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轉譯團】曾映泰:來為臺灣開場派對吧!以文藝之名!——《臺灣文藝》2卷1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想來場文藝派對,釐清彼此對臺灣示愛的方式。1934年,張深切等人召開第一回臺灣全島文藝大會,希望建立一個全臺的文藝組織。於是這些知識分子、作家、彼此的情敵,早早便訂下日期,或乘車或步行。未能到場的眾人,也拍來電報祝賀,以文字一同赴宴。會後成立的文藝組織,就是在臺灣文學史留名的臺灣文藝聯盟。
遲到的我們,就以《臺灣文藝》2卷1號的大會紀錄,一睹這些文人的風采吧!
raw-image

1934年的5月初,散居全島的文藝青年們,便開始騷動著。不只為了臺灣,也為了平時只存在於批信和作品間的身影。齊齊往臺中進發。

5月6日下午一時,「島の詩人」郭水潭步出臺中驛站,整了整黑色外套,登足改正後的臺中市區。緩緩眺望向數百步外的州廳、二市場、中尊寺、公園。閉上眼睛,頓覺一陣繁華新風襲來。步行,步行,詩人吟著短歌越過遠方碧翠的綠川,柳川。柳川旁絲絲飄弄間,熱鬧的聲音傳來。格局明朗的西湖珈琲館門口人群擁聚,郭水潭剛好趕上了合照。

事實上,不只門口處,西湖的廳室自中午起便被幾位、十幾位、幾十位著西裝青年的身影給佔據。四處布滿諸如「萬丈光芒喜為斯文吐氣 一堂裙屐欣看大雅扶倫」、「破壞偶像、創造新生」、「擁護言論自由」、「實現文藝大眾化」各項標語,新新舊舊,又是主義又是文學(幾處被撕去)。熱鬧中,他們雖然衣裝半舊不新,但談吐頗新穎不俗。女給們忙碌中不失禮貌,聽客人們聊起最近雜誌的新詩、小說,便輕語款款附和著;實在不懂了,便隨唱片舞動起,眼尾嘴角再暗送一抹風情萬種充作讚許吧。

以雄辯滔滔著稱的詩人郭水潭笑著走近,認出了諸位文友。無視於周遭警察大人們的審查目光,座間往來侃談的,是刊物被禁停前還持續討論著臺灣話文、被視為鄉土派的南音社員們,以及剛藉由《福爾摩沙》重整定位的左派臺灣藝術研究會眾。也難怪會惹來關注了。但今日的主角確實是文藝呀?仔細聽,鼎鼎有名的和仔仙,最新小說的進度,竟然是關於訴訟,關於如何為百姓申冤出頭云云;而不遠處的吳希聖也拉著前兩月甫在臺北榮座大出風頭的張維賢,說起他創作目光正投向社會更底層人物的存在,想借重其孤魂聯盟的經驗,卻是越說越小聲……「多麼美好的パーティ(派對)」呀!」郭水潭心想,在郡守大人身邊的通譯工作雖優待,但在文藝上的追求,除了《南溟樂園》外就屬這裡了吧?

等時間實在差不多了,黃再添、賴慶宣布開會的聲音一再加大,眾人的話聲才漸漸落下。一番選舉討論。提案包含了演劇、漢詩人聯絡、作品獎勵、文藝大眾化等,會中,素來口才極好的郭水潭雖發言不顯,卻也因名聲在外,被選為了聯盟委員之一。

從《臺灣文藝》2卷1號中,我們可以看見盛大的文藝聚會為所有的成員帶來了滿滿的創作能量與歸屬感,甚至在鹿港、豐原、嘉義等地皆紛紛響應欲接洽創立支部。除了記錄大會的內容,《臺灣文藝》2卷1號還有收錄賴和〈善頌的人的故事〉、吳希聖〈乞食夫婦〉、楊逵〈難產〉等名篇。回到佳里後的郭水潭也不惶多讓,夥同好友吳新榮一同奔走,籌組成立了「佳里支部」,並攻取《大阪每日新聞》新人創作獎,想必這也離不開這些同好的刺激與討論。爾後還不斷湧出楊華〈一個勞働者的死〉、呂赫若〈嵐の物語〉(暴風雨的故事)、翁鬧〈戇爺さん〉(憨伯仔)等足以斬獲知名文學獎的佳作。

《臺灣文藝》又不只是一本文藝雜誌,作為一路線混雜的存在,作為委員長的張深切便是代表。他在《臺灣文藝》2卷5號刊載之〈臺灣文藝的使命〉提到:「我臺灣文藝帶有啟蒙運動的特別使命,不僅要為發表咱們的意願,同時也要有啟導大眾的義務,任重而道遠」。在其中,可以看見對於思想的批判。

raw-image

至於為何領導者會是張深切,而非大家所熟知的賴和、楊逵等人?他自小流連於傳統文人的大本營「櫟社」,家中和霧峰林家是世交,上學時還因為臺灣話說得太多、太流利,被日本教師趕出校門。如果你翻開金馬獎的名單,會發現金馬赫然辦過一屆臺語影展,張深切正名列其中,以電影《邱罔舍》的編劇身分獲獎。

張深切被開除後,隨林獻堂赴日求學,到東京吸收第一手啟蒙養分,傳統與新潮兼能;接著到上海讀書時和蔡孝乾成立「臺灣自治協會」,到廣東讀書時秘密組織「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 」高舉反日臺獨的旗幟,既左翼又民族主義。期間,他又受教於魯迅,藝文上受其影響,一生實踐著大眾文藝路線。

人們總說他的路線混沌不明,但張深切其實只是不斷與身上的各種枷鎖搏鬥、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他就跟他領導的文藝聯盟一樣,繼承了文化協會的分歧與多元,深切影響臺灣藝文與思想的走向。

★《臺灣文藝》簡介

作為全島性文學團體「臺灣文藝聯盟」的機關刊物,《臺灣文藝》代表著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創作邁入成熟期。誌中所錄篇章,聯盟會員橫越臺日兩地,既有從殖民中掙扎而出的漢語作家,也有追求文學性與回首在地性併具的日語作家,更有當時已名聞日本的臺灣畫家所繪製的插畫及封面,充分表現了臺人在日治時期抬頭的文學與藝術的追求。

★自我介紹

曾映泰,1987年生,目前是中學教師。興趣是臺華雙語、聲音與文學性、知識遊戲化。喜愛險路上的文字,尤愛寫詩。

註:西湖珈琲館舊址便在今天的興中街停車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1927年秋下旬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廟埕開講,何以挑動當時官方的敏感神經?讓我們回到1920年代,回望當時的政治社會圖像!
Thumbnail
1927年秋下旬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廟埕開講,何以挑動當時官方的敏感神經?讓我們回到1920年代,回望當時的政治社會圖像!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Thumbnail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Thumbnail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Thumbnail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