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勝算決策》|從運氣與技巧的角度看待決策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勝算決策》|從運氣與技巧的角度看待決策結果

《高勝算決策》|從運氣與技巧的角度看待決策結果

結果與決策之間

你最近一次自認為做出的好決定是什麼?也許是看氣象預報,下雨機率 50%,決定帶傘出門,結果到了下午,真的下起大雷雨,因此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通常這個決定,也是對你有正面結果,你才會答出這個答案,對吧?但假使下午沒下雨,你還會這麼認為嗎?

《高勝算決策》的作者安妮.杜克,是個德州撲克玩家,她在書裏確提到,我們會有這個觀念,是因為過度認為結果與決策息息相關,這是人類的心理認知偏誤。但其實決策是否奏效,還有太多資訊落差與運氣造成的不確定性,其實是某種機率問題。

因此,如果單純的透過結果的好壞來歸因當時決策的好壞,這樣的結果論,反而會造成後見之明的偏誤,在書中稱之為「自利偏差」。(白話文則是放馬後砲)

決策 x 結果

如果延續這個脈絡,我們可以把決策與結果想像成是個 2x2 矩陣。

決策 x 結果的矩陣圖

決策 x 結果的矩陣圖

好的決策,可能帶來好的結果,也有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反之,不好的決策,同樣可帶來不好的結果,也有可能帶來好的結果。

最簡單的舉例:

今天你喝醉酒,但決定開車回家,結果你平安無事的回到家,即使獲得好的結果,你應該不會認為喝醉酒開車回家,是個正確的決策?

反之,一個人辛苦地考上大學、拿到碩士學歷,但畢業就遇到金融海嘯或是疫情,因此失業而找不到工作。假設我們認為失業是壞的結果。(我自己認為失業更應該是個中性的詞,但在這裡不延伸討論。)但我們不會因此說他之前考試唸書的準備是錯誤的決策。

因為有各種變因會去影響結果:時機、趨勢、他人的行為… 等等,這些總結為運氣。所以我們並不能完全從結果論來回推一個人當時做的決策判斷是好或是壞。

這點其實跟之前閱讀《致富心態》提到的觀念很像,當成功的結果被過度放大,卻忘記其中的機率問題,就會掉入倖存者偏差的迷思。

生活品質其實決策品質與運氣的總和。-《高勝算決策》

下決策前,增加信心值

如果下決策後,會有一定機率問題來決定最後的結果,那我們要怎麼增加決策本身的精準度呢?

除了盡可能搜集已知數據以外,作者也強調,我們要正視未知、改變、風險的必然,因為你的信念會影響你處理訊息的方式。當你在樂觀開放的心態下,就能夠接收包容更多資訊;相反的,如果是悲觀的態度,會因為埋怨而看不到機會點。

為了避免掉入只看見眼前風險的陷阱,可以試著反過來想:假想事情已經成功之後,反推如何成功的路徑。

預期後見之明

研究人員現,預期後見之明』(prospective hindsight),也就是想像事情已發生,可以提高 30% 『正確確找出未來結果的原因』的能力。

先思考自己已經成功,跟平常我們思考如何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中間有什麼樣的差異?這也是我在閱讀時對自己的提問。

前者是你先相信自己會/已經成功;後者是你還懷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達成目標。因此,這個想像練習,其實也是一種自證預言:當你相信自己最終可以達成目的,你也才能真正理性客觀地回頭評估自己將要選擇的路徑,以及需要的條件、環境、資源,也更能抽離現況去評估決策的路徑。

將決策結果正確歸因,從經驗中學習

比起新手,老手可能更有機會因為經歷而獲得佳績。然而除了累計經驗還不夠,知名小說家赫胥黎說:「經驗不是一個人所遭遇的事,而是一個人如何因應他所遭遇的事。」

如果沒有從經驗中適當的反芻歸因,就不會從實際經驗中找出可控與不可控的因素,進而迭代下一次的決策與行動。

記得在某一次的 retro 中,我跟團隊夥伴反省自己沒有掌控好第三方的進度,因此導致時程有異動。但當時的夥伴回覆說:「這不是你可以控制的部分呀!」讓我自責的心情稍微獲得平緩,並且反之思考自己可以控制跟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

對於決策後的結果,釐清哪些屬於可控的部分(以書中提及的語言:技巧),專注在他們可以學習的經驗,進一步找到可以進步的空間;不可控的部分,那就放下他,不要讓自己困住在情緒太久,也不要完全把結果歸因於不可控的部分(如運氣、基因),這些屬於無法學習的經驗,是一種卸責的聯想,雖然可能讓自己一時自我感受良好,卻對自我的成長的長期目標沒有幫助。

