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車諾比的聲音》:各方見證者以生命連綴成的真相

陶曉嫚
發佈於嫚速報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著迷於俄語經典文學,它們在陳述人性時對痛苦進行深沉的反思,常令我好奇為何斯拉夫人如此理解痛苦?為了深入這個謎團,近年來陸續閱讀了白俄羅斯混血烏克蘭裔的記者、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的五部作品:《我還是想你,媽媽》、《戰爭沒有女人的臉》、《鋅皮娃娃兵》、《二手時代》與最後終卷的《車諾比的聲音》。
亞歷塞維奇生於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身為蘇聯附庸國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後代,她從小待在因戰爭而失去父親、丈夫、兄弟而挑起家計的女性身邊,聽她們在一日勞動結束後的夜幕下訴說自己的故事。對照黨國思想教育向人民描繪幸福而偉大的藍圖,用榮耀獎章表揚個人為集體犧牲,透過宣傳與社會監控來捍衛腐敗的權力中樞,亞歷塞維奇專注爬梳蘇維埃社會的集體傷痕,所謂赤色烏托邦的故事。

亞歷塞維奇的寫作特色與赤色烏托邦五部曲

亞歷塞維奇的作品集繁體中文版封面,貓頭鷹出版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抗希特勒的衛國戰爭開始,亞歷塞維奇大量採訪了當時身為兒童或遺腹子的世代,集結成《我還是想你,媽媽》。由於二戰大量動員蘇聯男性人口,俄共鼓吹女性投入勞動生產力的行列,除了開耕耘機還要開飛機,招募大量女性投入前線或是補給線,然而二戰結束後,女性若公開自己的從軍紀錄反而會被貼上「不守婦道」、「性關係混亂」的標籤,甚至因此被家人逐出家門,導致蘇聯女性對戰爭禁聲,俄共對二戰的官方詮釋也完全抽離了真實的女性觀點,亞歷塞維奇鍥而不捨去聯絡尋找當時從軍或服務軍伍的女性,整理出第一手的見證《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補完這群被正史刻意排除的族群。
戰爭的苦難並不只來自被侵略,侵略者轄下的人民也飽受摧殘。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十年戰役、被徵兵的十幾到二十幾歲的斯拉夫青年與他們的家人、戀人、同袍如何去敘述一場在異國邊疆發生的戰爭。軍紀渙散、物資缺乏、被迫放棄道德感交織在生死一瞬間,許多年輕人最後被裝進鋅皮棺材內送回家鄉,沒死的人也飽受身心創傷。但因為戰爭失利,讓蘇聯當局封鎖資訊,甚至不願意使用過往慣用的「表揚功勳」手段去慰勉陣亡戰士與遺族,亞歷塞維奇以《鋅皮娃娃兵》呈現民間對這一場戰爭的體感與觀感。
到了《二手時代》,眾人見證蘇聯共產政權的統治與垮台,以及他們如何為自由犧牲,卻不明白自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從以上四本書建構起對舊蘇聯體制、列國從屬地位與民族性的理解後,就更容易進入《車諾比的聲音》之中。

