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面對「失敗」的態度以及如果你想成功,就要先提出質疑,為你的現狀、生活習慣、傳統、習俗等等的社會共識,抱持懷疑的態度。
當我們提到「失敗」,它的相反詞「成功」就會隱隱約約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似乎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卻以失敗收場,就代表他並不成功。失敗與成功是一體兩面,個人的成功是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敗,學到下次如何扭轉局勢,才能夠取得開啟成功的鑰匙。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是一直的存在。没有「失敗」也不會有「成功」。失敗並不是一個沒有出口的結局。就是因為我們曾經失敗過,在比較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成功,以及如何成功。如果我們能承認這一點,才能重新定義價值觀,形塑能讓自己成功的新觀念與新習慣。新觀念與新習慣能塑造新的文化。
為什麼我們要塑造新的文化呢?現在的文化不好嗎?停留在習慣的一切不好嗎?
大家還有印象的話,臺灣在40、 50年前,如果問任何一個人,最好的工作是什麼。我想應該會有90%的人回答:公務員。在當時大部分的人認為能考上公務員就是取得金飯碗,然後基本上你的人生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公務員可以享受最優惠的存款方案、最吸引人的退休條件、比一般人少將近一半的水電費支出,能被分配或請調到離家裡最近的公家機關上班,太多好康說都說不完,可以說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具代表性的工作。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中,成功的定義就是口袋有錢、有享受公家飯碗的權利。回過頭來,我們談談在40、 50年後的現在,如果問你,最好的工作是什麼。我想不會有90%的人想也不想的說,當個公務員吧!
那麼,這40、 50年後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讓這些觀念有了365度的轉變?
我們先來打個比方。假如30年前的你還是個15歲的孩子,你初中剛畢業。**大人會要你開始準備考取公務員。**這個在現代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觀念,在當時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所以,在這樣環境長大的你,當然不會覺得奇怪,更不會反抗或有其他意見,因為,在你們的村子裡,在當時能上初中的孩子,除了其他需要繼承家業的要學習商業技巧、或是繼續升學未來當醫生、律師、老師的人以外,其他人會為了考上公務員為終生職業做準備。
於是,你在當時也順利考上了公家機關,成為公務人員。在30年後的現在,你45歲。在這30年中你曾享受最優惠的存款方案、最吸引人的退休條件、比一般人少將近一半的水電費支出,能被分配或請調到離家裡最近的公家機關上班,然而,後來這幾十年,政府為了消弭人民對公務人員預算與社會成本的質疑或人民對公務人員的最優福利的不滿而必需選擇做出微調。在你看來似乎不太公平,因為一直以來,考上公務員本來就代表著能享受這些福利,以及在你65歲退休之後能夠享有跟前人相同的福利。而現在45歲的你,拿了跟一般勞工差不多的福利,跟其他的公務員前輩比起來,好像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占了許多優勢。所以,現在的你,可以定義自己「成功」嗎?
Photo by Razvan Chisu on Unsplash
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不過我們不單單只用結果論,現在的你,可以重新定義價值觀,雖然你尚未真正遭遇「失敗」,不過我們可以重新打造新的文化。新文化之所以能形成,代表人們質疑現在的狀態或現有生活方式,對於現在保有的傳統、習俗、習慣等等的社會共識,抱持懷疑的態度。
社會共識說穿了只是集體共識。集體共識的形成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有相同程度或等量的看法。有可能某些人只是跟著人潮推進,人云亦云,毫無自己的想法。主要由一個比較巨大的力量來支持這個集體共識,所以,這個共識並不代表絕對的正確,更不表示你能因此受益或有所成長。
當你知道維持現狀,則無法幫助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開創有期待中的未來,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去調整現狀呢? 如果無法時時刻刻讓自己存有對現狀的懷疑與好奇、保持學習。我們只是單純走著前人的腳步,於是,我們最後的成就,不過也跟其他人一樣罷了。
更多集體共識的例子,例如,在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或是到了現代,或多或少都還有一些人認為,男生應該從事醫生、律師,或主管的工作;護士則應該由女生擔任。
你或許來不及在30年前打造新文化,但是你現在一定可以。如果你願意,你將會發現30年後的你,在回顧30年前的現在,你能發現自己有哪裡不一樣呢?