決策的正循環:持續進步的方式

決策的正循環

決策的正循環

從上述的結論,我們可以將一個決策流程,拆解成這樣的步驟:基於足夠事實基礎,有了信念後,下注作出決策,等待結果發生,並從結果中歸因出運氣成分與技巧問題,再從可以優化的技巧層面下去調整,強化下一次的下注前的信念,達成決策的正循環。

我覺得作者不斷地強調,決策結果的歸因有運氣成分,除了讓我們正視心理認知偏誤以外,也是為了讓人能重新定義正確與錯誤,不過度被情緒或感性給綁架,真正從決策的結果解放。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收穫。

重新定義「錯誤」,便不會因為結果不如預期而痛苦。但這也表示我們得重新定義「正確」。如果我們不因失敗而認為自己犯錯,也不能因事情順利而自認正確。這種心態上的權衡取捨,是否讓人情緒更穩定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uki-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07
《機緣力》|將點與點串連起來的能力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Yuki 的書適圈
113會員
51內容數
喜歡閱讀「設計、心理學、自我成長」等類別書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不快不慢剛剛好,所以紀錄在閱讀成長的路上,覺得深刻又值得推薦的內容。
Yuki 的書適圈的其他內容
2023/10/17
大多數跟時間相關的書,都在教你如果管理時間、善用時間,才能積極面對生活,有效率的處理工作與日常的事務。 但《四千個禮拜》卻是一本讓你可以從不同面向,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書。 首先,可以思考的事情是:市面上這麼多省下時間、提高效率的書,會長期熱銷或是持續有創作者針對同樣的主題提供想法,正是因為這符
Thumbnail
2023/10/17
大多數跟時間相關的書,都在教你如果管理時間、善用時間,才能積極面對生活,有效率的處理工作與日常的事務。 但《四千個禮拜》卻是一本讓你可以從不同面向,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書。 首先,可以思考的事情是:市面上這麼多省下時間、提高效率的書,會長期熱銷或是持續有創作者針對同樣的主題提供想法,正是因為這符
Thumbnail
2023/09/07
在 中,提及我們需要將決策後的結果,各自歸因技巧與運氣層面,並針對我們可以繼續精進的技巧著墨。 而運氣的部分,真的只能看天了嗎?機緣力這本書,反而提出了創造好運的技巧,透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與案例,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運氣。 機緣力是什麼 機緣力(Serendipity)這個詞,最早是來自於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9/07
在 中,提及我們需要將決策後的結果,各自歸因技巧與運氣層面,並針對我們可以繼續精進的技巧著墨。 而運氣的部分,真的只能看天了嗎?機緣力這本書,反而提出了創造好運的技巧,透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與案例,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運氣。 機緣力是什麼 機緣力(Serendipity)這個詞,最早是來自於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2/19
在《雜訊》一書中,用了非常圖像式的比喻來形容雜訊與偏誤。 還提出了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所面臨的許多偏誤,這些偏誤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如何解決這些偏誤成為了重要課題,包括多角度思考、設定明確目標、建立有效的決策機制等提供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2023/02/19
在《雜訊》一書中,用了非常圖像式的比喻來形容雜訊與偏誤。 還提出了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所面臨的許多偏誤,這些偏誤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如何解決這些偏誤成為了重要課題,包括多角度思考、設定明確目標、建立有效的決策機制等提供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1.決策的困境 決策偏差 人們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 並且無法精確,偏好用比較原則, 加上資訊是不完整、不透明的,導致決策結果不良。 擁抱不確定性 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 事後諸葛,把決策品質與結果相提並論, 即使是對的選擇,結果可能不好, 思考承認不確定性,需要擁抱運
Thumbnail
1.決策的困境 決策偏差 人們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 並且無法精確,偏好用比較原則, 加上資訊是不完整、不透明的,導致決策結果不良。 擁抱不確定性 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 事後諸葛,把決策品質與結果相提並論, 即使是對的選擇,結果可能不好, 思考承認不確定性,需要擁抱運
Thumbnail
