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個文本時,思考著,當這樣的故事要在說故事人手中開展,透過說故事人的聲音、語調、經過重新編寫後的台詞、要跟孩子怎麼互動⋯⋯不斷堆疊,形塑孩子對該文本的認識,以及延伸的想像。這就是說故事時,孩子跟說故事人之間起的化學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遇到一個好的說故事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了。⋯⋯
▲《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威洛比先生的耶誕樹太高了,高到彎頭了,該怎麼辦呢?
「哇,聖誕樹太高了,會撞到屋頂,聖誕樹的脖子就歪掉了。」
2022年的聖誕節前,貓管家說了《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光從威洛比先生的耶誕樹太高了,高到彎頭了,該怎麼辦呢?孩子們都能咕嚕咕嚕地冒出好多好多的主意。
有人建議,威洛比先生應該把屋頂加高。但加高需要哪些工具跟人力呢?「要水泥車!」「還要有混凝土攪拌車!」「還要有挖土機!」⋯⋯越說,怎麼起初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結果哪知道要這麼浩大的工程。孩子們開始覺得不妙。
有人建議,可以在屋頂挖個洞就好。哇,不行,這樣萬一二樓的人不小心踩空,一樓的人就會看到天花板的洞有隻腳。孩子們說著,也覺得這太好笑了,還有點危險。
也有人建議,可以把耶誕樹太高的地方剪掉。但是要再修一下,才會變得尖尖的。哎唷!跟剪頭髮的概念很像,太長了就喀擦剪掉,但要修飾後才不會亂糟糟的,才會有造型。
修剪掉的聖誕樹隨著各個不同的人跟動物,也越變越小。聽完故事,大家開始比手畫腳著,一開始的威洛比先生的耶誕樹是多麼地高大~接著管家的耶誕樹多高、園丁的耶誕樹、大熊的、兔子的⋯⋯
孩子雙掌微微合攏,比畫著小小的距離,說著,假如是螞蟻的耶誕樹那就會這麼小,這麼小。
孩子們自己的腦袋瓜隨著情節的邏輯,想像著、推敲著,故事之外的角色,喜孜孜地討論著。
忽然間發現,《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不只是一本故事而已,像是擁有仙女般的魔法,孩子們的腦袋瓜都長出了翅膀來,蹦出了好多趣味的想法。
然而,這樣的討論並非全然是偶然的,也並非全然是刻意的。
噢!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就是說故事時,孩子跟說故事人之間起的化學變化。
********
說故事時,說故事人會先根據文本設定想要跟孩子討論的最主要的核心問題,這就是所謂的事先預設;But!!孩子們會根據你所設定的問題開展下去嗎?孩子們的答案一定就是你所期待的嗎?答案是,不一定。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當孩子提出非你所預期的觀點時,給予孩子肯定他願意表達的表現。但說故事人能否擁有自己的觀點呢?這答案亦是肯定的。
一個說故事的現場,肯定不同聲音的存在(包括說故事人的觀點)。這就是一種公民素養的培養。而這也是當許多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往往被訓練得是非對錯格外鮮明,黑白二元對立不模糊之餘,格外需要的思考訓練。
在說《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故事之前,便已經先設定好一個主要的問題:
「哇,聖誕樹太高了,會撞到屋頂,聖誕樹的脖子就歪掉了。那該怎麼辦?」
而透過重覆的情節:當被去掉一節的聖誕樹紛紛來到女管家雅德蕾小姐的家、園丁逖姆的家、大熊班納畢的家⋯⋯
透過這樣的問題,不斷去激發孩子思考,對啊,那該怎麼辦?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是一種思考「如何去解決困境」的練習。
更是不斷地堆疊著,作者的原意初衷:你本以為的無用,可能是另一個家庭的有用。不停著翻轉著「有用」、「無用」、「有用」的狀態。
這是一種思考「有用與無用的定義由自己來決定」的練習。
當威洛比先生管家提出把樹尖砍斷時,看到有些家長哇的微張嘴巴。這大概有點受到震驚。通常家長是不太會教導孩子任意破壞物品的。但反過來想想,作者是否也是透過這樣的手段提醒著讀者,不合適的,不如就勇敢一刀砍下去吧!這般斷捨離的勇氣呢?!
