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旅行後記—用旅者心態過好生活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這篇是接續台日文化差異觀察後的文章;有點像是內心的反思,原本只打算放進私人筆記,但覺得蠻有趣的,因此也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raw-image

在沖繩度過愉快的一週回到台灣後,並沒有任何的「好想永遠待在日本喔」這種想法,或是收假症候群。取而代之的,是旅行後所調整的生活節奏,準備帶給接下來的生活全新的感受跟體驗,把「沖繩經驗」延續到日常生活。至於能維持多久...我也不知道,畢竟人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

「感覺」會變,但「記憶」這件事,並不會這麼容易改變的。要是真的忘記了,那就再來一趟旅行吧,反正已經有經驗了(笑),在遺忘之前,就善用這個新思維來好好過生活!

✽✽✽✽✽

曾經問過友人一個問題:假如無須擔心生計,且有錢有閒的時候,最想要做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想要出國度假。似乎出國度假這件事,就是人生遊戲破關後的最後獎品;是真的很棒,除了放鬆還能增廣見聞。但反過來想,如果無法「出國」,是否就代表要日復一日過著平凡無奇的生活呢 ? 當然不是。

考量經濟條件跟時間,一年如果能出國一次就很棒了,但想要不出國也能夠有同樣體驗的話,我的想法是,保有「旅者心態」,不確定是否有人發明過這個名詞,但我就先使用了。

什麼是「旅者心態」? 我的定義是,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用一期一會的態度,打開感官來用心體會所有事物。如果能抱持著這樣的心態生活,相信乏味的日子也會變得有趣許多。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接下來想針對旅者心態,用一些實例來說明。

在開始前,必須讚美一下飛機,人類史上最大的發明,沒有之一。透過飛行讓人類能夠取得有別於日常的不同視角與體驗,產生新的思維,探索更多可能性。

透過旅行,培養好奇心

人是慣性的動物,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很容易會把週遭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然後就開始對生活感到麻木,日復一日的機械式生存,不時產生「無聊」的念頭。但人類其實還有一個本能機制,就是「反無聊」,透過克服無聊的狀態來產生創造力;因為無聊所以發明遊戲跟各種娛樂,工作賺錢除了維持生計更多的是為了購買快樂。所以漫漫人生路,在盡完家庭社會責任之餘,需要透過涉略有趣的事物,對大腦輸入新的資訊;像是看電影、追劇、閱讀、聽音樂等,刺激感官活絡身心,度過人類式生活;旅行也是一種激活大腦的方式之一。隨著生命強度的不同,更有人會透過從事極限運動,例如攀岩、溯溪、跳傘...等,來餵養大腦更多的刺激,獲得更大的創造力與滿足感。

生命的原動力來自於「好奇心」,促使我們追尋新的刺激。

同樣的場景,讓100個人經歷可能就會有100種以上的想法;無論已知未知的資訊有多少,好奇心能幫助我們放大感官,並且產生排除萬難的力量,主動想了解更多。舉例,同樣一幅畫、一條路、一棟建築...,有的人可能只看見被設計好的畫面,但有的人卻能看到歷史造就的痕跡與細節,甚至更多其他的故事。

用「好奇心」置換掉「理所當然」,世界會遠比想像中還要更大。

善用有限的資源

關於旅者心態,還能創造另一個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善用資源,資源包括時間、金錢、體力...等。人在外地,遇到不方便的事通常都可以靠錢解決,但你能帶的現金有限,就連信用卡額度也不是無上限的(好啦,我知道是貧窮限制我的想像)。這邊想討論的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如同在家一樣的自在感;在跳脫舒適圈之後創造新的舒適圈,也是一種學習,並且可以為旅程增加不少趣味。

時間是不可逆的稀缺資源,要最謹慎的使用。時間用的好,行程內容才會更豐富一點,滿足感更提升一點。不過關於時間資源,每個人運用的方式都不同,就不贅述太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底層邏輯這本書,書中使用「時間顆粒」這個觀點來說明時間管理,清楚且容易理解。

金錢方面,我是採每日預算制的方式來運用,避免旅費暴增太多且保有一定的金錢使用彈性。今天少花一點;明天就可以多花一些,如此,既可以有效控制預算,又不至於每天過得太艱辛。體力也是,今天多走了幾步,明天就放慢腳步,來維持一定的平衡。

