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ChatGPT 會提案還可以當醫療顧問?《靈魂的照顧者》幕後花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言

日前在ChatGPT的幫助下,撰寫了一篇短篇小說《靈魂的照顧者》。

撰文期間,試用 ChatGPT 的「共創故事」能力,一邊觀察其對上下文的掌握度,一邊讓他充當我的醫療顧問。雖然有一點點醫療背景,但是才疏學淺的我要想像醫療行為的過程,還是需要更詳細的描述,有了畫面才寫的具體

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真正的專業人士」看到我的文章會覺得漏洞百出,這樣我會很對不起我的讀者,還有大學學費。

同時,我也非常歡迎醫療從業人員、專業人士發表對於 ChatGPT 回覆的評論。

角色設定:
秘秘(女,六歲)以下代稱M
喬孟凱(男,三十歲,小兒科醫師)以下代稱C

提案

C在遇見M之前看似成功但不快樂,有什麼可能的原因?

ChatGPT: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導致C在遇見M之前看似成功但不快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47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盡情書寫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穩生活恆穩人生
153會員
192內容數
進入一間咖啡廳,落地窗外時晴時雨,在寧靜的空間歇息、思考人生。 看似簡單的理論可能具有延伸道理;看似平凡的關係也能藏著深切領悟,我們一起在生活探索、了解自我、尋找人生。
2023/02/19
OpenAI 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能夠理解自然語言(自然地隨文化演化的語言),並生成相應的回答。如果請 ChatGPT 扮演執事與我對話,會產生什麼回覆呢?
Thumbnail
2023/02/19
OpenAI 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能夠理解自然語言(自然地隨文化演化的語言),並生成相應的回答。如果請 ChatGPT 扮演執事與我對話,會產生什麼回覆呢?
Thumbnail
2023/02/18
DALL•E 2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將文字轉換成現實影像和抽象畫作」的人工智慧繪圖(算圖)軟體。我們可以輸入非常精確的指令,由軟體為我們繪出作品。
Thumbnail
2023/02/18
DALL•E 2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將文字轉換成現實影像和抽象畫作」的人工智慧繪圖(算圖)軟體。我們可以輸入非常精確的指令,由軟體為我們繪出作品。
Thumbnail
2023/02/17
OpenAI 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能理解自然語言,並生成符合上下文的回答(會記得上面的對話),善於了解文本結構和對話邏輯。近日 ChatGPT 的使用者持續增加,流量過載時甚至無法使用。這裡提供三個解決方案給讀者!
Thumbnail
2023/02/17
OpenAI 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能理解自然語言,並生成符合上下文的回答(會記得上面的對話),善於了解文本結構和對話邏輯。近日 ChatGPT 的使用者持續增加,流量過載時甚至無法使用。這裡提供三個解決方案給讀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謝依婷醫師在兒童心智科執業十年,寫下這本的《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看完其實心情有點複雜。 愛,是一個人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帶來的傷,孩子往往也默默地承接吸收了。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同儕之間的人際困境,學業成績的考試壓力...等等,都是讓孩子深感焦慮與困住自己的議題。 一個個兒童心
Thumbnail
謝依婷醫師在兒童心智科執業十年,寫下這本的《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看完其實心情有點複雜。 愛,是一個人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帶來的傷,孩子往往也默默地承接吸收了。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同儕之間的人際困境,學業成績的考試壓力...等等,都是讓孩子深感焦慮與困住自己的議題。 一個個兒童心
