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人生是苦或樂,你我都有選擇權

2022/12/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源於 2015 年達賴喇嘛和屠圖大主教在達蘭薩拉相處一星期的珍貴記錄。原本達賴喇嘛要在屠圖大主教 80 歲生日時到南非拜訪他,但南非政府因忌憚中共而不肯發給達賴喇嘛簽證。相隔四年,換屠圖大主教到印度達蘭薩拉參加達賴喇嘛 80 歲慶生會,達賴喇嘛親自到機場迎接。屠圖大主教於2021年過世,這次會面成了兩位好友最後一次相會。

生病的苦痛

人世間最常聽聞或經歷的苦痛,除生離死別之外,莫過於生病的苦痛。
作者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問罹癌的屠圖大主教: 很多人生病是很難感到喜悅的。您卻能一邊面對痛苦一邊保持喜悅,為什麼您做得到?
屠圖大主教說, 我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明白自己並非孤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善良群體的一員,這是一件好事,對我幫助很大。有些苦,即便是劇烈的痛苦,也是人生不可少的調味料,至少能夠培養人的同情心。
事實上,即使在病痛當中,你還是能察覺護士照顧你時的溫柔,也看得出即將替你動手術的外科醫生的技術。但也有些時候,疼痛會強烈到你完全看不見這些事。此時的重點是,不要對自己的情緒及感受有罪惡感。陷病痛之苦時,你可以想:「嘿,我生病能上醫院,有醫生看診,還有合格的護士照顧我,我很幸運。」
這樣做就是踏出自我中心的第一步,不再一心只想著我、我、我,然後可以慢慢意識到,原來不只有我一個人身處於病痛之中,有的人說不定正承受著更大的痛苦。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看似最陰暗的阻礙,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如果認為一切都令人絕望,我們最後只會變得壓抑刻薄,對所有事情感到憤怒,只想把所有事物搗毀。
人如果太專注於自己的重要,太執迷於分辨自己是好是壞,就會備受煎熬。執著於想要的東西,逃避不想要的東西,並不會帶來快樂。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才是快樂的泉源。

病痛時的轉念

平路在 《間隙》提到自己面對生病逆境的心態調適,她說:
「讀過的書曾經教我,遇到困境的時候,以中性詞彙在心裡描述現狀。病了,身體已經縛上一堆鉛塊,若又先入為主,把一堆負面詞彙冠在自己頭上,如同添加身體的負擔。不舒服是現狀,若又認定上演的是齣「悲劇」,結局一定「痛苦」,命運一定「悲慘」…之類的,預設的劇情對『我』這個角色並不公平。」
她會以電腦軟體硬體來比擬自己,比如:「運算法出現bugs,尋找對應策略」、「當機中,正在軟體更新」…,這類語法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若還是心裡嘀咕著:「若不是這場病,我早就如何如何……」,咕噥著與當下再沒有任何相關的事,甚至痴心妄想回到未生病前的狀態,平路覺得,那就是自虐了。
《薩古魯談業力》提到, 受苦是心理上的,是你製造出來的。百分之百的苦都是你自己製造的。疼痛是你別無選擇,但是受苦這事,你是有選擇的,你永遠都可以選擇不受苦。當你可以選擇不受苦時,應該就是《光師父說心經1 從此岸到彼岸》提到的「苦,是最好的老師」的境界吧!

享樂的追求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問達賴喇嘛:「享樂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達賴喇嘛說:「快樂分成兩種。一種是感官的享樂,比如性愛或美食,就屬於這一種。另一種是心靈更深層的快樂,好比透過愛、同情和寬容所衍生的快樂。感官的喜悅是一時的,心靈深處的喜悅卻能持續很久,那是真正的喜悅。」
讀到這兒的我心想著:「難道不能魚與熊掌都要嗎?既享受感官的快樂,又能感受心靈的快樂。」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找到了答案,關鍵並不是快樂是否只能二選一的問題,而是這二種快樂有著主動與被動的不同。
感官的快樂是被動的,因為美食、音樂、性愛、名利、權勢、好事…等外在條件存在時,我們因此覺得快樂,這是被動的快樂,只要少了這些外在的條件,人就會覺得無聊,進而繼續追尋這些外在條件,讓自己感受快樂,也就是向外求的快樂世界,當求而不得時,煩惱便油然而生,這是個無止盡的漩渦。
內心的快樂則是主動的,舉凡愛、同情和寬容種種心境,都是自己選擇的,不會因為別人叫你要愛、要同情、要寬容,你就做到這些,那是自己由內而生的心境,因為不受限於外在的形象,滿足感更能持續。當我們把重心放在心靈上的快樂時,自然也不易想著對外追求外在物質或名利所帶來的快樂,久而久之,便能感受到喜悅本是存於內在的境界。
把焦點放在感官的快樂時,心就容易受到蒙蔽,而忘了向內探索更深層的快樂。我猜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宗教都有戒律的緣故,先透過捨棄感官的快樂,更能到達體悟心靈快樂的境界。

結語

叔本華說過:「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那就是認為我們來到這世界,目的是要過得幸福快樂。」正因為以為快樂是目的,才種下許多不快樂的源由。
我們目前的社會和教育,多半強調外在、物質的價值,不夠注重內在價值。從小受這種教育長大的人,生活只知道滿足物欲,到最後,整個社會都變得偏重物質。多數人從未費心探究快樂最終的來源,快樂來自於內在,不假外求。就連身體健康,本源也在於內心,而非外在。
就像平路在 《間隙》提到的, 不去比較、也不去介意是不是幸福快樂,在你的裡面有個東西,不跟人比較的情況之下,就是好的。就眼前這樣,這樣就是好的。
最後分享書裡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名冤獄受刑者在監獄裡中度過了 30 年,重獲自由後他接受採訪,主持人問他怎是否覺得憤怒不公?畢竟自己最菁華的 30 年歲被葬送在監獄裡。他並不生氣,他說:「如果我繼續生氣的話,剩下的人生也會被奪走。」
人生是苦或樂,你我都有選擇權。
全文完整版: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闆娘Summer
闆娘Summer
單身熟齡女子的閱讀與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