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百年鳴森」專列往十字路 #03-多林、十字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百年鳴森」專列駛離水社寮,進入往奮起湖約5公里的路程。路途中值得一提的,是到26號隧道前,會先經過長195公尺且規定慢行的41號橋。若以上山方向行經這座橋,天氣好時能在右側,看見廣闊的八掌溪河谷景色。

這是為何我所在的2車,多數乘客在過41號橋時,都朝右側窗外大拍特拍。

raw-image

不久後,專列抵達以便當、山景聞名的林鐵車站──奮起湖。

我曾在2005年跟家人開車到此地住一晚,理當有見過林鐵行駛而過,但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子在晚上從奮起湖車站往下山方向走鐵軌到福德宮晃晃,沿途只聽見清晰且使人心靜的蟲鳴。

十多年過後的這天,「百年鳴森」專列並沒有停靠這座林鐵的中途大站,然而自列車駛入站區,到經過車庫、通過169縣道平交道繼續爬坡為止,兩側都是遊客在目送我們離去,時而拍照、時而揮手,使車廂外頭非常熱鬧。

經過奮起湖短暫的"夾道歡迎"後,時間來到近下午一點,專列抵達這趟的倒數第二個停靠站──阿里山鄉海拔1,516公尺多林車站。

【2022年1月25日「百年鳴森」專列】

08:30 嘉義
09:40-10:25 樟腦寮
10:50-11:15 梨園寮
11:45-12:25 水社寮
13:00-13:15 多林
13:30 十字路


【多林車站】

在多林僅停靠15分鐘,是所有車站最少的一個,純粹放乘客下車,在這鐵路兩旁都是高聳樹木與竹林的世外桃源走走。似乎到這一站,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身在名為「阿里山」的深山老林裡,因為放眼望去,站區只有我們這團人而已。

這座車站在日本時代名為「トロエン」,後音譯為「哆囉嘕」,再改「多林」。印象中洪致文1992年所著的《台灣鐵道傳奇》一書,就在地圖上使用「哆囉嘕」這個站名,也成為我對這名稱產生記憶點的開始,只不過一直到這趟,才把它跟「多林」做連結。

raw-image
raw-image

多林車站的環境跟梨園寮類似,比如站房周圍以植被為主,要到上山方向的道岔位置才有聯外道路或聚落出現。多林的站房則十分有特色,除了頂部有鄒族彩繪外,若少了「多林車站」四字,反而更像林務局的什麼工作站,因為外觀看不出有候車室、售票處等設施。

raw-image
raw-image

此外,這裡跟水社寮一樣在彎道設站,差異是把階梯放在彎道外側,所以到站開車門時,有種階梯離得特別遠的感覺,跟高雄某地下化小站的北上月台一樣。

沒錯就是在說你,愛河大彎上的鼓山車站!

raw-image
raw-image

後來這停車的15分鐘,多數乘客都在下山方向一棵有開白花的樹旁拍照,剛好能讓盛開的花,與鮮紅的DL-45柴油機車一起入鏡。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15分鐘的停靠時間結束,乘客們魚貫地走上階梯回車廂。早早就在車內等待發車的我,趁空檔拍一下有趣的設施,不然身為工作人員,很難像遊客一樣抱持輕鬆的心態乘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多林車站,和這班專列的終點站十字路,都在阿里山鄉十字村內,還包含因八八風災遷村而形成的知名景點「得恩亞納」社區。要前往多林及德恩亞納,都必須從奮起湖走往來吉部落的嘉155鄉道後,中途接多林部落聯絡道前往,整個路程近15公里。其實多林接台18線阿里山公路更近,僅6公里,但該條路貌似非固定開放,路況也沒另一條好。

我很意外是有得恩亞納這麼知名的景點,Google地圖居然沒有多林部落聯絡道的沿線街景圖,僅有得恩亞納的部分照片。反倒是林鐵路線,大概曾跟道班車一同移動,所以登山本線在隧道之外的路段都有完整街景圖,含括專列從多林啟程往十字路的這最後一段路。


【十字路車站】

在往十字路的車內,不知為何,第一次覺得列車果然已在海拔略高的山地行駛,或許是因窗外景色,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認知的高山景觀,如那些頂部有雲霧纏繞的稜線地帶。

raw-image

2011年到阿里山遊樂區那趟,印象裡有看到櫻花、搭到火車,而且去程天氣十分不錯,然而回程下山時,阿里山公路那異常誇張的濃霧,才是我旅程最有記憶點的部分。所以,即便確實是一路騎車抵達海拔2,200公尺的阿里山車站,我反而不記得看過什麼壯闊山景,至少,都沒有「百年鳴森」這次來的震撼。

品味著窗外山景的同時,專列在13:30抵達這一趟的終點,也是2009年八八風災後,現今林鐵登山本線所能行駛到的實質終點站──十字路車站。

隨搭乘火車而來的距離感真的很奇妙,只記得當年騎了很遠,也忘了從民雄騎上阿里山到底花多少時間,可這天自嘉義車站開始的五小時車程,我直到在終點站下車,才意識到這裡其實離森林遊樂區,也僅剩約12公里的台18線路程而已。

