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喜歡尋找人生,然後在網路上搜尋人生是什麼,其實往外求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會給你的有千千百百種,上萬種的可能的答案,但最精確的那個卻不是網路上找到的那個。
最後,只能在自己內心去尋找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人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習性不一樣,喜歡的、討厭的都不會一樣,如果千篇一律都一樣,那麼我們還活什麼自己的人生呢?直接複製貼上,照本宣科不就好了嗎?
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理性勝過於自己的感性,感性一直都被視為是軟弱,不夠成熟,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渴望,像是失控的野馬一般,沒有經過馴化,所以不能夠讓他主導自己的一切。
但理性難道就完全是對的嗎?
舉個例子來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他是淒美的愛情故事,美固然美,但淒是淒慘的意思,所以這段愛情故事到底是為何變成淒美?不是美而已?
因為羅密歐和朱麗葉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注定是淒慘的結局,不會迎向美好,如果有美好那也是幻想,所有人都知道世仇就不該在一起,連羅密歐與茱麗葉也知道他們不該在一起,所以才製造出了許多看似可以在一起的機會,偏偏最後雙雙死亡。這就是站在理性思考下的評估,因為相信兩個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所以各種理性的拉扯,雙方家庭的理性思考,所以產生了因為是世仇所以不能在一起的這種邏輯思維。
如果大家都有感性的同理心,能夠理解「愛」是超越一切的,愛不是我們能夠去阻止的,這種感性的力量,就能夠為世界帶來許多美,而不是淒慘。
多少次我們相信我們的理性去帶給我們自己淒慘的結果?
感性帶來的或許是情緒性的爆發,但難道我們用理性就能解決我們的情緒問題?
情緒會有就代表我們不平衡,既然不平衡,為什麼不去改善讓他呈顯水平狀態呢?是因為我們覺得情緒就是不成熟的嗎?或者,我們有去察覺我們的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歸根究底,到底什麼叫做「世仇」,這個定義是怎麼來的?是因為誤會?因為發自內心的厭惡?因為互相傷害?因為⋯⋯?
不論是因為什麼,都會有個起因,我們雖然無法回到過去去改變一切的開始,但我們卻可以從現在開始去感受,我們既然感受到了這種「情緒」,這種「不平衡」,就應該要理會他,不一定是直接去解決它。
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如果他一點也都不覺得自己生病了,還會採取行動嗎?可能他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結束生命,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這世界。
察覺自己只能用感性去對待,如果用理性去看待他,一開始的假設就錯了,因為那可能是自己欺騙自己得到的假設性的問題,而不是真正內心的問題,那最終也無法從根本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