新的文化所代表的是,以新觀點為導向,調整舊思維,發展成新的觀念和習慣。由於我們曾經經歷過失敗,因為失敗帶來的教訓,在我們通盤學習後,因此有了新的信念。因為了解做某件某些事情的結果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出調整,才能調整生存條件到最適合我們的狀態。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或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態度來詮釋自己的「失敗」。如果我們這麼的輕易定義自己的成敗。失敗這2個字,就好像是大魯蛇(Loser)一樣。現在我們不妨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失敗」。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玩過或看過別人射飛鏢吧。我也相信在玩投射飛鏢的當下,不管是新手或是老手都一定是非常的專注在命中目標。然後呢?不論你的努力程度如何,多少都會有不小心失敗的機率。想想看,如果你在當時總是很難命中目標,你會不會認為自己一輩子對射飛鏢這件事完全不行嗎?我想如果以射飛鏢這個遊戲來看,應該不會真的有人把没命中目標當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因為,我們都知道射飛鏢本身只是一場遊戲,而沒有設中目標的人也單純只是因為失誤,只要調整自己的技巧,下次再來一次就好了。在投射飛鏢時,雖然知道那只是一場遊戲,相信你一定也是全力以赴的好好的玩。
利用射飛鏢的經驗,我們回到剛剛的「失敗」主題。如果認為失敗是個大災難,從此再也無法爬起來,那麼「失敗」這2個字就好像是刺青一般,烙印在我們身上,跟著我們走一輩子。相反的,將「成敗」用「命中或失誤」的概念來看待每一次的事件,不但會讓我們成長,而且能讓我們更想挑戰下一場遊戲。畢竟,我們現在經驗到的事件也只是人生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比起我們未來要面對的其他大事,今天的小事件一點都微不足道。
不論我們現在正在處理的是大事還是小事。相信你一定至少用了8成的努力,但是後來的結果可能並不如你的預期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認為只要調整自己的技巧,或許我下次就能正中紅心。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玩過一個遊戲.用一張空白的紙上面只畫了一個點&一個線或一個圓弧&一條線。 自行發揮,想想看要如何用這2個元素來完成一張圖。
在我們看來一張白紙上只有這2個元素,但是在完成圖之後,你會發現這2個元素都已融入圖中,無法分開彼此。因為沒有那些元素就沒有辦法成圖。反之,沒有這個完成圖也就凸顯不出這2個元素的重要性。成功與失敗都是生命過程的其中一部分;就像在一張圖上的點、線、面,都是製圖過程的其中一部分,不會只是單獨的存在,他們各自代表了這個圖的其中一部分。
聚焦結果在處罰上 VS. 聚焦結果在學習上
“如果你一邊玩一邊喝,等一下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把水撒到滿地都是,媽媽就會打你的小手手。”
結果孩子,不論是什麼原因但是他真的打翻水了,猜猜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會怎麼做呢?我想你心裡一定很擔心、很害怕,因為,等一下一定會被媽媽修理。
所以,如果你是孩子,你可能會怎麼做,才可以避免被媽媽修理呢?
另外一個例子,直接告訴孩子:“一邊玩,一邊喝水容易打翻杯子喔!如果不小心打翻杯子,水就會灑得滿地都是,也會讓別人滑倒。” "所以,如果地上都是水,記得拿抹布幫忙將地板擦,才能保護自己和別人不會滑倒。"
我們對照一下以上這2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將結果聚焦在處罰上。當孩子把水杯打翻了,不論他是不是故意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馬上打他的小手,他學到的是:每次做錯事情一定會被修理,所以,不能被人家發現他做錯事。孩子學會,找方法來掩蓋失敗。可能會編造更多的謊言,意圖圓更多謊言。
第二種說法是將結果聚焦在學習上。當我們引導他,請他自己到廚房拿抹布擦乾打翻水的地方。那麼在下一次即便孩子真的很調皮,不小心在玩耍的當中打翻水,也會知道如何處理善後,防止別人跌倒。
We learn for progress, not perfection.
我們並非為了完美而學習。我們為的是能進步,所以從失敗中學習。透過學習,我們成長茁壯。
「失敗」的經驗並不是要擊倒我們,而是在幫助我們停下來檢視哪裡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只要我們還在向前走,就一定會遇到挫敗,有時大;有時小。這些經驗都只是人生的一部份,没有挫折就無法很清楚的從價值觀中定義成功。「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就以為人生game over了。停留在評斷自己的「失敗」人生,不敢爬也走不出來的自己。
如果你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