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UP Series》遙望《給十九歲的我》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2009年,America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出版了《Honest Truths : Documentary Filmmakers on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ir Work》(1);一份應該被提及的文件(2),當中引述了紀錄片導演Gordon Quinn的一段話:
We say to our subjects, “We are not journalists; we are going to spend years with you. Our code of ethics is very different. A journalist wouldn’t show you the footage. We will show the film before it is finished. I want you to sign the release, but we will really listen to you. But ultimately it has to be our decision.” In some cases I will say, “If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you can’t live with then we’ll discuss it, we will have the argument and real dialogue. In the end, if I can’t convince you then we’ll take it out.”
整段說話,不就是《給十九歲的我》(簡稱《給》)一個清晰的註腳嗎?張婉婷導演與英華校方明顯就裁在這個環節上。
筆者婉惜在於:張婉婷導演曾在紐約大學進修電影,理應近水樓台,從上述文獻或從Gordon Quinn這類同儕中,早得殷鑑,避過相關錯誤。
婉惜豈止於此?張婉婷早年曾在BBC工作,擔任場記和翻譯,到新界拍攝圍村紀錄片。據其憶述,這次拍攝經驗很深刻,既見識到團隊如何專業,亦了解BBC製作紀錄片的一些步驟(3)。
除了技巧,BBC早就製作了海量的優秀紀錄片,可供借鑒。《給》花上10年光陰,追蹤母校建設與幾位女孩子的成長歷程,撇除倫理失當,當然是心血之作。但比諸BBC的同類作品,只算後進小輩一名,我說的是BBC紀錄片系列《UP Series》(4)。同樣涉及孩子成長,跨越多久?55年!
《UP Series》(簡稱《UP》)第一輯在1964年播出,找來多位7歲左右的小朋友,詢問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想法。套用其開場白,就是:
“……we wanted a glimpse of England in the year 2000. The union leader and the business executive of the year 2000 are now seven years old……”
開場白還有另一句,來自改動了的耶穌會格言: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Seven Up》之後,1970年播出《7 plus Seven》,繼續追蹤那群孩子(當時已是少年人)。爾後每隔7年推出新一輯:《21 Up》(1977年)、《28 Up》(1984年)………《56 Up》(2012年)。最新一輯《63Up》在2019年播出,昔日的7歲小孩,與孩子孫兒們一起在鏡頭前現身。隨著《UP》導演Michael Apted於2021年去世,也許《63Up》已是《UP》最终章:或許可稱為「給『六十三』歲的我」。
同樣拍攝成長歷程,《UP》有否出現《給》的倫理爭議、團隊衝突?怎可能沒有?尤其是由《21 Up》開始,受訪成員早已成年,各有自己主見,沒有發生衝突才不可思議。
曾任職傳媒的吳芷寧在facebook撰文,指出《給》「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5),觀看《Seven Up》及《7 plus Seven》的成人/兒童/少年對答環節,一樣出現類似尷尬情況。其中一位受訪成員Jackie就曾經抱怨:為何Apted詢問女孩子有關「men and marriage」,卻詢問男孩子「保守黨正在做甚麼」(6)。另一位受訪成員Charles,在《21 Up》後拒絕在《UP》中亮相,部份成員與制作單位不咬弦,也不是甚麼秘聞(7)。
基於上述初步印象,筆者在網絡搜查資料期間,本以為Apted有機會如張婉婷般,早已萬箭穿心。但觀乎近年批評,《UP》未出現嚴重侵犯私隱及兒童權利等投訴。畢竟BBC是紀錄片翹楚大戶,對有關拍攝倫理的執行與拿捏,理應較周全純熟,不容易給抓到失誤。
張婉婷導演這位前BBC場記,有沒有耳濡目染?拍攝《給》這套類型相似的作品期間,她有否參考BBC如何與受訪者溝通及建立信任?類似《UP》的製作遇上過甚麼難題?要避開甚麼「地雷」?有甚麼步驟不可輕忽?她曾否瀏覽過BBC那套「紮腳布」那麼長、同時又那麼鉅細無遺的Editorial Guidelines(8)?例如這兩個段落:
……We must take due care over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fare and the dignity of under-18s who take part or are otherwise involved in our editorial content, irrespective of any consent given by them or by a parent, guardian or other person acting in loco parentis. Their welfare must take priority over any editorial requirement……
……We must ensure that under-18s are not caused unnecessary distress or anxiety by their involvement in our output. Their involvement must be editorially justified, consents should be obtained as appropriate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tribution and content, and support should be given to them where necessary……
Section 9: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s Contributors
筆者認為張婉婷對BBC如何拍攝紀錄片,應該有一定程度了解。觀乎《UP》那種冷眼旁觀、不投入感情的鏡頭畫面,靜態得幾乎沒有背景音樂,可以用冷酷形容之。這種風格,張婉婷稱之為「a fly on the wall」(9)。她在去年一次訪問中,清楚指出由於是替母校拍攝的作品,難以不get involved、不投放感情,故此《給》不會是過往BBC那種冷酷的「蒼蠅視角」紀錄片(10)。
也許,get involved太深,就容易偏離航道了。

筆者重提Gordon Quinn及BBC Editorial Guidelines,以致張婉婷的履歷,一方面是批評張婉婷:妳應該聽聞過;甚至熟悉這些業內倫理守則!我認為,張婉婷(應該要加上英華校方)有可能觸及「專業失當」。何謂專業失當,應該有較嚴謹的判斷準則。羅列大堆冗長的專業守則,並非為製造菁英門檻,迫大家噤聲,而是指出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一名醫生或律師專業失當,雖無可避免會惹起公憤,但觀乎現時坊間的評論甚至審判,由起初急於「丟石頭」(11),發展到「嗜血」階段(12),筆者豈能不擔憂?擔憂甚麼?嗜血之後,公眾及業界更明白更警覺拍攝紀錄片要注意甚麼守則,以後懂得用更合理進步方式製作,令香港的紀錄片質素漸漸提昇(13)?或者走向另一端,由於張婉婷的案例太血淋淋,為了平安大吉,以後大家還是不做不錯,不要碰紀錄片這塊瘴毒之地?
