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談一下我認識的"TSCM"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我只是個路人,隨手寫了這篇作紀錄,請別太在意。

.

2017 年我誤打誤撞代表了「台灣」參加世界學生基督徒運動聯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以下簡稱 WSCF)亞太區(Asia-Pacific Region, 簡稱 AP Region)年會,到那時我才知道批西踢屬下的「長青團契」某個程度上是承襲所謂「學生基督徒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常簡稱為 SCM)的歷史脈絡而來。

-

SCM 與 WSCF 的「關係」

要談 SCM,就不能不提 WSCF 這個普世組織,其於 1895 年成立,由 John R. Mott、Karl Fries 及跨美歐大陸的學生所發起。我無意詳細梳理 WSCF 的歷史脈絡,所以先點到為止。就我自身的理解,若從普世的角度來看,SCMs 其實是 WSCF 的會員(國)單位

WSCF 的組成是來自各地在地與全國性的團體,稱為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SCM)。在某些地方,教會內的青年或學生運動團體與其他普世合一機構亦是 WSCF 的成員之一。

鍾曉芬,2022,〈認識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收錄於《普世教會組織簡介手冊》。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普世關係委員會,頁83。
raw-image

但若跳脫組織架構的視角,有論者指出,台灣引入 SCM 的先驅是黃彰輝牧師,而 SCM 自 1950 年代開始影響「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âi-oân Kàu-hōe Chheng-liân Thoân-khè, 簡稱 TKC)的走向及精神(吳祈得 2019:6)。不過我認為,與其說 SCM 精神影響了後續的 TKC,不如說 TKC 於 1949 年成立時,某個程度上就已經是承接了 SCM 的歷史脈絡。

為何?若將時間軸拉長,台灣與青年普世合一運動合流的歷史其實相當早,日治時期的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YMCA)就已引進島內(盧啟明 2019:51)。而 WSCF 與 YMCA、YWCM 的關係事實上非常密切。

1939 年,由四個普世組織 YMCA、YWCA、WSCF 及 WCC 發起於阿姆斯特丹召開的世界基督教青年大會,黃彰輝就已以 Shoki Ko 的名字代表台灣教會及英格蘭長老教會參與該會議。而後黃彰輝在 1948 年台灣基督徒青年大會中以 omelet 為例鼓吹南北教會「不要煎出兩眼蛋黃」的那場演講,間接鼓舞了台灣教會青年的合一,因而成立 TKC(張瑞雄 2004:205-207、247-248)。

我當時在 2017 年會遇到的日本代表姊姊就是日本 YMCA 派出來的,她的單位名稱是 SCM/YMCA Japan,相當特別。若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我所代表的單位名稱應該要叫做 SCM/PCT TKC 才對。不過在 WSCF-AP 的官方資料中,我們叫做 SCM Taiwan,簡稱 TSCM

raw-image

-

關於 TSCM

我在參加 WSCF-AP 年會後,寫了一篇文章投書《新使者》,花了半頁的篇幅討論 TSCM 的困境與未來。還為了能趕在神研班會發放的那期刊登,書寫過程真是費盡心思,但不知為何那屆神研班竟然沒有發《新使者》,所以那次想讓全國長青人認識 WSCF/TSCM 的「圖謀」失敗了。

不過事隔多年再翻開來看,我的想法仍然沒有變:

讀者可以去看看總會大專的徽章,上面寫著 SCM,因此廣義來說,全國各地的 PCT 長青團契都是 TSCM 的參與者。但弔詭的是,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所形成的「反普世」教會生態,使得本應是跨宗派、跨宗教的 SCM 僅剩下 PCT 參與,甚至我在受派出國前是沒聽過 SCM 的,可見連所謂的「長青人」也不見得清楚自己是誰。

林書弘,2017, 〈突破 ,擁抱 ,行動 —寫於 WSCF-AP 年會後〉。《新使者》163:74。
raw-image

根據考察,批西踢總會大專的徽章與「北區大專長青聯合團契」(PTL)的徽章極為相似,幾乎只差在底下的 P.T.L. 字樣換成 S.C.M.。緣由是第一屆大專幹事陳美蕙牧師在台北大專服務時,請同工繪製 PTL 的徽章,而後把這個徽章再帶到總會大專,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王博賢 2015:23)。

非常有趣的是,若從歷史脈絡探討,TKC 與「長青團契」的生成脈絡並不完全重疊,前者是沿襲日治 YMCA 、教會青年會及普世合一運動,後者則是源自 1954 年的美南差會設立 Friendship Corner 以及各大專院校因政治因素而分裂獨立的「長老教會青年團契」。也就是說,SCM 與 TKC 的關係線其實比「長青團契」更近,然而 SCM 卻成為更晚形成的「長青團契」群體的「代名詞」。

-

關於 SCM 之名

不過,就算全國大專的徽章上就寫著 SCM,也很少人會注意到。之所以長青人不知道自己就是 SCM,大概就是因為現今的長青群體除了台南大專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大專中心或長青團契以 SCM 之名自稱。台南大專長年以來傳承了 SCM 的名稱,在全國各地的長青團契群體中獨樹一格,亦實屬不易。前任台南大專中心工作者吳明漢牧師就曾寫道:

