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ESG角度看待數位應用,是我這段時間相當好奇的主題。在「數位永續高峰會」中的多位講者分享後,也稍微釐清了二者間的關係。
「永續數位化」與「數位永續化」是未來發展的核心課題。
前者的邏輯是,探討大家熟熟悉的數位轉型,賦能員工的發展;小至無紙化,大致數位支付等等議題的涵括。
後者的邏輯,則是根據應用情境探討不斷線、不外洩等角度進行延展,涵括面相就包含了持續營運、資安、零信任等議題。
而這兩者相互結合再一起,則建立了所謂「韌性」。
未來十年,國際的發展趨勢將日益重視碳排等發展。而淨零排放議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碳」是一個全新出現在營運流程的概念。
從過去的想像、談論一直到今日逐漸落實的國際共識、國家標準與投資指標。那麼放到公司IT視角,公司中負責「數位」應用的單位,應該要如何看待這議題呢?今天的會議收穫頗豐,後續也會陸續分享。
綜觀整體分享筆者認為,核心都是要先了解ESG議題之於公司而言的驅動力為何?
是以風險思維?還是機會思維在看待這件事情?
唯有釐清這件事情後才有可能更近一步的訂立目標、設立檢核規劃、以及安排對應手段。
風險思維,這無疑是最主要的驅動力了。國際上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時就開始討論了,並非新鮮事,新鮮事的是時至今日真正成為會議桌話題,更精準的說是IT也要關心的話題。主因在於各國已經建立了共識,例如,再不積極減碳海平面未來十年恐上升4~6公分。再加上,日前的極端氣候等新聞日益平凡,也驗證了此思維的確立。
當然更具體有關的,則是法律規範與市場規範悄然成形。未來想要進入歐洲市場,都要遵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遊戲規則,否則就會被課以高關稅。再者,透過規範對資本的引導,未來公司申請貸款,都需要有一定的永續報告書的要求,否則將無法拿到貸款。
換言之,這些要求,是因為要避免受到更大的融資風險、國家裁罰、或是國際競爭力的綜合考量作為驅動。事故,法遵、報告撰寫等不可或缺,更是需要積極面對的下一步。
相較下,機會驅動的思維不同,更看重的是面對這波國際環境的變化,看到了哪些機會與可能性。從正面視角來看,目前的鋰電池、電動車浪潮乃至國家基礎能源方向由碳轉電,都是在這種視角下前行。若能積極的應對變化,在任何一個子領域的轉型經驗,都可能是未來可以銷售的解決方案。
面對變局,不用太快跳下去急著搶佔先機,但是釐清泳池中大加游的方向,更可以幫助自己確立自己的賽道。更重要的是,哪怕賽道不清楚,也可以自己創造出一片天。
舉個會議中聽到很有趣的一個案例分享。
會中,聽聞李長榮化工處長的分享一個很棒的案例,是關於「太陽能板時間」的實踐案例。
過去工廠的太陽能版的清理,多半仰賴於年度歲修清理;因為若沒有清理太陽能板上面的灰塵、或是鳥使等異物,在光的吸收上也會受到影響,進而無法將能耗提升到最大。
然而,在處長的觀察下,他們發現該種模式卻忽略了許多種狀況。例如,一年一次,太晚清理導致太陽能板轉換能量有限;又或者當一個屋頂可以自己顧,但是50個屋頂數百片的太陽能板故的來嗎?於是內部發起了一個改善計畫來解決該問題。
在分析過程中,他們開發出了最佳計算屋頂清潔與轉換效率的平台,整合了發電量、發電功率、日照量、溫度等資訊;並搭配AI分析推論出最佳的清洗時間以安排人力清洗。於是,整個案場可以清晰地了解發電總量、發電效率、損失累積等資訊。從一剛開始的不起眼Time Based保養維護視角發起的需求,衍伸出一套具有潛在解決方案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這樣是否是一個ESG一環呢?當然是,更重要的是,是從自身的業務流程中發現需求與導入情境,並成功的轉換出具有可複製化的服務方案。
無疑的,這是一種機會思維的推動。透過,業務情境中的可潛在課題進行延伸,而發現了新的機會。
未來,這樣的服務是否會有其他客戶買單不清楚,但清楚的是,在面對新的一波環境變革浪潮。敢於踏出第一步的人,會設定下一定的門檻與同時也爭取到新機會,那麼將公司或產品更上一層的機會也就指日可待了!