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行號」後,用「公司」名義招攬業務可以嗎?想創業的你應該要瞭解的法律知識!

2022/12/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創業的選項對外經營業務,選擇「行號」與「公司」經常讓許多「小資」老闆左右為難,坊間文章多數都以「稅務」考量為出發點,分析「行號」與「公司」的差別。法洛威本篇文章將告訴你設立「行號」經營業務可能會誤觸哪些風險?讓想創業的讀者明白行號與公司除稅務方面的差異外,法律賦予的權利有本質上的區別。

「行號」與「公司」差異

在台灣設立「行號」與「公司」在法源、主管機關、資本額、型態及業務範圍都所有不同,為讀者進行初步整理:

法源依據

「行號」的設立是依據「商業登記法」的規定,主管單位為「各地縣市政府」,所以申請「行號」,必須向當地的縣市政府申請;「公司」的設立是依據公司法,主管單位是「經濟部」,想要申請公司的老闆們,必須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請。

組織型態

公司的型態包括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型態,具有法人資格;但行號的型態僅限於獨資或合夥,同時行號不具法人資格。

名稱範圍

行號是向當地的縣市政府登記,因此行號的名稱專有性僅限於登記地的縣市,因此倘若在未登記的縣市的名稱被商業對手搶先登記,將導致無法使用同一名稱在該縣市以行號方式營運。公司的名稱是向中央部會經濟部登記,因此名稱確立之後在全國就會有排他性的作用產生,也就是其他公司不能再使用相同的「名稱」執行業務。
行號、公司差異

「行號」是否能以「公司」名義對外營運?

對許多不諳法律的企業主來說,行號的設立門檻基本上相較公司低,創業初期為了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會以成立「行號」但對外用「公司」名義來招攬業務。然而類似魚目混珠的動作,是否合法?法洛威提供案例給您參考!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104 年度易字第 216 號刑事判決

案例行為人成立「某企業社」行號,作為經營保險顧問事業使用,雖然行號作為經營保險業務並無違法的地方,但壞就壞在行為人明知道自己成立的是「企業社」,但名片上卻以「公司」名義對外經營保險業務!
案例中的行為人成立「企業社」的「行號」型態,卻用「公司」名義經營商業行為,最後被法院以違反公司法第19條:「未經設立登記,不得以公司名義經營業務或為其他法律行為。 違反前項規定者,行為人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 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 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會員
20內容數
不動產法律的重要性在於保障了所有涉及不動產交易和擁有權的人的權益和利益。這些法律確保了不動產所有權的明確性和合法性,並規定了所有涉及買賣、租賃、贈與或抵押不動產的程序和條件。法洛威彙整不動產訴訟上的爭議,讓讀者能夠輕鬆掌握不動產大小事,協助讀者掌握相關產業知識脈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