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信,「見」信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由此了悟諸法之性空幻有,諸佛乃心念之造作。

類似的例子,如《約翰福音》云多馬(Doubting Thomas)就用手去摸耶穌身上手上的釘痕,然後大喊我的主!我的神!」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見了才信,是務實的凡夫;沒見也信,或乃宿世的善根。只是聽祂說「不要疑惑,總要信!」就如是的信了,這雖奇特,卻不能說他迷信。《彼得前書云: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耳聞與眼見,有何功德上的差異?《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云:「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分別六根的功德,「耳」1,200(4方×3世×10界×10如),眼800:眼根見明不見暗,見前不見後,前方全見(300),左右各見三之二 (25×2),合成800之數;又以三分為功,一分為德[1];耳根能聽(東南西北)四方,隨聲音之發動,或遠或近,無有遺漏;《楞嚴經.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念「阿彌陀佛」聖號,是耳根修,自念自聽,以此攝心,耳根最直接,功德也最殊勝。娑婆眾生,耳根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極易成就。可說是無量法門中殊勝。宋.戒環《首楞嚴經要解》以「聞、思、修」次第說明如下:

達耳之謂聞,著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三者圓明,是名三慧。入流亡所者,不隨聲塵,頓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音聲之性,由動靜顯故,所入既寂,則動靜不生,此聞慧也。既達乎耳,復著於心,如水之漸,如土之增,使能聞所聞,情境俱泯,而盡聞之心,亦復不住,以合真覺,此思慧也。即著於心,還以治習,使能覺所覺,皆合妙空,則空覺不二,是謂極圓。能空所空,亦復不立,乃為盡道,此修慧也。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觀世音殿後者,有三意:一、知佛密意,於前教令中,已密示「耳根」為最優。二、此界(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易於修證,如文殊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三、多聞之阿難,慣用耳根,而順流聞聲,乃結縛之元,生死之本。若能逆流照性,是解脫之要,可入涅槃。故觀音殿後,述說「解結」之修證,廣談「利生」之大用,以啟阿難欣羨之心。大勢至亦知佛密意,對此界眾生之機宜,修《楞嚴》大定,固以耳根為最;若論其普被三根,橫超生死,則惟有「念佛」法門,最簡易、最圓頓,堪稱第一。[2]

由上所說,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因此,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可說是觀機逗教的簡易而殊勝之法門,可反「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1] 白雲禪師《妙法蓮華經.決疑》

[2]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根大圓通:【事念、理念表解】事念、理念,只是能(念心)所(念佛),之開合而言。事念佛:從能、所判然,以至能、所合一而言之:理念佛:從能、所雙亡而言之。前者可結合到後者。後者亦可單獨而為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七大圓通>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
Thumbnail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