一眾學校呢?由於英華的案例太血淋淋,日後不要創意無限地自找麻煩。若要籌款,聯絡幾位富裕的校友,意思意思就行了。
言論自由原則下,公眾有權表達任何觀點,只是當事態發展至此,我們付出了代價(大家到網絡走一圈,見證再添一件事件撕裂香港人),卻不一定換來進步……怎能不婉惜?
後記:文字在同文Commons Facebook 專頁貼出後,承蒙瀏覽的朋友指正,《UP Series》其實並非 BBC 作品。《UP Series》其中一輯在 BBC One 播出,但主要在 ITV 播出,故此標題「BBC《UP Series》」及內文談及BBC的內容,當中有不實之處,筆者查證工作不足,必須承認錯誤。
只是筆者考慮過重寫文章、改動標題(例如不提 BBC)等,但同時涉及改配圖等額外工作,為編輯添加麻煩,故此只求加上這段更正文字,其他段落內容保留。
況且在網絡白紙黑字記下自己的「罪證」,警告自己資料查證不能「求求其其」,也許並非壞事。
註/延伸閱讀:
(1) 《Honest Truths : Documentary Filmmakers on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ir Work》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28041258/https://archive.cmsimpact.org/sites/default/files/Honest_Truths_--_Documentary_Filmmakers_on_Ethical_Challenges_in_Their_Work.pdf
(2) 《鏡頭的暴力:紀錄片的倫理(上)》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13/6/2021) https://mhperng.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13.html
(3)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灼見名家,1/2/2023)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4) 《Up (film series)》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p_(film_series)
(5) 《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 (Ng Tsz Ning,26/1/2023) https://www.facebook.com/ng.tsz.ning/posts/pfbid029prZg41LVmArXioJvbjVDrJWznEaMgngSkyraYrEZTeJNALzf9EGZqgmZYjUwjhcl
(6) 《The story behind TV's longest-running documentary series, Up》 (Royal Television Society,13/6/2019) https://rts.org.uk/article/story-behind-tvs-longest-running-documentary-series
(7) 《A Thing or Two About Life The education of Michael Apted.》 (The Nation,2/11/2020)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culture/michael-apted-up-series-british-life/
(8) 《BBC Editorial Guidelines》 https://www.bbc.com/editorialguidelines/guidelines/
(9) 《羅啟銳猝逝後再出發 張婉婷:要有自己生活》 (信報,5/12/2022)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317381/羅啟銳猝逝後再出發++張婉婷:要有自己生活
(10) 《專訪〈給十九歲的我〉導演張婉婷》 (電影朝聖,3/12/2022) https://film-pilgrimage.com/2022/12/03/專訪《給十九歲的我》導演張婉婷/
(11) 《〈給十九歲的我〉:兩種回應》 (時代論壇,6/2/2023)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70857&Pid=104&Version=0&Cid=2053
(12) 《嘗試理解輿情和張導》 (Ng Tsz Ning,7/2/2023) https://www.facebook.com/ng.tsz.ning/posts/pfbid02EYyPwz2kYYqFncVGVkWWTrkCMzavR27VbmW5HsWsU3DYkfSem2fpbnhff3WRvJv9l
(13) 《2023年2月8日貼文》 (柳俊江Lauyeah,8/2/2023) https://www.facebook.com/lauyeahryan/posts/pfbid02Mvy6bUUcfd752ixUC1fgzRRS5C53ANffvC5rbgkanLRdHJRWYoz56WJsL3Qasioyl
其他延伸閱讀
《七問〈給十九歲的我〉爭議:世代、權益、教育和紀錄片倫理》 (端傳媒,8/2/2023)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207-culture-documentary-ethics-for-student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恃仗武力,私了惡霸」,由源自美帝的Batman到楚原操刀的《黑玫瑰》;80年代美劇《The A-Team》到去年的熱播韓劇《Taxi Driver》,俯拾皆是,如同盛宴中鋪陳的佳餚,值得重溫、回味。
民眾不爭/和睦/知禁,維穩成功了,為政者若果沒有因此以德相報,反而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公平嗎?道義安在?