被見證人比喻為戰爭的車諾比核災

位於烏克蘭邊境、與白俄羅斯接壤的車諾比核電廠在1986年4月26日的爆炸事故。
這場二十世紀影響規模最廣的科技災害,輻射塵隨風吹至鄰近的村莊與集體農場,隨著降雨流入河川和地下。事發當時白俄羅斯人口約一千萬人,共有185座村莊鄉鎮遭廢棄,70座因輻射汙染過於嚴重遭永久掩埋,過去白俄羅斯共有四分之一人口在戰爭中罹難,1986年後則有五分之一的白俄羅斯人居住在輻射汙染區,國民平均餘命降低為六十歲。
Google地圖上白色區塊是車諾比,四處可供搜尋的地點都是墳場、廢墟,或給專程來見證災難者的觀光景點
核災是怎麼回事?亞歷塞維奇透過大量訪談,以當事人獨白的形式一塊一塊拼湊出巨大歷史事件的樣貌。在《車諾比的聲音》裡,她的採訪對象包含電廠附近居民、殉職消防員的遺孀、被徵召除汙掩埋村莊的士兵與後備軍人、撲殺居民遺留動物的獵人、醫護人員、共產黨官員、物理學家、農學博士、車諾比文物博物館的館長、自願返鄉者、汙染區教師、因核災失親或患病的兒童青少年等人。
附近居民回憶爆炸發生當天,夜空中竄起淡藍色的火柱,火焰的色彩隨著風向、氣候與天色變換,簡直像五一勞動節的煙火秀,引來大批民眾前來圍觀……消防隊員沒有任何輻射防護裝備就開始滅火,之後紛紛因多重器官衰竭全身潰爛身亡……駕駛運輸機在反應爐上方空投物資的飛行員、封存電廠的軍人在無訓練也缺裝備的情況下被動員,逃不過死亡或二級以上傷殘的命運……核工所長與物理學家的電話遭監聽,他們一對外提到車諾比就遭斷線,好不容易接上有決定權的政治人物,卻被謊言搪塞,並且被威脅革職、開除黨籍或有殺身之禍……
俄共官員表示要為了避免群眾恐慌,他必須做出「正確的決定」,封鎖消息,照常舉辦五一勞動節遊行、延遲對應輻射污染的衛教常識……民眾被政府通知疏散三天,不准攜帶寵物與過多的行李,離開家園後才驚覺暫時疏散是謊言,他們再也回不去,軍隊與警察拉起防線並推平屋子花園農地掩埋……森林、農村、集體農場裡遺留下來的動物要全面撲殺,軍隊雇用獵人殺死舉目所見的貓狗豬雞牛羊馬鹿狐狸野豬……為了除汙,居民遺留下來的房屋、家具與土地都要全部刨起,與奄奄一息的動物推進大坑裡埋起來,後備軍人每一晚都狂灌伏特加,唯有把自己灌醉才能繼續執行任務……
一開始輻射塵像油亮的金屬蓋在農地上,下雨後河流水塘變成紅色或黃褐色,一段時間之後便無色無味,春天的野花開滿大地、枝頭上果實累累,但一切都毒到不能碰……被徵召去除汙的父親將身上的裝備全部打包丟棄,唯獨留下一頂船型帽,因為他的兒子非常喜歡那頂帽子,總是把它戴在頭上,不出幾年他的兒子罹患腦癌去世,這名父親不曉得兒子的病和輻射的關聯性,因為他連自己身上殘餘的輻射劑量報告都無法調閱,上級告知每一名返鄉的後備軍人「都在安全值域內」……小孩子在公車上不願意讓座,被成年人教育「這樣你老了之後沒有人會讓座給你」時,孩子回應「我們不會老,因為我們活不久」……
訪談者之中也有狂熱的蘇聯政權捍衛者,對方朝亞歷塞維奇狂噴髒話,質疑她「想愚弄人民、煽動群眾?是不是想要政治資本,海撈美金啊?」狂熱者的政治信仰不可動搖,卻也承認核災造成的痛苦是貨真價實的。「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居然到現在還抓不到罪魁禍首!」