▲作者透過這樣的手段提醒著讀者,不合適的,不如就勇敢一刀砍下去吧
而隨著說故事人的不同,有人從故事中抓出來的核心是「分享」;有人從故事中抓出來的核心是「剛剛好的哲學」;有人從故事中延伸出的主題是「需要V.S想要」⋯⋯
而根據每個說故事人的專長與特性,有人可以用音樂點綴;有人可以用重複的句子來貫穿全文;有人可以用空間設計來帶領孩子思考居家擺設⋯⋯
拿到一個文本時,思考著,當這樣的故事要在說故事人手中開展,透過說故事人的聲音、語調、經過重新編寫後的台詞、要跟孩子怎麼互動⋯⋯
不斷堆疊,形塑孩子對該文本的認識,以及延伸的想像。
這就是說故事時,孩子跟說故事人之間起的化學變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遇到一個好的說故事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了。
********
而《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事實上在1995年早已經被翻拍成大約20分鐘的短片。而威洛比先生本人則是由鋼鐵人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所飾演。
▲威洛比先生本人則是由鋼鐵人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所飾演
一個是繪本,一個是短片,後者的影像效果必須更為立體,於是,故事的編排上自然是大大不同。
在短片裡頭,把小老鼠一家人拉了出來,成為一條主故事線:小老鼠跟著爸爸一起到雪地裡尋找聖誕樹,不料他們選好的聖誕樹居然被砍了下來,他們老鼠一家跟著聖誕樹來到威洛比先生家,接著又來到女管家雅德蕾小姐的家,以及熊的家⋯⋯
小老鼠一家人能否順利回到溫暖的家,並且帶著他們期盼的聖誕樹呢?這就是成了故事一幕幕接著下去,讓人期待看到結尾的懸念。
▲在短片裡頭,把小老鼠一家人拉了出來,成為一條主故事線。小老鼠一家人能否順利回家,並帶著聖誕樹?這就是成了讓人看到結尾的懸念
而為了影像上的需求,原先的繪本情節設定為:威洛比先生家▻女管家雅德蕾小姐的家▻園丁逖姆的家▻大熊班納畢的家▻狐狸的家▻兔子班傑明的家▻耶誕老鼠的家。
則濃縮且變更為:耶誕老鼠的家▻威洛比先生家▻女管家雅德蕾小姐的家▻大熊班納畢的家▻貓頭鷹的家▻最終又回到耶誕老鼠的家(也是威洛比先生的家)。
將狐狸跟兔子的家改編精簡成貓頭鷹的家,讓貓頭鷹抓著老鼠一家人飛到樹梢,非但更增添緊張氣氛;從大熊的地面,轉變成空中,在畫面的編織上也能更加生動且豐富。
********
你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繪本V.S短片,說的是同一件事,但表現的方式則是截然不同。受限於載體的不同,適度的改編是必要的。
說故事亦是如此。視說故事現場為一種全新的平台
繪本並非是用來說故事的,而它最初的存在是讓人捧在手心閱讀的。是需要慢慢咀嚼的。所以有些作者喜歡在圖像中藏小驚喜,這些都是一個人的閱讀時光才容易被發現的。這也是閱讀吸引人之所在。
當繪本被用來當成說故事時的文本時,就如同變成短片時的文本那般,必須考量到從紙本到口語,該如何轉換語調、該如何是適合的話語來表達?以及必須考量如何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或眼神,或舉手投足,或角色扮演,或情境塑造,或氣氛營造,讓情節在互動中被形塑出來?
讓紙本內的幻想,成栩栩如生的現實。
讓不動如山的文字,成你我口中的朗朗上口。
這就是說故事人的魅力所在。
這也是說故事人需要不斷精練的魔法。
▲說完《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貓管家帶著孩子們用松果、黏土等各種素材手作自己的聖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