這班專列進站前,已有12:00抵達的1次阿里山號在站內。在只有第一股道有階梯的狀況下,阿里山號朝著上山方向駛出車站留置,讓我們專列在第一股道放乘客下車。待專列前進再後退,改進到更靠車站的第二股道後,阿里山號會駛回原本階梯位置,調整成預計13:50出發下山的2次阿里山號。

至於我們搭上山的專列,下山僅「回送」而不載客,就不必再回第一股道。

raw-image
raw-image

在會有2班阿里山號依序抵達十字路的假日,大概也會走類似的調車程序,比如讓先到的車前進一小段,方便後到的車也能駛入有階梯的第一股道。

十字路是林鐵從八八風災的破壞中逐步復駛後,自2017年7月起延續至今的本線終點站。除了2018年因加強養護、2021年因肺炎疫情而全線停駛外,颱風鮮少登"台"的這幾年裡,十字路車站的海拔1,534公尺,就是列車自嘉義出發行駛55公里後,所能到達的最高位置。

raw-image
raw-image

很難形容十字路站房像什麼設施,大概是一般鄉下地方會有那種公家機關吧,如小型郵局。可這裡真不愧是本線多年來的終點站,有洗手間、瞭望台,以及幾家當地人開的小店,販售咖啡、便當、名產等,還在鐵路旁擺起桌椅。

有些工作人員就在這解決午餐,買了「戀念1534小食堂」的百元便當享用。

raw-image
raw-image

按時程規劃,2023年底就是登山本線全線通車的時間點,自2008年的樟腦寮段大崩塌後十多年,終於能夠再次見到本線全通。然而,在南部嚴重缺水的現在,十分希望梅雨、午後雷陣雨、颱風等可帶來充沛雨水的情境,能適度的紓解乾旱狀態,只是誰又知道,林鐵會不會因此又受到衝擊,使全線通車遙遙無期?

站在十字路車站,看著往阿里山方向的路線盡頭,總覺得這十幾公里的路程,比實際數字所代表的,來的更加遙遠呢!  

raw-image

待2次阿里山號離站、工作人員把要"麻煩"專列回送下山的物品送上車、拆下車身上的Headmark與行先板後,隨著專列發車駛往嘉義,車站又回到沒有列車停靠的空曠,剩一輛電動台車放置在第二股道。

此時「百年鳴森」專列任務大致已結束,乘客在十字路下車後是要搭林鐵、公車移動,還是要到其他景點繼續行程,就不是我們必須協助的事。絕大多數的工作團隊及相關人員,都在車站短暫休息,準備在14:50搭乘事先預約好的嘉義客運遊覽車下山。

raw-image
raw-image

從車站走往台18線的路,是座僅僅不用一分鐘就能走完的樓梯步道,十分方便。遊覽車已在「十字村」公車站牌等候,駕駛座還放著剛從專列拿下來的行先板,恰好物盡其用,高調的讓別人知道這輛車要開往何處。

我本來擔心回程走山路會暈車,大概是太累且又沒吃什麼,很快就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直到返回嘉義車站,並順利從17:30進站的回送列車上回收活動物品,搭著台鐵帶回高雄。

raw-image
raw-image

以上,即為2022年1月因擔任「百年鳴森」專列工作人員,幸運地一口氣從嘉義搭阿里山林鐵本線到終點站十字路的經過。是說,少了活動參與和規畫的需求,整個2022年還真的只搭過這一趟林鐵而已。至於2023年,當然是連遇見都還沒遇見呢!

總歸一句,希望2023年底登山本線全線通車的目標,能如期達成吧!