趁「紅歌、黨頌」還未響遍香港每一角落,學會多欣賞這類曉有趣味別意的歌謠,緊記那種翱翔自由,本來就屬於我們,不是由大人物施捨的。
起初因為「色厲」,令我憂心忡忡,卻被「眾目睽睽」一一應對,實屬始料不及。同時期,種種恐嚇卻一一落空,甚至成為笑柄,終於顯露其「內荏」的虛怯本質。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恃仗武力,私了惡霸」,由源自美帝的Batman到楚原操刀的《黑玫瑰》;80年代美劇《The A-Team》到去年的熱播韓劇《Taxi Driver》,俯拾皆是,如同盛宴中鋪陳的佳餚,值得重溫、回味。
民眾不爭/和睦/知禁,維穩成功了,為政者若果沒有因此以德相報,反而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公平嗎?道義安在?
趁「紅歌、黨頌」還未響遍香港每一角落,學會多欣賞這類曉有趣味別意的歌謠,緊記那種翱翔自由,本來就屬於我們,不是由大人物施捨的。
起初因為「色厲」,令我憂心忡忡,卻被「眾目睽睽」一一應對,實屬始料不及。同時期,種種恐嚇卻一一落空,甚至成為笑柄,終於顯露其「內荏」的虛怯本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fcM7k_-MYBBC真的是好左啊,你憑什麽代表德國民衆呢?你感到震驚就可以了,非得要寫德國民衆感到震驚,然後采訪幾個左翼人士,就論證自己的觀點了。 左派就這點不好,老想代表人批判人,還老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綁架人。 其實這個
Thumbnail
閱讀一篇BBC時事英文,學習deploy、state banquet、royal、correspondent、grandeur、praise、remarkable、captivate、admit、assumption、monarchy十一個(中)高階詞彙  
BBC Health Tai chi may slow Parkinson's symptoms for years, study finds By Philippa Roxby (25/Oct./2023)
Thumbnail
類型:自然生態、動物、大自然、紀錄片、動物間諜、BBC、動物紀錄片 觀看平台:公視 BBC最具娛樂性的動物秘密生活偷拍系列這次以更先進的裝備拍攝。內容將以愛、智慧、友誼與惡作劇為主題看大象阿姨如何當接生婆、園丁鳥如何布置家園吸引異性、河馬如何修指甲、猴子醉醺醺的景象以及黑猩猩扮警察維持秩序。這些
Thumbnail
「BBC 100 in Wales」特展介紹經典兒童節目「天線寶寶」,來聊聊你所不知道的天線寶寶冷知識...
Thumbnail
Lori和人口走私販Florian通上話了,對話中有什麼進展呢? 同一時間,Josh走訪了Sam之前居住的社區,訪問了一些認識Sam的人。在他們的眼裡,Sam是怎麼樣的人呢?
Thumbnail
是什麼原因 讓Sam選擇離開美國,帶著孩子加入ISIS Sam是誰? ”I Am Not A Monster" 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美國女性不平凡的故事
Thumbnail
BBC Sound Of…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主辦的評選活動,由音樂評論家和業內人士投票選出最有潛力的音樂新人。一起來認識2022年獲得前五名的英國新歌手與推薦歌單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fcM7k_-MYBBC真的是好左啊,你憑什麽代表德國民衆呢?你感到震驚就可以了,非得要寫德國民衆感到震驚,然後采訪幾個左翼人士,就論證自己的觀點了。 左派就這點不好,老想代表人批判人,還老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綁架人。 其實這個
Thumbnail
閱讀一篇BBC時事英文,學習deploy、state banquet、royal、correspondent、grandeur、praise、remarkable、captivate、admit、assumption、monarchy十一個(中)高階詞彙  
BBC Health Tai chi may slow Parkinson's symptoms for years, study finds By Philippa Roxby (25/Oct./2023)
Thumbnail
類型:自然生態、動物、大自然、紀錄片、動物間諜、BBC、動物紀錄片 觀看平台:公視 BBC最具娛樂性的動物秘密生活偷拍系列這次以更先進的裝備拍攝。內容將以愛、智慧、友誼與惡作劇為主題看大象阿姨如何當接生婆、園丁鳥如何布置家園吸引異性、河馬如何修指甲、猴子醉醺醺的景象以及黑猩猩扮警察維持秩序。這些
Thumbnail
「BBC 100 in Wales」特展介紹經典兒童節目「天線寶寶」,來聊聊你所不知道的天線寶寶冷知識...
Thumbnail
Lori和人口走私販Florian通上話了,對話中有什麼進展呢? 同一時間,Josh走訪了Sam之前居住的社區,訪問了一些認識Sam的人。在他們的眼裡,Sam是怎麼樣的人呢?
Thumbnail
是什麼原因 讓Sam選擇離開美國,帶著孩子加入ISIS Sam是誰? ”I Am Not A Monster" 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美國女性不平凡的故事
Thumbnail
BBC Sound Of…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主辦的評選活動,由音樂評論家和業內人士投票選出最有潛力的音樂新人。一起來認識2022年獲得前五名的英國新歌手與推薦歌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