如何提高決策的品質?從數據思維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拆解脈絡?我們可以將決策過程的脈絡,簡略的拆解為三個階段:產生選項、做出判斷、看待結果。因此,提升決策品質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產出更多的選項?如何做出更合適的判斷?如何正確看待結果,並從中獲得反饋?
Thumbnail
如何提高決策的品質?從數據思維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拆解脈絡?我們可以將決策過程的脈絡,簡略的拆解為三個階段:產生選項、做出判斷、看待結果。因此,提升決策品質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產出更多的選項?如何做出更合適的判斷?如何正確看待結果,並從中獲得反饋?
Thumbnail
刻意練習 人生實踐版 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
Thumbnail
刻意練習 人生實踐版 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幾乎都是時時刻刻在做決定,食衣住行育樂,基本上就是各種不同的決策,有的決策可以憑感覺,但是能夠所有決策都憑感覺嗎?這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本次閱讀的「高勝算決策2」主要的目標是要能夠讓你的決策能夠具體且有章法,透過決策流程的實體化,才能夠提高決策的品質。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幾乎都是時時刻刻在做決定,食衣住行育樂,基本上就是各種不同的決策,有的決策可以憑感覺,但是能夠所有決策都憑感覺嗎?這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本次閱讀的「高勝算決策2」主要的目標是要能夠讓你的決策能夠具體且有章法,透過決策流程的實體化,才能夠提高決策的品質。
Thumbnail
平常忙於工作 週末晚上空閒之餘好像蠻適合來溫習一下 我之前看過的一本書 #高勝算決策 的小小心得 之前讀過#高勝算決策 #快思慢想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 裡面都提到系統一(快思)和系統二(慢想)的區別 在我們生活中做決策 很常都會使用系統一的反射做決定 而不是光憑表面的資訊就急著做決定 可以從:
Thumbnail
平常忙於工作 週末晚上空閒之餘好像蠻適合來溫習一下 我之前看過的一本書 #高勝算決策 的小小心得 之前讀過#高勝算決策 #快思慢想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 裡面都提到系統一(快思)和系統二(慢想)的區別 在我們生活中做決策 很常都會使用系統一的反射做決定 而不是光憑表面的資訊就急著做決定 可以從:
Thumbnail
在非勝即敗的遊戲裡,沒有人想要輸。在這種情況下,勝出的人具有什麼特質?他們是特別聰明,還是運氣特別好?或者,只因為他們是贏的人,所以他們的特質就是勝出者的特質?
Thumbnail
在非勝即敗的遊戲裡,沒有人想要輸。在這種情況下,勝出的人具有什麼特質?他們是特別聰明,還是運氣特別好?或者,只因為他們是贏的人,所以他們的特質就是勝出者的特質?
Thumbnail
如何透過學習,提升我們的決策品質,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你分享關於《高勝算決策》告訴我的三件事。
Thumbnail
如何透過學習,提升我們的決策品質,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你分享關於《高勝算決策》告訴我的三件事。
Thumbnail
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上回持續的從粉專整理舊文章到探路客時,完成《走進我的交易室》一書讀書心得的文章轉移(詳參 〈讀書筆記|《走進我的交易室》摘要〉一文),當中提到「3M原則:心法錢」,我們有了這套管理模式後,最終還是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這回的主角:安妮‧杜克《高勝算決策》
Thumbnail
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上回持續的從粉專整理舊文章到探路客時,完成《走進我的交易室》一書讀書心得的文章轉移(詳參 〈讀書筆記|《走進我的交易室》摘要〉一文),當中提到「3M原則:心法錢」,我們有了這套管理模式後,最終還是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這回的主角:安妮‧杜克《高勝算決策》
Thumbnail
我將在1/18晚上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請有訂閱的朋友記得到專屬的臉書社團收看喔!
Thumbnail
我將在1/18晚上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請有訂閱的朋友記得到專屬的臉書社團收看喔!
Thumbnail
高勝算決策/作者安尼‧杜克 高勝算決策這本書是投資界還有說書人都相當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安妮‧杜克是一位世界職業級的撲克牌玩家,在她職業生涯中面臨了無數的選擇以及決策,因此她將在撲克比賽場以及生活中長達多年的經驗,歸納分享出來。這種有關機率、下注、不確定性、決策的思維跟我們的金融投資行為幾乎如出一轍.
Thumbnail
高勝算決策/作者安尼‧杜克 高勝算決策這本書是投資界還有說書人都相當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安妮‧杜克是一位世界職業級的撲克牌玩家,在她職業生涯中面臨了無數的選擇以及決策,因此她將在撲克比賽場以及生活中長達多年的經驗,歸納分享出來。這種有關機率、下注、不確定性、決策的思維跟我們的金融投資行為幾乎如出一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