Thumbnail
雖然我目前主要研究、探討的是ChatGPT的「虛擬情人」議題,但偶爾還是要平衡一下,談談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 在20年身心科醫師生涯中,最常被年輕個案問到的困擾除了「工作」以外就是「感情」了,甚至還遠勝於「家庭」。
Thumbnail
雖然我目前主要研究、探討的是ChatGPT的「虛擬情人」議題,但偶爾還是要平衡一下,談談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 在20年身心科醫師生涯中,最常被年輕個案問到的困擾除了「工作」以外就是「感情」了,甚至還遠勝於「家庭」。
Thumbnail
雖然標題很聳動,但這是一篇警世文,文中會提到許多與「親密關係」有關的議題。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答案會隨著每個國家的民情風俗、倫理道德、社會結構而有所不同,需要眾人一起參與討論才會有答案。 這些問題之中,有些你一定想過,有些則是你想像不到、但是即將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
Thumbnail
雖然標題很聳動,但這是一篇警世文,文中會提到許多與「親密關係」有關的議題。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答案會隨著每個國家的民情風俗、倫理道德、社會結構而有所不同,需要眾人一起參與討論才會有答案。 這些問題之中,有些你一定想過,有些則是你想像不到、但是即將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
Thumbnail
雜亂的異想還在太陽下醞釀著,一路上沒來得及孵出個意外,她已隨母親走到了掛號台。 「遲了十五分了。」母親叨唸著,不住向內張望,一邊捏著健保卡四處找著醫護人員。掛號處空盪盪地,一個人影也不見。櫃檯「初診」、「二診」的標示紙,紅紅綠綠地撩人眼目,泛黃的塑膠墊子上滿滿的黑色塗鴉,讓人相信這真是精神科門診。
Thumbnail
雜亂的異想還在太陽下醞釀著,一路上沒來得及孵出個意外,她已隨母親走到了掛號台。 「遲了十五分了。」母親叨唸著,不住向內張望,一邊捏著健保卡四處找著醫護人員。掛號處空盪盪地,一個人影也不見。櫃檯「初診」、「二診」的標示紙,紅紅綠綠地撩人眼目,泛黃的塑膠墊子上滿滿的黑色塗鴉,讓人相信這真是精神科門診。
Thumbnail
試用 ChatGPT 的「共創故事」能力,觀察其對上下文的掌握度,一邊讓他充當我的醫療顧問。雖然有一點點醫療背景,但是才疏學淺的我要想像醫療行為的過程,還是需要更詳細的描述,有了畫面,才寫的具體。
Thumbnail
試用 ChatGPT 的「共創故事」能力,觀察其對上下文的掌握度,一邊讓他充當我的醫療顧問。雖然有一點點醫療背景,但是才疏學淺的我要想像醫療行為的過程,還是需要更詳細的描述,有了畫面,才寫的具體。
Thumbnail
這次互動的發想是,之前已經測試過ChatGPT身為「諮商師」的角色,是否能有效提供「個案」一些心理支持以及具體建議。那如果倒過來想:ChatGPT有沒有能力扮演「個案」的角色,而由我們使用者扮演「諮商師」的角色,來進行互動呢?
Thumbnail
這次互動的發想是,之前已經測試過ChatGPT身為「諮商師」的角色,是否能有效提供「個案」一些心理支持以及具體建議。那如果倒過來想:ChatGPT有沒有能力扮演「個案」的角色,而由我們使用者扮演「諮商師」的角色,來進行互動呢?
Thumbnail
參加春酒時,和過去的精神科醫師老友談到ChatGPT,被問到「ChatGPT有可能取代心理治療嗎?」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當然就要來測試一下ChatGPT厲害到什麼程度,以及心理治療會不會被AI取代。以下是我的測試,「我」是我提出的問題,「ChatGPT」是他的回答。
Thumbnail
參加春酒時,和過去的精神科醫師老友談到ChatGPT,被問到「ChatGPT有可能取代心理治療嗎?」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當然就要來測試一下ChatGPT厲害到什麼程度,以及心理治療會不會被AI取代。以下是我的測試,「我」是我提出的問題,「ChatGPT」是他的回答。
Thumbnail
那日,有位全職媽媽前來療癒,因為她感到很矛盾。 明明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童年而選擇離開職場,但是怎麼總是不想陪孩子呢?
Thumbnail
那日,有位全職媽媽前來療癒,因為她感到很矛盾。 明明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童年而選擇離開職場,但是怎麼總是不想陪孩子呢?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