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在一次次的對談中,發掘喜悅的真諦

2022/10/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本以觀察者的角度記錄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相聚一周的對話內容,兩位宗教領袖以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來一同探討喜悅的本質、如何面對苦難及修行,讓世人能在練習後去擁抱更多的喜悅,這本書不時會輔以神經學、心理學的研究,來跟兩位聖人所說的道理相呼應,是一本不只講求靈性也講求科學並重的書籍。
喜悅與快樂的不同在於快樂是一時,而喜悅是一種狀態,喜悅更加關照的是內心的平靜;倘若遇到劫難,應理性思考整個情況,假如沒有任何方法能克服,操心太多也無用處。不再把觀點聚焦於個人的情緒以及得失,以更超脫自我的全然視角去看所處的環境。劫難本身無法避免,至少可以在應對的時候免除了後續過度自我焦慮的二次傷害。

學會轉念也學會放過自己

書中也多次提到轉念的瞬間,對於西藏文化的流失、無法再回到家園的流亡經歷,達賴喇嘛卻將之視為老天給予的祝福,讓他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學習機會,將這段日子幻化成美好的生活經驗;喜悅的人不是沒有經過磨難的人,而是在磨難中能夠持續修行、更懂得放下、更懂得去同理他人、更懂得去找到自己與其他人們之間的連結。
書中有提到一段讓我覺得很感動的故事,達賴喇嘛有幸遇到一個成功從中國勞改營逃脫的僧人,問起那段困苦的日子什麼是最困難的,僧人答說最難的是差點在過程中忘了繼續為勞改營裡的中國士兵祈福,很難想像要有多厲害的修行才能在這樣的狀態下繼續保持慈愛。
轉念也時常可以在經歷負面情緒時發生,要瞭解到人與人之間並無不同的,試著在經歷他人憤怒的時候以同理心去共感他人所覺知,了解到憤怒的底層其實是害怕與不安,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同感他人,以更寬宏的心態去面對這些情緒,了解到害怕是人皆有之的情緒,進而想如何伸出援手,陪伴一起度過對方的掙扎。
喜悅之於身體的反應
喜悅以大腦的角度去切分,主要分成四種迴路會影響長期的情緒健康,分別為積極正向的能力、從消極中復原的能力、專注的能力、慷慨付出的能力。各自的迴路是彼此不相關的,有時積極正向的人不見得能夠很快很快從消極狀態中走出來,透過轉念、重新賦予事物正面角度的意義,學習調升面對壓力的狀態是很重要的課題;慷慨付出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建立人跟人之間的連結及互助,都能帶來滿足的感受;專注則是常常提到的心流,透過長期的冥想訓練,能夠提升人的專注度,增加腦內的海馬迴,有助於反省、內省及同理心的建立,也能降低衝動帶來的情緒波動、降低憾事的機率。
書中還有提到很多有趣的事蹟,人面對壓力會產生皮質醇及腎上腺素來做緊急反應,但長期在壓力下的人們會損耗DNA末端的端粒,端粒的功能是能保護細胞免於疾病及老化,若沒有排除壓力或是將壓力轉化成推動自我成長的動能,生理的健康是會受到心理健康的影響;另外,研究也顯示即使微笑二十秒,也能觸發正面情緒,刺激身體分泌對抗壓力的神經胜肽,釋放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等能使心情愉悅的神經傳導物質;看到別人微笑也能透過鏡像神經元的同理,自己也被那種喜悅所感染。
書中反覆提到的觀念如轉念、培養內心的平靜、所有人皆是相同的、同理心、感恩惜福、要慷慨地去給予他人幫助,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講述如何面對悲傷恐懼、如何化外在的紛擾為內心的平靜自處等,是一本看了很溫暖也能夠讓自己隨著兩位領袖對話的過程,來反思自己的經歷的好書。書中有段關於喜悅地描述我很喜歡在這邊節錄給大家:「要當喜悅的泉源、祥和的綠洲、寧靜的深潭,輕輕蕩漾擴散到周圍所有的人。」願自己也能時時溫暖而正向,懂得在逆境中學會自處。
我是軌軌,是個喜愛讀書的科技業上班族,發現自己如果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等到同事或是朋友請我推薦時,總會支支吾吾講不出理由,最後只能霸氣的說:「反正就是本好書啦!」深感這樣子實在不行,故養成了讀完書進行反思的習慣,希望我的心得能夠讓忙碌的大家鼓起勇氣,勇敢地打開書,省去一些挑書選書的時間,享受讀書的平靜好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