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妹妹他抓我!」
「媽媽~~~哥哥不讓我玩玩具」
「媽媽妳快來處理….」
「哼!我生氣你了! 我不要跟你玩,你走開~~~」
哭聲就跟著傳來了。
每天都在上演兄妹吵架、打架戲碼。
「妹妹先洗澡」
「我不要,哥哥先洗」
或是「我先我先!我要先玩/吃/坐 (可以對應至任何事)」
每天也都在上演「爭先恐後」,
或是「我不要,你先」的推辭戲碼。
然後這兩種戲碼都標配動手動腳推擠拉扯及哭聲。
(媽媽覺得無奈及耳朵痛)
以前我處理態度是
「有問題不要動手,要先用說的;
無法解決跟大人說,大人來處理。」
所以常常都要扮演調解員,
而很多時候,這項仲裁很難公平處理,
好說歹說,可能兩個都不滿意。
強調輪流規則,但仍然不願服從。
大絕招就是通通不准,然後兩個大哭!
後來看到口羊太太分享:
「手足之間的爭吵,可以引導,不要介入」。
不要去當決定如何處理的那位法官,
而是引導他們自己解決。
有天晚上,兄妹又在吵誰要先刷牙,
兩個都說要先刷,
我就問兒子「那這樣要怎麼處理?」
他想了一下:「不然我們來猜拳,贏的人就先刷牙。」
我答說好,那你跟妹妹說,看他願不願意這樣處理。
妹妹答應了。
第一次猜拳兒子贏了,
但妹妹不服輸,還是吵著說她要先刷。
我又再問兒子:「這樣怎麼辦?」
兒子大氣的說:「不然再猜一次!」
就這樣猜了三次,妹妹都輸,
但她仍然不願意,想當然繼續哭鬧…
我心裡就想:
「這個引導不介入的方法好像就這樣而已,小孩還是吵吵鬧鬧阿」
後來是兒子自己退讓,讓妹妹先刷,
結束了這一回合。
改天,又為了「誰要先去洗澡」吵鬧,
我再次使用這個方法,
而兒子同樣提出「猜拳解決」,(兒子大概只知道這個方法吧 笑)
心裡不抱什麼期待,
畢竟妹妹還小,可能不太懂或是能接受服輸的概念。
當然這次妹妹依然輸了,
(兩歲半對猜拳輸贏還不太有概念,要贏不容易啊)
她竟然說出:「她輸了,哥哥贏了。」
就默默地跟著爸爸去浴室…
和平落幕!PEACE!
我很驚訝這次事件的發展,
未來如果遇到兄妹爭吵,
我會優先使用這引導方法應對。
雖然不代表每次都能完美解決,
但大人不用當吃力不討好,調解結果也不一定會被接受的調解員;
小孩也能從中學會爭執時可以自己想方法處理,
而非被動依賴大人,或只能接受大人裁判。
「手足之間的爭吵,可以引導,不要介入」。
恩,覺得大家可以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