「真相無法容納於同一種心聲與同一種想望之中」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照片取自Wiki
亞歷塞維奇在五本被她稱為「赤色烏托邦」的系列作中,把喧嘩的眾聲編織成大合唱,她如此解釋自己的寫作方式:「有一件事總是非常折磨我,那就是真相無法容納於同一種心聲與同一種想望之中。真相是種零碎的東西,它又多又雜,散佈在世界上。因此我蒐集日常的感覺、思緒和話語,蒐集我的時代的生命。」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車諾比之子」委員會主席的獨白,她描述核災之後德國派遣專業技術團隊來安裝設備,發現蘇聯附庸國白俄羅斯隱蔽災情實況後,德國人大肆抗議、罷工並且寫信給政府和元首,要求權力者必須保護他們和家人的生命安全,保證他們可以如期撤離--俄羅斯人笑德國人膽小如鼠,連喝羅宋湯吃肉餅都神經兮兮地測輻射劑量,哪像俄羅斯人用「鏟子打原子」,赤手空拳就爬上融化的反應爐屋頂呢?
至此讀者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則很黑的黑色幽默,不過但委員會主席話鋒一轉,「不懂得為自己擔心其實是不文明的表徵。我們說話時,總是用『我們』作為主語,而不是『我』。例如『我們要發揮蘇維埃的英勇精神』、『我們要展現蘇維埃的氣節』給全世界看;但是,是『我』不想死……『我』會害怕……
寥寥數語道盡何謂威權,以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們為什麼該警惕威權,畢竟帶給世界試煉的,並不僅只有亞歷塞維奇專注描寫的赤色烏托邦而已。
我很喜歡亞歷塞維奇在訪談過車諾比相關人員後,所進行的自我訪談--
「車諾比最叫人難忘的是『事過境遷』的樣貌--沒有主人的物品、沒有人影的風景、荒廢的道路、無用的電線,偶爾會讓人不禁懷疑,眼前這幅光景到底是過去還是未來。」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紀錄的是未來……」
255會員
216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 通常以探戈DJ和製鞋業者的身份出現,身兼舞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諾貝爾文學獎的誘惑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avatar
邱振瑞
2024-06-05
艾莉絲・孟若|人人都該讀的諾貝爾文學家的作品|細膩的女性日常,發現平凡中的非凡艾莉絲孟若辭世,享耆壽92歲。幾天沒上臉書,看到消息很震驚。雖然一直知道她很老了,遲早會離開。前幾年金庸走時我恍惚了好幾天。希望更多人能知道她,這麼偉大的作家。好希望所愛的人都能沒有病痛、長長久久。謝謝您給世界留下這麼美麗的作品。
Thumbnail
avatar
海柔小姐
2024-05-16
諾貝爾報導|DNA雙股螺旋之母——被遺忘的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富蘭克林是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重要貢獻者。這篇文章深入介紹了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的貢獻和遭遇,突顯了她在科學界中的地位和性別歧視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
哈斯的採購人生
2024-03-19
《悉達多 .流浪者之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導讀|自我覺察|諾貝爾文學獎|赫曼.赫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avatar
灰鴿私塾|GrayPigeon
2024-02-17
【2023 年諾貝爾文學獎】無聲勝有聲,挪威作家的「洗鍊極簡主義」諾貝爾文學獎甫於今天(十月五日)揭曉,一如往常,大熱門作家,如去年遭受攻擊、失去一眼的魯西迪,今年剛出長篇小說的村上春樹,再次落選,而由中文世界名不見經傳、尚未有繁體中文出版的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雀屏中選,得獎原因為「以其獨創的劇作與文字,讓不可說的變成可說。」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23-10-05
《少年》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耽美作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半自傳回憶私小說《少年》在他逝世50年後公開出版,故事以五十歲的宮本在整理過去的信件時,發現自己中學畢業後和在校學弟清野往來的信件,而回憶起年少的往事。宿舍長的宮本鑽進清野的被窩裡互擁而眠,彼此之間感受對方的體溫與心跳聲,沒有再更進一步,少年時期青澀、感性與無法傾訴對方的情感。
Thumbnail
avatar
陸坡 (LUPO)
2023-01-31
諾貝爾文學獎女作家-安妮·艾諾參與,反對法國總統【菁英社會改革】,共同宣言,全文翻譯今天(2023年1月19日)法國全境大罷工,全國交通癱瘓,街頭預計百萬人遊行,抗議總統馬克宏提出的「改革」-以財政平衡作為技術手段,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延後至64歲,被批評為菁英主導的新資本主義,達成全面宰制的又一步。 文化界對此重大社會抗爭,並沒有缺席,於全國大遊行之前,聯合發表宣言...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23-01-19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安妮.艾諾」諾貝爾文學獎已於台灣時間6日晚間7時公布揭曉,由現年82歲的法國作家安妮.艾諾獲得此文學桂冠。諾貝爾獎官方釋出的獲獎原因:「因為她揭開個人回憶的根源、隔閡與集體限制的勇氣和精確敏銳度」。
Thumbnail
avatar
凱特想太多
2022-10-07
202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法國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與其作品改編2022/09/30在台上映在台灣時間昨天(2022/10/06)晚間7時公佈的「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法國文壇重量級作家安妮 • 艾諾(Annie Ernaux,1940年9月1日生,現年83歲),稱讚其作品「充滿勇氣與冷靜的敏銳,刻畫個人回憶中的根源、疏離與共同束縛」
Thumbnail
avatar
輕煙飄過
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