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名言出自歷史上知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他的成就有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微積分、萬有引力等,而這些成就都與過去的知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現在世界級的科技巨擘蘋果公司,他們的知名產品iphone最初的構想,是把ipod、手機、網路這三樣東西合而為一,創造比當時的智慧型手機更好的手機。
享譽國際的武術名家李小龍,將中國的武術結合拳擊、泰拳等各種武功的優點創造出專屬於他的絕世武功—截拳道,這樣全新的武術思想邏輯與生活上實際的運用使他在武術界佔有一席之地。
以上三人除了他們都是歷史上知名的大咖人物外,這三人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的成就都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結合了過去已有事物所造就的,也許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觀點,反倒認為他們的成就是源自於非凡的天賦,畢竟我們身處在「成就屬於天才」的社會框架之中,認為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仰賴與生俱來的「天賦」,憑一己之力創造神話。
而《卡片盒筆記》則會打破你過往對於學習的一切認知,只要擁有理解事物的智慧,也可以成為專家級的人物。
一切都從收集素材開始
《卡片盒筆記》為何可以打破我們過往的認知?因為它與眾不同的起點,讓成就從平庸變成非凡。
我們過去在學習、寫作時,總是先選定自己的主題,再根據主題做撰寫,這是參考書、學校教我們的方法,但很常是我們看著一張白紙深情對望,卻不知從何下手;或是撰寫時產生了新想法,又要從頭來過。
而《卡片盒筆記》則是反其道而行,先收集素材,也就是內容,在將其整理並決定主題,這就不用再苦惱想不到主題,因為當我們收集到足夠的素材時,主題就會自然出現,而且因為還沒設定一篇文章的架構,所以有更多彈性發揮的空間,不會讓新想法破壞文章架構。
而收集素材的方法,可以分為這三種
- 靈感筆記:這個筆記是要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想法,這類筆記不用太正式,可以隨意拿在紙張、衛生紙上或錄音記錄下來,這個目的是為了提醒自己曾有過這些想法。
- 文獻筆記:在讀書時出現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精簡的寫下,以及紀錄是在哪裡看到這則想法,方便後續回顧時找到出處。
- 永久筆記:這個筆記可以說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把前面兩則筆記做整理,將有關聯的筆記加以排序,經過自己的詮釋,變成一篇完整的、可以讓人看懂的內容,這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回頭來看這則筆記時不會一頭霧水。
有了這些筆記,我們就有很多創作的資本,不再是憑空想像,而是像是在玩拼圖一樣,將一個個筆記拼貼起來,創造一個全新的架構。
使用彈性的方法,是專家級人物的一大指標
《卡片盒筆記》除了開始的起跑點與其他關於寫作、學習的書目不同外, 同樣重要的是《卡片盒筆記》在使用上更簡單且具有更多彈性的空間。
如果你現在去書局或圖書館快速的翻閱關於寫作、學習的相關書籍,可以發現內容大概都是再說如何有效學習或一套寫作的SOP,也就是強調透過「高效率」與「標準化」的策略來處理問題。
這樣固然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與力氣,但若完全照著SOP做事,不僅會喪失思考及判斷的能力,當遇到和預設的情境不同的發展時,更會因為不知所措,無法順利應對導致結果不理想,所以最終頂多成為一個優秀的執行者,卻無法成為頂尖的專家,
真正的專家是不會被任何困難挑戰打倒的,反而能利用挑戰創造出不同反響的成果,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已經跳脫出標準化的框架,打造出一套彈性的方法。
而《卡片盒筆記》就是專為專家們服務的彈性的方法,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在日常中收集素材,然後將素材作排列即決定主題,沒有什麼複雜、難以理解的步驟,就只是簡單的幾句話,而且使用上也不會因為先設定好主題、知識架構,導致突發狀況出現時要砍掉從練,真正要做的只有收集自己感興趣的素材而已。
讓一切曾為習慣
《卡片盒筆記》不論有多神奇的功效、成果,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卡片盒筆記》根本無法運作,所以如何讓我們願意持續的收集素材成為另一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讓一切曾為習慣,準備紙筆或打開手機的備忘錄,把自己的各種想法都記錄下來,即使不多,但要重複去做這件事情,讓收集素材成為一個習以為常的事情,在不知不覺間就能打造一個屬於自己豐厚的素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