(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乘零|獨旅漫行式
41會員
152內容數
關於那些獨旅,或有幸三五好友同行時走過的旅途。如果某些過往畫面始終記憶猶新,就代表你無意間把一些靈魂碎片留在那裡,無論開心或難過,都是生命永恆的印記。
2023/02/28
「百年鳴森」專列駛離樟腦寮後,先在靜謐的梨園寮帶遊客參觀見晴台,並讓工作人員拿外送的中午餐點;乘客回到車上領餐點,就在下個停靠站水社寮享用。這兩座車站我從未造訪,但途中過166縣道平交道時,多少回想起與這條縣道間的諸多故事。
Thumbnail
2023/02/28
「百年鳴森」專列駛離樟腦寮後,先在靜謐的梨園寮帶遊客參觀見晴台,並讓工作人員拿外送的中午餐點;乘客回到車上領餐點,就在下個停靠站水社寮享用。這兩座車站我從未造訪,但途中過166縣道平交道時,多少回想起與這條縣道間的諸多故事。
Thumbnail
2023/02/22
近年偶爾會搭乘阿里山林鐵的市區段,但關於登山本線,始終停留在2007年抵達的木履寮而未再擴展。終於在2022年初,以工作人員身分搭上嘉義往十字路的「百年鳴森」專列。第一站便抵達相隔十幾年再度造訪的樟腦寮。
Thumbnail
2023/02/22
近年偶爾會搭乘阿里山林鐵的市區段,但關於登山本線,始終停留在2007年抵達的木履寮而未再擴展。終於在2022年初,以工作人員身分搭上嘉義往十字路的「百年鳴森」專列。第一站便抵達相隔十幾年再度造訪的樟腦寮。
Thumbnail
2022/08/05
370蒸汽機車結束10:30牽引觀光火車的任務後,改由德馬牌柴油機車繼續執行。鮮黃色身影穿梭烏樹林糖廠及新港東線上,成為假日下午時分固定的糖鐵風景。
Thumbnail
2022/08/05
370蒸汽機車結束10:30牽引觀光火車的任務後,改由德馬牌柴油機車繼續執行。鮮黃色身影穿梭烏樹林糖廠及新港東線上,成為假日下午時分固定的糖鐵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今天828,明天829,後天830,再大大後天...九月一日。
Thumbnail
今天828,明天829,後天830,再大大後天...九月一日。
Thumbnail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27 六月, 2023分類角落。故事、敘。世界鐵道、角落故事、宜蘭、旅行在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發表留言 請閉上眼睛,想像著這樣的畫面:90多年前的一個午後,一列小火車緩緩地駛在綠蔭林間,以一種沉穩有力的節奏,在鐵軌上製造出碰
Thumbnail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27 六月, 2023分類角落。故事、敘。世界鐵道、角落故事、宜蘭、旅行在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發表留言 請閉上眼睛,想像著這樣的畫面:90多年前的一個午後,一列小火車緩緩地駛在綠蔭林間,以一種沉穩有力的節奏,在鐵軌上製造出碰
Thumbnail
在奮起湖以被"夾道歡迎"的姿態慢行通過後,「百年鳴森」專列前往最後的多林與十字路兩站。到了這個海拔超過1,400公尺的位置,才意識到待在火車上,大大降低了過往騎車上山時的距離感。整個活動在十字路結束,工作人員搭上預約的遊覽車,開始了下山的回程。
Thumbnail
在奮起湖以被"夾道歡迎"的姿態慢行通過後,「百年鳴森」專列前往最後的多林與十字路兩站。到了這個海拔超過1,400公尺的位置,才意識到待在火車上,大大降低了過往騎車上山時的距離感。整個活動在十字路結束,工作人員搭上預約的遊覽車,開始了下山的回程。
Thumbnail
「百年鳴森」專列駛離樟腦寮後,先在靜謐的梨園寮帶遊客參觀見晴台,並讓工作人員拿外送的中午餐點;乘客回到車上領餐點,就在下個停靠站水社寮享用。這兩座車站我從未造訪,但途中過166縣道平交道時,多少回想起與這條縣道間的諸多故事。
Thumbnail
「百年鳴森」專列駛離樟腦寮後,先在靜謐的梨園寮帶遊客參觀見晴台,並讓工作人員拿外送的中午餐點;乘客回到車上領餐點,就在下個停靠站水社寮享用。這兩座車站我從未造訪,但途中過166縣道平交道時,多少回想起與這條縣道間的諸多故事。
Thumbnail
2022/11/03 08:00新烏日火車站2樓雄獅集合處 09:30果然茶香小休息 11:30阿里山森林樂園~森呼吸~享受森林療癒~入住阿里山園區飯店 2022/11/04約04:30左右自費搭乘火車到對高岳觀景平台觀日出、雲海→10:00飯店退房
Thumbnail
2022/11/03 08:00新烏日火車站2樓雄獅集合處 09:30果然茶香小休息 11:30阿里山森林樂園~森呼吸~享受森林療癒~入住阿里山園區飯店 2022/11/04約04:30左右自費搭乘火車到對高岳觀景平台觀日出、雲海→10:00飯店退房
Thumbnail
2022/12/06 二層坪水橋 瑞源火車站 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 2022/12/07 米國學校 鐵花村 2022/12/08 加路蘭遊憩區 杉原灣
Thumbnail
2022/12/06 二層坪水橋 瑞源火車站 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 2022/12/07 米國學校 鐵花村 2022/12/08 加路蘭遊憩區 杉原灣
Thumbnail
一早張開雙眼,窗外烏雲密佈,一查氣象報告,東北角早上降雨機率20%,下午30%。不如就來個不怕下雨,涼爽的公路輕鬆走,由牡丹經雙溪到貢寮,9公里,早上就可以回家,下午還可以睡個午覺。擇日再由貢寮走草嶺古道到大里,完成東北角。
Thumbnail
一早張開雙眼,窗外烏雲密佈,一查氣象報告,東北角早上降雨機率20%,下午30%。不如就來個不怕下雨,涼爽的公路輕鬆走,由牡丹經雙溪到貢寮,9公里,早上就可以回家,下午還可以睡個午覺。擇日再由貢寮走草嶺古道到大里,完成東北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