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 — 原來寫作也可以這麼簡單

2022/06/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Zettelkasten),Zettel(Note or Slip)和Kasten(Box),翻成中文就是卡片盒筆記。
這是德國魯曼教授發明的筆記法,他靠著這個獨創的筆記法自學有成。
他正是利用這個筆記法,累積了許多不同的”卡片盒筆記”,在沒有任何人輔導,沒有受過相關"正規教育"的情況下獨自寫出了論文,毛遂自薦將這份論文寄到學校申請入學,很幸運地靠著這份論文順利成為該學校的學生。並且再加上在學期間的一番努力,最後如願成為了社會學領域的教授。
當上了教授之後,或許你會覺得"這樣不就很厲害了",會覺得他這樣就滿足了,但魯曼教授一點都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
教授只是他的"頭銜”,魯曼教授勤奮向學的精神不止於此。他利用卡片盒筆記法紀錄各領域的知識,每天持續不懈地記錄,這些筆記堪稱教授的外掛"資料庫”(比電腦還厲害),長久以來累積的筆記為他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
教授的作品產量驚人,一生發表數十本著作,橫跨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其中還有對未來影響深遠的理論與想法,相當令人佩服。
這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卡片盒筆記到底是什麼,要如何才能像教授一樣"多產",打造"個人的靈感知識庫",發展出個人的獨創見解吧!

卡片盒筆記的主要3個概念

由下而上的筆記法

先說說什麼是由上而下的筆記法。
從有印象開始,我們似乎都是這樣記筆記的,為了考試而作筆記,每個科目的筆記都"互不干涉",歷史就是抄寫在歷史的筆記本上,數學就是數學,彼此之間沒有相關,也認為"本來筆記就這樣做",不是很合理嗎?
這些筆記雖然有用,但也只在”考試當下"有用而已,考完之後通常就被丟在一旁了。現在想想,以前讀書時候做的筆記,就算寫得再完整再精美,還有哪些還"能拿出來”加以應用或參照的?
這種"傳統"的筆記方法就是由上而下,只專注在個別主題領域的筆記術,通常"用完就丟了",難以在日後應用整合。
至於卡片盒筆記,它是”由下而上”的筆記方法。
作筆記時,不再是只專注在單個領域,而是關注在"單一知識脈絡",一次就是以”單份卡片為單位”做筆記,這就是最主要的"由下而上"的筆記概念。
例如,你看到數學的畢氏定理這個概念,就將這個單獨概念單獨抽出來作成筆記。
接著把它與相關的筆記做連結,可以連結到GPS技術的筆記,也可以連結到建築計算、天文領域…等,每一張筆記不再是"孤單"的存在。
不以整個領域(像是數學、物理)這麼大的知識體系來做筆記,這種"傳統”由上而下的筆記方式,既龐大又笨重,靈活度相當差。由下而上的紀錄方式,可以自由移動、歸類每份筆記,相當靈活與自由,這就像玩樂高一樣,可以變化應用出各式各樣的作品(著作)。
每份卡片筆記,既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又與其他卡片有所相關連結。你可以想像每張筆記都是"一片葉子",透過連結將這些筆記連在一起,變成一棵大樹,是一棵專屬於你的知識樹。

單張卡片筆記

接著介紹每張卡片該怎麼寫,如何實作這個比技法,以及該怎麼連結、歸檔分類。
最重要的概念: 簡單就好,別花太多心思在卡片的排版與美化,最終呈現的卡片連結作品(也就是你的文章或是書),才是重點。
  1. 卡片簡單就好:每張卡片筆記固定統一版型即可,不必想太多太複雜。
    花最少的精力在卡片的設計,只專注在內容的書寫產出就好。
  2. 一張卡片包含的資訊只要是"可以公開發表的單獨見解”: 這可以是”概念"、文獻紀錄或是見解就好,你只要在筆記上介紹足以完整展示這個概念的脈絡即可。
  3. 每張卡片互相連結: 寫完卡片筆記不是分別丟著就好,想想你這張筆記是跟哪個主題有關,寫下連結。像是三角函數的筆記,就可以連結到遊戲的物理碰撞運算,也可以連結到"高中數學"主題的卡片筆記。
每張筆記會互相連結
卡片盒筆記就是因為足夠簡單,所以能夠更加靈活運用。
通常越簡單的設計,發揮的影響力也會越大。這就像是"貨櫃"的設計,當初從沒人想過把貨櫃變成單一尺寸,某天有個人想到如果統一貨櫃的尺寸規格,這樣載貨不就"更單純"了嗎? 工人只要管把貨櫃疊上去,就像疊積木那樣,上貨和卸貨都更加容易,就變得如同流水線作業那般簡單,不必再因為不同尺寸的箱子困擾。
只是這樣的一個小改變,就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巨大的影響,改變了傳統海運以往的貿易行為,甚至加速了全球化的流動,這全都來自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巧思。
卡片盒筆記也是這樣,把以往看似複雜的筆記"單純化"。當下只要做好紀錄眼前的筆記就好,至於之後要怎麼運用組合,看你是要寫書還是寫企劃書,等到時候再說。

