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只是場騙局?

2023/01/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智慧城市」已經在台灣堆動不少時間,但是成效如何?是否有符合大眾市場、產業端是否跟得上?都是關鍵的問題。
智慧城市指的是運用數據、通訊及科技,來改善城市問題。但放眼看過去,每個城市都還是不是那麼智慧。簡單講:在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等工具,雙北以外的實際落實應該少之又少。
一座水泥叢林中的大眾運輸、自來水道、電力設備、區域網路、路燈節能等,甚至連寵物雲接種通知可能都是需要變得更「智慧」的選項。各縣市都會做,但做得很片斷,向台北就透過手機應用更多app讓生活便利,進而透過教育「數位意識」的扎根訓練,因為他們發現,沒有市場的智慧城市,需要耗費政府太大的力氣。
台中的智慧城市發展也還在透過各種數據搜集、分析找出問題的階段,或許先把痛點問題找出來,為這個問題找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也不是不行,只是依然沒有達到「物聯網的概念」、「資訊整合的平台」、「使用者介面的建立」等等具體層面。只是現在連在議會的屋頂上蓋太陽能板,善用台南的炙熱陽光,也算是「智慧城市」了,也是這樣的氾濫,讓核心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答。
這件事情很難,但如果試著從民眾的角度出發,盤點人們與政府之間相互供需的大大小小事情,規劃身份識別原則和系統,加上民間的公私合作,不要怕圖利特定廠商,跟具備有大型市場數據的賣場、醫療院所、私立大學、商圈等進行需求確認,不然,至少!至少!當我們想要任何公部門的資訊的時候,可以透過什麼樣的一個裝置,很快速的介接、資料互通。
當然,產業是否要鳥政府,就是需要「志願者」需要也認同這樣觀念的民間協力!否則,光靠政府要完成,依然只能做到三分樣。我們在喊智慧城市的同時,我們依然缺乏:普遍使用的平台、網路威脅的定義、資訊安全的管理等,最重要的還是社會市場中你我的「數位意識」,有些城市,再談「智慧城市」但,該城市人口少、人口老化,甚至你要做大數據和聲量分析還會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
老話一句:沒有市場,是否硬要打造市場?還是等市場成熟了再來考慮考慮?公權力是否就是影響市場的那隻一手?設立專屬的自治條例依然是城市改變的方式之一!如果做不到「智慧城市」,至少先為所有Z世代的族群打造一個友善的「#數位城市」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