妥善運用資源堅守一個原則—當用則用,但不要浪費。

除了上述的大方向之外,資源還包括很多小事情。我的經驗是,一張濕紙巾,一個購物袋,都可能為之後的旅程,創造意想不到的方便。有點像是打電動,蒐集道具跟寶物那樣;不到那個關卡,不會注意到道具有多好用(笑)

放大一萬步來看,生活也是如此。我們不會擁有無限的資源,來滿足無限的慾望。比較合理的做法,就是把手上有限的資源運用得淋漓盡致,並產生槓桿及複利效果。練就把資源用到極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學習。

經營生活的儀式感

接續在運用資源後,來討論儀式感蠻適合的。身為直男,我對於儀式感的定義是:把平凡無奇的小事,經營成充滿質感的好事。善用資源,不等於要節儉度日,「窮遊」不是我會推崇的旅行方式,反而覺得會有點失去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因生長背景、成長經歷,會造就不同的價值觀,在生活當中滿足這些價值觀所帶來的幸福感,我認為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到人類有五個需求層次——分別是生理(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safety needs)、愛與歸屬(love and belonging)、自尊(esteem)、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滿足初階需求之後會進展到高階需求。

身處台灣,大部分的人不太需要擔心「生理」跟「安全」需求。照理是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感到幸福與快樂,但很多人是知道卻做不到的。可能關鍵在於心態吧,除了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也別忘了對未來產生期待感。

透過生活儀式感的累積,享受當下並期待未來

廣義來說,人生也是一趟旅行,在有限的資源中盡可能累積多種體驗,把生活過好一點,不需要只限定在某些時刻(像是旅行或是節日),越是能放肆的享受人類社會獨有的儀式感(假掰行為XD),或許就越能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活著吧。

以感恩的心看待一切

每一趟旅程,儘管事前規劃再詳盡,仍會有很多無法預期的狀況;可能會搭錯車、走錯路、做錯事等...,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能會有點小緊張,但也不用因此而過於焦慮或是自責;畢竟旅行這件事,不只是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的兩點一線而已,沿途的風景有時也很值得欣賞,保留一點犯錯的空間,甚至會有意外的收穫。像是在沖繩的第一天晚上;遍尋不著晚餐,最後在燈火闌珊處找到美味的定食,受到老闆夫妻純樸的款待;身為旅者,能夠在異鄉獲得協助,暖心程度應該是倍數成長,必定會產生感恩之心(會吧)

raw-image

旅途中,除了怡人的風景;感受當地的風土民情與生活節奏,也是一種享受。當我們不再把所經歷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並且透過善用資源來獲得自信,跳脫原有的生活習慣創造生活的儀式感後,會更珍惜人生這趟旅程所經歷的人、事、物。有了這樣的心態後,即便生活中還是很多煩人的瑣事,還是會覺得生而為人,真是太好了,把有限的心力跟精神放在體驗自在的生活。

在寫這段感恩的心,盡可能想用文字來闡述這一切心境的變化,但千言萬語可能還是不如親自走一趟,來得更真實深刻吧,我盡力了(笑)

拿回遺失已久的專注力

旅行是累積生活體驗與激發新的思維,然而透過獨自旅行,還能獲得另外一個重要的體悟,那就是...

把人生的主導權,拿回自己手上很重要!

隨著科技、網路、手機的普及與便利性,資訊越多,常常我們的內心越混亂,究竟是我們在篩選這些資訊,還是這些資訊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試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吃頓飯,品嚐食物的美味了;多久沒有好好追一部史詩大劇,跟著劇中角色南征北討冒險成長?甚至可能連花個10分鐘好好看本書都有困難,不斷學習卻總是感到不足與焦慮。可能的原因就是有限的時間跟專注力,被大量且無法判斷好壞的資訊給剝奪了,加上我們可能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好好認識自己,想要的太多,卻不明白哪些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個30多歲的社會人士,接下來的這段文字應該也會有感。在社會打滾久了,經常是身不由己,為了生存要考慮很多拐彎抹角的事情;例如做了這件事會不會影響他人,以致於破壞人際關係;或是為了達成績效某個目的,被他人要求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或是其他惱人的事情(以下自由填空),導致在人生路上的迷茫與失落,每天都很忙碌卻不知道在忙什麼。

如果遇到了這個狀況,有可能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需要多重視自己的想法了。不妨把自己放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或是給自己半天、一天的時間(或是更長的時間),創造與世隔絕的環境並把手機關機,把有限的專注力還給自己。

