲跌幅都會撥動我們的心跳——漲了便會激動,跌了便會難過,最後大家厭倦了起起伏伏,毅然決然地選擇「分手」,將資金從市場中撤退,隨後選擇一個「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的安穩投資方向。但是沒幾天,市場突然暴漲,當身邊的人都在振臂高呼時,面對之前的選擇,很難不陷入「踏空」的焦慮中。
面對持續的下跌,我們該如何應對?減肥焦慮和投資焦慮間又有著哪些異曲同工之處?
減肥:在開始之前會設立一個目標,是希望「一夜暴瘦」還是慢慢減重並長期保持效果?
投資:在踏入市場之前,先思考,投資是為了「一夜暴富」還是追求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後者,我們應該明白,減肥需要一定週期,讓身體記住新的體重,避免體重反彈。一般減肥的周期要在90天以上,每週的減重速度不能大於2斤,否則身體會容易代謝紊亂,失去收支平衡,出現各種健康問題。減肥成功後,你還要用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來鞏固體重,不能馬上停止運動恢復飲食。
投資亦是如此,當我們的目標是後者,我們可以不用過度在意短期市場波動。市場是難以預測的,過度追求短時的「低買高賣」不僅會增加投資難度,也會增加來自投資的焦慮。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選擇耐心地長期持有可能會是更好的投資方法。
減肥:強調,「三分練,七分吃」
投資:思考,該以什麼樣的投資方式入場
相比於「一口氣梭哈」的極端投資方式,選擇大類資產配置、分散投資,或可幫助我們在不犧牲收益的同時,降低自己投資組合的波動。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按下面的方法應對:投資者投在股市的資金一定不要少於25%或多於75%,當市場下跌時,投資比例就要更接近75%,上漲時就更接近25%。
減肥:找到合適自己的減肥方法,同樣是有氧運動,有的人適合跑步,有的人適合跳繩
投資:在投資之前,我們應該思考哪種投資標的更適合自己
只有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我們才能堅持下去;只有適合自己「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標的,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例如,對於預期收益不是很高、能承受的波動和接受的回撤較小的投資者,更適合偏債類基金;對於希望提高每年的預期收益、不太在乎短期波動、投資期限較長的投資者,更適合權益基金。
其實,無論減肥還是投資,出現焦慮的現像也是因為我們希望督促自己,讓未來向好的一面發展。但只有在真正了解自身之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投資方式,我們才能「化焦慮為動力」,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