卡片盒筆記 — 大腦的外掛

當你看到書上的想法,很興奮這個概念"點醒"了現在的自己,可以解決目前的難題,很有自信地覺得自己就算過了一天也不會忘記,"沒有”當下把它寫起來,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沒錯,就是大部分都忘光光。
根據研究,依照遺忘曲線的相關理論,大部分的"新”記憶或印象,過了一天到了隔天之後,大約7成都會被遺忘掉,只剩下3成的記憶而已。你沒看錯,就是大約7成都消失不見,而不是記住7成。
當下看書記得的暫時記憶,這些新的概念都是屬於短期記憶。在大腦的生理限制之下,短期記憶區一次大約只能放入大約3~7個區塊(chunk)的記憶,一個區塊大約就是一個"想法"的大小。像剛剛提到的書中的新概念,就會占用腦中短期記憶區的一個區塊,如果你當時還掛念著其他事情,記住等一下要做某件事情,這也會占用一個短期記憶區的區塊。所以你有可能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好,這可能只是錯覺。
大部分的短期記憶都會被遺忘,只有那些”刻意練習"的記憶,透過足夠多的提取訓練(像是複習或考試),才能被永久的存起來,成為長期記憶,成為想忘都忘不太掉的記憶。
但也不是所有的短期記憶都要轉為長期記憶,除了我們記不了這麼多,其實也沒這個"必要"。
卡片盒筆記,就是我們大腦長期記憶的"外掛”資料庫,為我們的小腦袋瓜記錄那些記不住的概念,等我們需要的時候,隨時再去翻閱就好。
透過”卡片盒筆記”的筆記法,把你想要記住的各個概念轉化成卡片筆記,在書寫筆記的同時也是在思考,透過寫成自己的筆記的這個過程,去思考眼前的資料資訊,並拆解成一篇篇的筆記,再做適當地歸檔、連結。
卡片盒筆記就像是有個自訂資料庫的搜尋引擎,像是個人專屬的Google搜尋一樣,在你想要寫某份企劃書、某個主題的簡報時,就不怕資料要重頭找起,更不用怕資料來源不清楚,因為你早就把筆記都寫好了,只要挑出需要的卡片,就已經完成八成了,再根據主題稍做整理、潤個稿,你的稿子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沒想到寫作也可以這麼簡單又快樂,不用每次都從頭找起資料,只要你每次都做好卡片筆記,就能像盧曼教授那樣著作等身,不只越寫越快,還能越來越多產。

總結

這種筆記法可以說是為了寫作、發表而生的靈感記錄的方法。尤其是現代社會強調"跨領域學習",卡片盒筆記方式可是再適合不過了。
據說魯曼教授每天都會寫7張的筆記,持續了數年的時間,總共累計”近萬張"的筆記,著實驚人! 你可能會覺得,阿不過就是7張而已,這有什麼困難的? 其實還真的蠻困難的。
雖然卡片盒筆記每份筆記都小小短短的,但實作之後你會發現,這一點都不簡單,光是要"拆解"資訊知識化為己用,這就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了。尤其是"每天”都要持續,我們連每天持續寫日記、持續運動都很難做到了,還要"刻意"寫筆記並且歸檔記錄,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雖然每天寫筆記很難,不只要刻意將概念抽象化與個體化(獨立化為單張筆記),並且比對以前寫的不同筆記,將這些新筆記與舊筆記做連結,這真的很耗費心力,不過是筆相當值得你投入時間與精力去做的投資。
你會發現,一旦養成了每天記錄筆記的習慣,為了完成這些筆記,得想辦法找點新點子、新概念來做筆記,也順便養成了每天刻意學習、刻意思考、刻意練習的習慣了。
卡片盒筆記是以"人生"為單位的筆記法,任何時候記錄的筆記,無論是你二十歲為了期末考作的微積分筆記,或是三十歲為了考證照做的六法全書的筆記,還是四十歲的時候純粹為了興趣而學的昆蟲筆記,這些筆記都是你最重要的資產,都存在名為”人生”的這個卡片盒中。
你隨時都可以從這個卡片盒中擷取筆記,萃取你個人知識的精華,構築出足夠獨特的洞見,化為顯性的輸出公開發表,發揮只有你能做到的影響力。

參考

  • 卡片盒筆記 實體書
  • Slipbox

實際使用了數週之後,發現卡片盒筆記雖說簡單,但因為與以往的筆記方法都不一樣,還是花了不少時間摸索嘗試,直到現在都還在試驗該怎麼拆解、紀錄,什麼方法比較適合自己,還在"滾動式調整",不斷修正找到比較順手的筆記流程。
接下來會有數篇文章介紹我的卡片盒筆記的實作方法與小技巧,有使用幾個自己設計的筆記模板,並搭配使用Notion這個筆記軟體做紀錄。
1會員
18內容數
每週至少分享一篇書摘或心得,為您統整那些實用又有趣的書。幾乎什麼書都讀,透過讀書尋找自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