請相信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導師,因為沒有人會比你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你的本國,也是別人的外國

如果能抱持著「旅者心態」生活,可能出不出國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開玩笑,我還是喜歡出國XD),而且別忘了,我們的「本國」也是別人的「外國」啊。

我認為旅者心態,「體驗」是最重要的。畢竟沒有真正出走,很多腦中的想法只會是未經證實的理論,然而似是而非的觀念,可能會有點危險且有所偏差,以致於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早期有些人會嚮往遊牧生活的自由,推崇給自己一段時間流浪四海為家。但我認為「旅者」跟「流浪者」還是有所不同;旅者是有歸屬的。我們也許能透過旅行找到第二個家;但第一個原生家庭,是任何環境都無法取代的。無論是好是壞,「家」就是家,而且也只有透過旅行體驗後所產生的落差感,你才能夠明白自己在過程中成長多少。如果可以,請勿否定原本的你,而是在原有的生命當中,疊加新的元素與可能性。

呼應文章開頭提到的,儘管出國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很棒,但這些都只是為了給大腦輸入新的刺激與養分,在延長生命長度的同時,增加生命體驗的厚度。

raw-image

以上是這次旅行的心得總結,如果能感動到你,我會感到很榮幸;如果不能,那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讓我們用「旅者心態」,好好體會僅此一次的人生旅程,細細品嚐人生的每一個時刻片段吧。畢竟人生,也是一場時間不明的長途旅行。願我們都能用更開闊的心態,來看待有界限的生活。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