台南的學生基督徒運動(TaiN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目前由台南大專中心運作,包括連團契宣教的思維,都是以 SCM 作為思考的基礎。然而,以大專團契來運作 SCM,確實有其難處,原因是目前台南大專團契的氛圍已脫離社會運動的脈絡。這不只是團契的輔導或幹部帶領風格能造成,實際還需要考慮台灣教會整體的宣教、牧養方式,以及當前社會(尤其大專學生)對學運的認同與否。

吳明漢,2015,〈基督徒學生運動在台南的實踐〉。《新使者》149:14。

以前沒注意過明漢牧師曾在這篇文章中使用 TNSCM 這個詞,但很巧的是,我自己在私下整理臉友清單時,就是將台南大專的夥伴們命名為 TNSCM,這邏輯其實是一致的。

換言之,SCM 同時是整個學生基督徒運動的總稱/地方單位,而 TSCM 則是批西踢總會大專事工的名稱/一環。甚至,如果進一步很「SCM 中心主義」地來說,各個「長青團契」就等同於 SCM,往上組成各地區的「大專中心」aka regional-SCM ,而「批西踢總會大專」就是全國各地 SCM 組成的 TSCM

(迷之音:這種 SCM 的體制設計,相當巧妙地與 SCM/YMCA Japan 類似,只差在 TSCM 是平行於批西踢既有的中會主義教制,這也許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

raw-image

我的好友,台南大專畢契敘慧,就曾於 2016 年代表 TSCM 去到香港與 WSCF-AP 及香港學生基督徒運動(SCMHK)交流,他寫的這段文字仍然值得深思:

如果 SCM 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透過反思並且以行動來實踐的精神,那麼我們的現況是否需要反省呢?在台灣的脈絡下,TSCM 是與長老教會大專團契連結的,那 SCM 的精神要如何在團契當中實踐,並且與團契做連結呢?

黃敘慧,2016,〈再思SCM〉。《新使者》155:75。

進一步地說,若我們視 TSCM 是一股運動,就算長青團契沒有冠上 SCM 的名稱,但各地長青人在做的眾多大專事工與各種神學思辯就是 SCM 精神的體現以及歷史脈絡的傳承,無所謂「有名才有實」。再者,TSCM 如果是一股運動,那勢必會有路線上的差異,批西踢大專長青團契正好就是體現了 SCM 精神的多樣性群體,無所謂「誰才是正統」。而且許多畢業契友也將這樣的精神帶回到在地教會,這才是我們要繼續奮鬥的重點。

-

可能惹怒眾人的小結

很可惜的,我大學時期一直沒有機會參與到批西踢總會大專舉辦的 TSCM 營隊,但我卻曾受邀參與過台南大專舉辦的"ASCM"營會,身為一個稍微誤闖過普世合一運動圈子的小白兔,聽到"ASCM"這個詞的時候不免還是會愣一下,因為那個代表 Asia 的"A"字我實在不敢任意冠上。不過,也是能夠明白籌備同工們當時生出"ASCM"的初衷與精神。

最後,說個可能會惹惱台南大專夥伴們的笑話,我認知中的 ASCM 其實是同屬 WSCF-AP 區的 Australi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還是得再次強調,我只是個路人,隨手寫了這篇作紀錄,請別太在意。


Ha̍p, chiū li̍p; Hun, chiū bông!
「合者立,分者亡!」
(United will stand, divided will fall.)

— 黃彰輝,1948

 Su-Hong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3.04.12 15:50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讀冊弘,寫日常
49會員
84內容數
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微研究。御宅談。摘書摘。聞聖樂。論島嶼。還有,寫日常。
讀冊弘,寫日常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網路進入社群網站時代,政經力量要分化人民,讓人民兩極化,仇恨力道加大,人民在網路世界不斷操演台灣根深蒂固的「分類械鬥」。 這種動員比以往任何政治動員或媒體宣傳戰,更簡易且迅速。
Thumbnail
網路進入社群網站時代,政經力量要分化人民,讓人民兩極化,仇恨力道加大,人民在網路世界不斷操演台灣根深蒂固的「分類械鬥」。 這種動員比以往任何政治動員或媒體宣傳戰,更簡易且迅速。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今(5/18)日由中華戰略學會及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聯合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一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台灣抗日50年(1895~1945)紀事研討會」,為台灣泣血抗日揭開50年歷史的序章,引起各界熱烈廻響。現場邀請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國防部長伍世文、立法委員洪孟楷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今(5/18)日由中華戰略學會及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聯合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一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台灣抗日50年(1895~1945)紀事研討會」,為台灣泣血抗日揭開50年歷史的序章,引起各界熱烈廻響。現場邀請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國防部長伍世文、立法委員洪孟楷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1927年秋下旬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廟埕開講,何以挑動當時官方的敏感神經?讓我們回到1920年代,回望當時的政治社會圖像!
Thumbnail
1927年秋下旬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廟埕開講,何以挑動當時官方的敏感神經?讓我們回到1920年代,回望當時的政治社會圖像!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Thumbnail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Thumbnail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
Thumbnail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