❤️按愛心表示喜歡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追踪表示關注

🔗轉發表示認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從零開始的人生遊戲攻略本
9會員
4內容數
人生就像是一場遊戲,在終點之前有各種難易不一的關卡,有本攻略在手,闖關時就能更清晰、更有效率。透過每篇文章的觀點與解析,釐清方向,確立目標,減少卡關,全速前進!!!
2023/03/31
前陣子安排了一趟沖繩旅行,繼上一篇的遊記,這篇文章主要想針對旅行過程中的一些觀察做總結。原本這趟除了休息,就有預留一些累積經驗跟思考的空間。 日本是一個我特別喜歡的國家;整齊、精準、質感...等特點,都讓身為直男的我感到相當安心與自在。
Thumbnail
2023/03/31
前陣子安排了一趟沖繩旅行,繼上一篇的遊記,這篇文章主要想針對旅行過程中的一些觀察做總結。原本這趟除了休息,就有預留一些累積經驗跟思考的空間。 日本是一個我特別喜歡的國家;整齊、精準、質感...等特點,都讓身為直男的我感到相當安心與自在。
Thumbnail
2023/03/30
獨自旅行這件事,在沒做過前可能會以為自己不行或各種擔心,開始後才明白,當生活中出現了需要找回自信的時刻,獨自旅行會是個不錯的方式。 用宅宅的說法,就像轉生到異世界系列作品;在陌生的環境你只能仰賴自己,善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自在感,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2023/03/30
獨自旅行這件事,在沒做過前可能會以為自己不行或各種擔心,開始後才明白,當生活中出現了需要找回自信的時刻,獨自旅行會是個不錯的方式。 用宅宅的說法,就像轉生到異世界系列作品;在陌生的環境你只能仰賴自己,善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自在感,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2023/03/29
最近Netflix的話題韓劇《黑暗榮耀》迎來第二季完結篇,為避免被網路上各種的「涎鎮啊...」的影評跟劇情解析暴雷,必須謹慎小心的專心追劇。 在不爆雷的情況介紹這部劇的話,可以說是一個關於「成長」與「選擇」的故事。
Thumbnail
2023/03/29
最近Netflix的話題韓劇《黑暗榮耀》迎來第二季完結篇,為避免被網路上各種的「涎鎮啊...」的影評跟劇情解析暴雷,必須謹慎小心的專心追劇。 在不爆雷的情況介紹這部劇的話,可以說是一個關於「成長」與「選擇」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為何對旅行充滿嚮往?在熟悉的環境我們全然忘記去感受,想到每日在通勤的路上的風景已經化作機械式風景,日復一日中,很多自動化的行為已成為我們的反射動作,一一串起我們的一天,忙碌的忙 ,由心和亡組成
Thumbnail
我們為何對旅行充滿嚮往?在熟悉的環境我們全然忘記去感受,想到每日在通勤的路上的風景已經化作機械式風景,日復一日中,很多自動化的行為已成為我們的反射動作,一一串起我們的一天,忙碌的忙 ,由心和亡組成
Thumbnail
這篇是接續台日文化差異觀察後的文章;有點像是內心的反思,原本只打算放進私人筆記,但覺得蠻有趣的,因此也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為了累積生命的養分,讓我們用「旅者心態」,好好過生活!
Thumbnail
這篇是接續台日文化差異觀察後的文章;有點像是內心的反思,原本只打算放進私人筆記,但覺得蠻有趣的,因此也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為了累積生命的養分,讓我們用「旅者心態」,好好過生活!
Thumbnail
在背包旅行好幾回後,腦中無形架構一套旅行哲學。儘管不見得可以用這一篇文章就完全解釋清楚,但因著內心清楚自己重視什麼,在有限的資金及時間下,會如何判斷和做抉擇,以讓自己在旅行結束後滿載而歸。 對我來說,旅行已內化成為是種生活探索,生活便是旅行,依舊每天用有覺察意識的眼光和思維在生活旅行著...
Thumbnail
在背包旅行好幾回後,腦中無形架構一套旅行哲學。儘管不見得可以用這一篇文章就完全解釋清楚,但因著內心清楚自己重視什麼,在有限的資金及時間下,會如何判斷和做抉擇,以讓自己在旅行結束後滿載而歸。 對我來說,旅行已內化成為是種生活探索,生活便是旅行,依舊每天用有覺察意識的眼光和思維在生活旅行著...
Thumbnail
旅居,將旅行拉長、腳步放慢,選定喜愛之處暫時扎根,細細品味當地的日常,從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旅居,將旅行拉長、腳步放慢,選定喜愛之處暫時扎根,細細品味當地的日常,從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心底有個聲音向我叩門,慶幸的是這樣來自心靈的召喚,終於在我某次打包行李時來到耳邊。那一次,我兩眼發昏地望著攤開的行李箱和散落滿地的大小包雜用品,竟感到一種絕望。「這不該是旅行出發前的心情啊!」我再次打開了這些預備塞進行李的旅行用品檢視一番......
Thumbnail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心底有個聲音向我叩門,慶幸的是這樣來自心靈的召喚,終於在我某次打包行李時來到耳邊。那一次,我兩眼發昏地望著攤開的行李箱和散落滿地的大小包雜用品,竟感到一種絕望。「這不該是旅行出發前的心情啊!」我再次打開了這些預備塞進行李的旅行用品檢視一番......
Thumbnail
身為一個愛旅行的人我應當有深刻的反省,旅人的到來對於被旅行的地方究竟是福是禍?我覺得可以從身為一個旅人的素養開始改變自己,這或許也是即將面對新的一年到來必須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的。
Thumbnail
身為一個愛旅行的人我應當有深刻的反省,旅人的到來對於被旅行的地方究竟是福是禍?我覺得可以從身為一個旅人的素養開始改變自己,這或許也是即將面對新的一年到來必須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的。
Thumbnail
雖然出國旅遊是最簡單能脫離社交舒適圈的方法,然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其實只要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常軌,用不一樣的眼光檢視周遭,並建立可能的連結,就可以達到與旅行類似的效果。
Thumbnail
雖然出國旅遊是最簡單能脫離社交舒適圈的方法,然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其實只要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常軌,用不一樣的眼光檢視周遭,並建立可能的連結,就可以達到與旅行類似的效果。
Thumbnail
D8 和自己去一趟旅行 工作數年每天面對煩瑣工作,身心皆疲 雖然偶爾會請年假和親朋好友一起出國旅行 但是為了配合彼此的需求和習慣 少不免要犧牲自己偏好的行程和感受 更不用說旅程中要照顧同行的人 盡力安排妥當令整個旅程可以完美進行 最後一趟旅行結束不但沒有令身心放鬆 反而累積更多壓力和勞累.....
Thumbnail
D8 和自己去一趟旅行 工作數年每天面對煩瑣工作,身心皆疲 雖然偶爾會請年假和親朋好友一起出國旅行 但是為了配合彼此的需求和習慣 少不免要犧牲自己偏好的行程和感受 更不用說旅程中要照顧同行的人 盡力安排妥當令整個旅程可以完美進行 最後一趟旅行結束不但沒有令身心放鬆 反而累積更多壓力和勞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